不同类型运动技能的特性与学练方法简析
2015-01-03赵超君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450063
赵超君 (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450063)
不同类型运动技能的特性与学练方法简析
赵超君 (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450063)
有学者提出过建立“分群教学论”的构想[1],也有学者从“会能度”视角对运动技能进行重新分类[2],还有教研工作者对体育教材进行分群,并提出不同教材的教学策略取向[3]。以上研究的共同目的是在寻求一种根据运动技能的差异性特征,设计针对性学练方法,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实效性的路径。这些探索对于以运动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来说,无疑有着深刻而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依据多元分类标准对运动技能进行逐层分类,并通过参考相关文献与实地观察体育教学,对不同类型运动技能的典型学练方法进行归纳,通过这些学练方法的比较,发现并提炼不同类型运动技能在学练方法上的差异性,为运动技能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一、对运动技能分类的基本思考
美国学者波尔顿把运动技能分为封闭性和开放性两种。他认为,封闭性运动技能在多数情况下主要依靠内部本体感受器的反馈进行调节,动作的方法顺序,即动作时空结构相对稳定不变;而开放性运动技能则主要根据外部环境信息的反馈进行调节,动作时空结构须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有学者研究认为,两种运动技能的反馈途径不同,将导致教学和练习方法的明显差异[4]。
但是,如同其他一元分类法一样,按照某一特定标准的类型划分并不能涵盖运动技能的所有特征,同一类型的运动技能仍然存在显著的,可能对学练方法产生重要影响的差异性特征。比如,田径和体操运动的多数动作同属于封闭性运动技能,但田径是以客观成绩决定胜负的以体能为主的比拼,体操是以主观评价分出高低的技艺表现。而在同属客观测量运动成绩的封闭性运动技能中,跑步和游泳在“会能度”上又表现出显著差异[5],跑步从初练到熟练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从不会到会的明确拐点,而游泳则可以轻易做出从不会到会的基本判断。再比如,篮球和排球运动的多数动作同属于开放性运动技能,但一种是要求运动主体根据对手或同伴意图选择运用技能,并存在身体接触的同场对抗,一种是要求运动主体根据来球性能选择回击方法,不存在身体接触的隔网对抗。这些运动技能的不同特征对技能学练方法和专项能力培养提出了特定需求,也由此导致了它们在学练方法上的差异性。因此,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运动技能学练方法,必须对运动技能做逐层划分,并归纳出不同类型运动技能的典型特征及其对学练方法的特定需求,这是对运动技能进行逐层分类的初衷。
由于逐层划分运动技能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特征,为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练方法提供帮助,因此,在对运功技能进行逐层分类的时候,需要更多地从学练方法差异性的视角出发,用近似倒推的方法审视运动技能的类别归属,在不违背分类依据的基础上,尽量将具有类似学练方法特征的技能归为同类,以便归纳技能特征与学练方法之间的联系性。
二、对运动技能的逐层分类
运用不止一种标准对运动技能进行逐层分类,可以为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练方法提供更加明晰的思路。
对运动技能进行逐层分类需要多元的分类标准,而能够作为分类标准的因素是多样的。从设计针对性技能学练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视角考虑,动作对外部信息反馈的依赖程度;运动成绩的评价方式;动作从初练到熟练的演变是否存在明显拐点;动作是否人为创编;对抗的形式及特点等因素,会直接导致技能学练方法的差异性,因此,本文把以上因素作逐层划分运动技能的主要依据。
参考波尔顿、田麦久、毛振明、董文梅、鱼飞等学者对运动技能分类的研究成果,加上笔者对运动技能分类的深入思考和前期成果,确定对运动技能逐层分类的基本思路是,使用同一标准对运动技能进行大类划分,然后依据不同标准对下属层级的运动技能做逐层细分。首先,依据开放性和封闭性运动技能的分类理论,将运动技能划分为封闭性和开放性两大类型。综合运动成绩评价方式以及是否人为创编等因素,将封闭性运动技能划分为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价两种类型。在客观测量类运动技能中,又根据运动技能从不会到会的演变过程中是否存在明显拐点这一特征,将其划分为渐变型和突变型两种类型[6]。在主观评价类运动技能中,则根据运动主体是徒手、持械还是在器械上完成动作,将其划分为徒手、持械和器械操作两种类型。在开放性运动技能中,依据对抗方式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介质对抗和身体对抗两种类型[7]。依据对抗的形式与特点,将介质对抗类技能划分为同场对抗和隔网对抗两种类型,将身体对抗类技能划分为击打型和缠斗型两种类型。考虑到身体对抗类技能极少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作为教材出现,因此,本研究不对身体对抗类的技能及其学练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见表1)。
表1 运动技能的逐层分类
三、不同类型运动技能的特性与学练方法简析
(一)封闭性运动技能
1.客观测量类
客观测量类运动技能除了封闭性运动技能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体能影响技术,客观测量成绩,多属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特征。这类运动技能的技术特点与体能素质密切相关,没有足够的体能素质,难以表现出合理、先进的动作技术。此类运动技能主要依靠时间、远度、高度等客观指标测量评价其运动成绩。运动者的速度、力量、耐力等体能素质构成该类运动技能的核心能力。
如果我们把练习者是否能独立、持续、完整地进行练习作为会与不会的标志性界限或拐点,那么,根据练习者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明显拐点,可将客观测量类运动技能划分为渐变型和突变型两种类型。
(1)渐变型
渐变型技能包括走、短跑、中长跑、立定跳远、蹲踞式跳远、屈腿跳高、跨越式跳高、各种抛掷实心球以及攀爬、钻越、躲避等各种人体基本活动动作。
渐变型运动技能具有生活性特点,即此类动作大多与人类生活经验有一定联系,多数练习者在体育课学习之前已经积累有相关的动作经验和操作基础,所以动作难度一般不大。如果我们把“会”与“不会”的界限确定为练习者能否独立、完整、持续地做出动作,那么,该类技能从不会到会,或从初学到熟练的演变进程中很难界定出明显拐点,练习者在学习初期只根据教师要求或观察示范后便可独立、持续地从事某些技能的完整练习,技能的熟练与完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正由于如此,练习者的动作技术会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渐变型运动技能的教学中,教师多采取尝试体验,自主学练,边练边教(练习中指导、提示、纠错等),寓教于练和完整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初学阶段只对学生提出具体练习要求,学生便可进行尝试、体验性练习并积累运动经验。学生年龄越小,教师就越多的采用游戏方式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教师在练习过程中注重发现个体技术差异,注重动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并通过足够数量的反复练习发展相关体能。对那些学生原本就会的简单的基本活动动作,教师过多的分析讲解以及不恰当的强调某种技术,反而会破坏学生动作的自然与协调。
渐变型运动技能教学的常用方法示例(以短跑为例):发展反应和起动速度的游戏——黄河长江;各种不同姿势快速起动的奔跑练习或游戏;各种发展跑的能力的专门练习;追逐跑或同质分组的50米赛跑。
(2)突变型
突变型技能包括游泳、滑冰、骑车等运动技能。
与渐变型技能不同的是,突变型运动技能从不会到会的演变中可以界定出明显拐点,可以据此拐点判断练习者是否已经初步掌握了该项技能。练习者在学习初期往往无法独立、完整和持续地从事练习而必须借助某些特殊方法或手段,这一特征对学练方法提出了特殊要求。
突变型运动技能的教学中,教师更多采取接受学习的方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活动。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在突变型技能的学习中很难发挥作用并取得高效。借助外物、外力或特殊手段,采用先分解后完整的练习在此类技能的学习中往往是必要和有效的。以蛙泳教学为例的学练方法与步骤足以体现出突变型技能与渐变型技能在学练方法上的差异性:陆地上或站在水中练习蛙泳上肢划水动作;手扶漂浮板练习蛙泳腿部动作;帮助下体验完整蛙泳技术;不依赖器械独立短距离游进。
2.主观评价类
主观评价类运动技能除了具有封闭性运动技能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讲究动作表现,主观评价成绩,多属人为创编动作等特征。该类运动技能特别讲究动作的规范性和表现力,竞技活动中主要依据运动者的身体表现、难美程度等因素主观评价运动成绩。该类技能多属于根据某种需要而人为创编的动作或动作套路。运动者的协调性、灵敏性、韵律感等构成该类运动技能的核心能力。
根据该类技能是徒手、持械还是在器械上完成,将其划分为徒手、持械和器械操作两种类型。
(1)徒手、持械
徒手、持械技能包括广播体操、健美操、啦啦操、武术操及套路等项目中的运动技能。
徒手、持械技能指练习者徒手或手持器械完成的各种运动技能。徒手、持械技能以身体高度的协调性、灵活性、韵律感以及人与器械合一等特点形成独特的表现性特点。徒手、持械运动技能还具有创编性特点,即此类动作一般多属人为创编,并以套路形式呈现,故动作繁多,容易遗忘,所以此类技能对动作记忆有较高要求,这也构成了与客观测量类技能的显著差异。
在徒手、持械运动技能的教学中,教师示范领做和学生模仿练习的同步进行是重要教学特点之一,因为学生在初学阶段离开了教师的领做和模仿跟做,往往无法独立从事练习。先分后合的递进式教学是此类运动技能教学的又一特点,先学单个动作,再学组合动作,最后完成套路,几乎成为此类技能教学的经典步骤。在基本掌握成套动作后进行分组展示和观摩交流,也是此类运动技能教学中常见的学练方法。
下列方法与步骤基本体现了此类技能教学的特点(以健美操为例):示范讲解组合1~4动;反复领做组合1~4动;示范讲解组合5~8动;反复领做组合5~8动;复习组合1~8动;分组轮流展示组合1~8动;小组间相互观摩评价。
(2)器械操作
器械操作技能包括单杠、双杠、跳箱、技巧、蹦床等项目中的运动技能。
器械操作技能指练习者在器械上完成的各种运动技能。练习者需要足够时间的适应与磨合,以及具备满足动作需求的肌肉力量,才能获得人与器械的互动、协调以及熟练完成各种动作的能力。人体在器械上常处于非正常姿态或者在非正常姿态下完成动作,故器械操作技能一般具有一定的难度或存在跌下器械的风险。
此类运动技能的教学中,帮助学生熟悉器械性能,建立器械感和提高操控器械的能力是不可忽略的。教师一般会利用直观的示范讲解首先使学生建立所学动作表象,然后通过合理的诱导和辅助练习帮助学生体验重点技术和发展薄弱能力。帮助和保护在此类技能教学中既是安全措施,又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学练方法。
以双杠前滚翻教学为例的方法步骤与徒手、持械技能的学练方法相比,其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双杠上做支撑行进以熟悉器械;示范双杠前滚翻并讲解要领;在垫子上模仿练习分腿前滚翻;帮助下练习双杠前滚翻;保护下独立完成双杠前滚翻。
(二)开放性运动技能
有学者把以竞争对抗为本质特征的运动项目划分为直接对抗、标准对抗和介质对抗三种类型[8]。球类运动属于典型的介质对抗项目,即运动员通过球体这一介质进行间接对抗。本文依据田麦久博士的项群理论,将介质对抗类技能划分为同场对抗和隔网对抗两种类型。
1.同场对抗
同场对抗技能包括篮球、足球、手球等项目中的多数运动技能。同场对抗运动技能具有依靠外部信息反馈调节,动作时空结构可变等开放性运动技能的一般特征,但其外部信息主要来自对手、同伴以及运行的球体。运动主体需要及时判断对手和同伴意图以及球体运行特征,迅速做出决断并采取相应动作,或对动作的方向、幅度等要素做出灵活调整。其决断过程的反应时[9]和准确性决定了同场对抗运动技能运用水平的高低,同时构成该类运动技能的核心能力。对抗中经常发生身体接触,技能运用会受到对手干扰也是该类运动技能的重要特征。有学者和教师在此类运动技能的教学中探索运用领会教学法,注重使学生一开始就能领会技能的用途及其时机,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教师比较注重营造攻防对抗的运动场景,以加强对学生瞬时决断能力的培养[10],帮助学生提高判断准确性和缩短反应时,在对抗性练习中不断提高对球体与对手的判断能力和调整动作的能力。
下列方法较多在同场对抗类运动技能的教学中使用(以篮球为例):向学生演示、讲解所学动作的方法、用途、时机等;根据教师手势信号做各种运球或传球练习;根据防守人的动作做变向运球过人;规定区域内两传一抢或三传两抢的对抗性练习;其他各种提高判断能力及反应速度的练习;比如,在设置有标志物或消极防守人的规定区域内连续传接球,观察信号并迅速做出相应技术动作等。
2.隔网对抗
隔网对抗类技能包括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等项目中的多数运动技能。与同场对抗运动技能不同的是,隔网对抗运动技能的外部信息主要来自对手击球动作以及击打过来的球体,运动主体需要及时判断对手击球动作和来球路线、速度、旋转等性能,并迅速做出决断和采取相应击球动作,或对击球动作的力度、幅度、方向等要素做出细节调整。瞬时决断的速度和准确性决定了隔网对抗运动技能运用水平的高低,同时构成该类运动技能的核心能力。该类运动一般不与对手发生身体接触,所以,技能的运用一般不会受到对手的身体干扰。领会教学法对隔网对抗运动技能的教学同样是适合的,大多教师比较注重使学生领会各种击球技能的用途及其时机。还有教师从“判断与移动”的角度设计羽毛球教学活动[11],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来球性能的瞬时判断和移动执行能力,可谓抓住了该类运动技能的核心能力。
下列方法较多在此类运动技能的教学中使用(以羽毛球为例):向学生演示、讲解所学动作的方法、用途、时机等;移动中的各种击球练习;回击对手击来的各种线路和性能的球;按照要求将球击打至指定区域;各种提高判断能力及反应速度的练习,比如,根据看到的信号迅速做出不同的移动步法和击球动作等。
四、结语
(一)不可否认,所有运动技能的学练方法有其共性,如讲解示范、重复练习等。但由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技能具有差异性特征,而这些差异性特征对运动技能的习得过程及其学练方法必然产生影响,因此,依据多元标准对运动技能逐层分类,并归纳总结不同类型运动技能对学练方法及习得过程的特定需求,寻求技能类型和学练方法之间的联系性,这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体育教学方法,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效率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如果我们在不同类型运动技能学练方法的归纳列举中,提取其关键词加以比较,不难发现不同类型运动技能在学练方法上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虽然我们不能把某些方法归属于某一类型技能的专用学练方法,但至少它们整体上是不适宜相互替换的(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技能的学练方法关键词
(三)以上对运动技能的逐层分类及其学练方法的差异性分析可能还不够典型,不够截然分明,甚至还没有挖掘出它们的实质性差异,但至少这是一种思路,一种根据运动技能差异性特征设计针对性学练方法的有益思路。沿着这条思路,把握不同类型运动技能的差异性特征及其对学练方法的需求,可以在技能教学中多一些自觉性和针对性,少一些盲目性和趋同化。
[1]兰彤、李杰凯.广义进化哲学视角下运动项目分群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03.
[2][5]董文梅、毛振明.从体育教学的视角研究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规律[J].体育学刊,2008.11.
[3]赵超君.体育教材分群与教学策略取向[J].中国学校体育,2011,06.
[4]李圣旺.封闭性和开放性运动技能的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之比较研究.邵阳学院学报,2005,06.
[6]赵超君.探究还是接受——从运动技能特点看学练方法选择[J].体育教学,2008,07.
[7][8]鱼飞、曾玉华、刘阳.论介质对抗类项目的本质特征与文化属性——球类运动的文化原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
[9]石岩,王冰.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之道——王晋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2014,03.
[10]廖玉光等.“领会教学法”的思路──球类运动项目教法新趋向[J].中国学校体育,1998.05:28-29
[11]祝芳.水平五羽毛球模块二“判断与移动”教学设计[J].体育教学,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