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5-01-02易丹辉王际宇

统计与决策 2015年18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监测旅游

易丹辉,王际宇

(中国人民大学 统计学院,北京 100872)

0 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在破解中国发展难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总量上来说,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处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从趋势性来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发展潜力巨大。尽管如此,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还存在哪些问题,对农民增收和就业带来多大影响等问题我们一直无法给出科学回答。现阶段,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还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缺乏整体规划,一家一户各自为战;基础设施,公共设施落后;农产品、手工制品附加值低,同质化、同业态竞争严重;经营管理和服务不规范;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产业链。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结构和趋势性,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暴露的体制机制、类型结构等问题提出针对性方案是当前发展乡村旅游业最紧迫的任务。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建立一套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设计,把乡村旅游当前的问题客观地反映出来,为探索和回答这些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我国现阶段旅游统计对象只包含景区、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都不在常规统计范畴内。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如四川省和浙江省已经开始尝试对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指标监测。但是由于各地区情况不同,指标监测的目的不同,因此统计指标的设置、指标口径等都不尽相同。这样导致的结果首先是省和省之间指标缺乏可比性;其次是对没有尝试乡村旅游统计监测的省缺乏了解。这些都会影响国家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和出台相关政策,因此从国家宏观层面上需要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一套顶层设计方案,指导和规范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乡村旅游统计指标监测体系的建立可以为我国建立科学有效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做支撑,可以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以为乡村旅游从业者提供行业动态数据。

1 乡村旅游统计监测范围与目标

1.1 乡村旅游统计的监测范围

乡村旅游涉及的面非常广,理论上讲,凡是和乡村旅游有关的经营活动都应该纳入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而且要求这些指标不仅全面、准确地反映乡村旅游的内涵,并且没有重复和交叉。

乡村旅游统计监测的范围应该围绕乡村旅游的定义和乡村旅游统计监测的目的展开。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认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外国学者德诺伊(Dernoi,1983)指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国内很多学者也对乡村旅游给出自己的定义。吴必虎(2001)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的总和。郭焕成、韩非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杨旭(1992)认为,乡村旅游是由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经济资源、乡村社会资源所构成的立体景观为对象的旅游活动。肖佑兴等(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益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王仰麟、祁黄雄(1999)把乡村旅游界定为:以农业和农村为媒介,能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功能的旅游业。

这些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定义说明对乡村旅游做出一个公认的定义非常困难,因为乡村旅游的表现形式和内涵非常丰富,但是不难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乡村旅游,其定义都包含乡村性这一乡村旅游本质属性,这也是乡村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重要特征。

国家旅游局对乡村旅游给出这样的定义: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农业为基础,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市场,以满足居民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业态;是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

乡村旅游统计监测就是要围绕乡村旅游的定义,进一步明确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从而确定乡村旅游统计监测范围。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权威机构和学者对乡村旅游定义的反复推敲,结合乡村旅游监测的目标,同时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最终给出乡村旅游统计监测范围的定义:以农村、农业为基础,经营场所在农村地区及城乡结合部,以餐饮住宿、垂钓采摘、观光体验、度假休闲为主要形式的经营活动。这一定义提出的理由有:(1)以农村、农业为基础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所有的行为离开此基础就不能称之为乡村旅游;(2)规定经营场所在农村及城乡结合部首先是由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其次是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快速城镇化过程的必然要求;(3)之所以规定乡村旅游的经营形式主要是因为这些经营形式比较全面的反映当前乡村旅游的经营类型,同时也方便乡村旅游统计可操作和口径的一致性。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就是紧密围绕乡村旅游统计监测范围来设计。

1.2 乡村旅游统计监测目标

乡村旅游统计监测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统计监测体系,最大程度反映乡村旅游现有的结构和模式以及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反映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结构和趋势性因素,反映乡村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在农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反映现阶段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旅游者的满意程度。通过指标间横向、纵向比较,发现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为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完善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更好的为农村地区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服务。

2 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乡村旅游统计指标监测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一个涵盖乡村旅游发展方方面面的大系统。从乡村旅游统计监测的目标来看,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务必反映乡村旅游现状、结构和趋势性特征,包括经营者经营状况指标、游客消费指标、农民收入影响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指标等子系统。对于这样一个系统设计指标监测体系,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在指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描绘系统特征。本文基于乡村旅游指标构建的系统性要求,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从乡村旅游基本情况、经济效益、游客接待、农民增收和就业、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乡村旅游的统计内容和指标,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当然,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不可能涵盖乡村旅游的所有内容,但最能反映乡村旅游监测目标的指标必不可少。

2.2 可操作性原则

乡村旅游统计监测必须具有可操作性。首先,要考虑乡村旅游数据的可获得性,例如我们非常关心农产品转化成旅游产品的数据,对于这一部分数据我们的调查对象是种植蔬菜、水果,养殖家禽的农民,但是这些农民很难直接统计。其次,考虑乡村旅游指标的测量和数据收集的可行性,对于一些乡村旅游数据要解决好理论上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之间的矛盾。最后,要考虑乡村数据收集方法的可行性,对于乡村旅游的调查对象,需要根据乡村旅游的特点设计能同时满足不同收集方法的指标体系。

2.3 代表性原则

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指标选择应该避免重复,指标的设置和选取应该尽可能与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的目标相一致,并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从乡村旅游统计监测的主体出发,区分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差异,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指标不需要太多,能满足需求即可。

2.4 科学性原则

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必须科学地反映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统计监测指标构建理论,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指标。尽量选择可量化指标,同时也要设置一些定性指标,以便能够反映定量指标所不能表征的乡村旅游信息。严格挑选主要的和关键性指标,从而以较少的指标真实反映乡村旅游基本状况。

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除了把握一般性的原则以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反映乡村旅游内涵和乡村旅游监测目标。在指标体系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准确地反映乡村旅游的各个方面以及乡村旅游监测目标。(2)保持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致性。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应该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必须保持与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的一致性。(3)突出乡村旅游的监测重点。乡村旅游统计监测不可能监测到乡村旅游的方方面面,必须有重点地监测能突出反映乡村旅游现状、结构和趋势的统计指标。

3 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围绕乡村旅游统计监测范围,依据上述指标设计原则,借鉴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指标监测的相关文献,同时考虑到乡村旅游统计监测体系构建的目标将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分为5大类。5大类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乡村旅游现状、结构和趋势。这5大类分别是基本情况、经济效益、游客接待、农民增收和就业、配套设施建设。基本情况主要考虑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所必须了解的指标。通过基本情况指标可以帮助了解乡村旅游现有结构和模式。经济效益主要围绕反映乡村旅游规模而设立。游客接待是从乡村旅游游客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设计。经济效益和游客接待两类指标能够反映乡村旅游规模及其发展趋势。农民增收和就业是围绕反映乡村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在农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来设置,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也能起到指示作用。配套设施建设围绕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来设计,可以间接反映消费者的旅游质量,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完善提供方法和依据。

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5大类指标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内部逻辑关系如下:

图1 乡村旅游指标体系内在逻辑图

乡村旅游基本情况和配套设施指标能够客观反映乡村旅游资源禀赋、资金投入和旅游层次,这些乡村旅游基础建设情况决定乡村旅游的消费水平和游客接待质量。经济效益和游客接待两大类指标很好的反映了乡村旅游的消费水平和游客接待情况,同时也可以验证乡村旅游基本情况和配套设施建设情况。经济效益和游客接待情况又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就业。经济效益、游客接待以及农民增收和就业情况反过来对乡村旅游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起推动作用。这样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循环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乡村旅游5个方面的指标应该呈现螺旋式上升,并且有可能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通过系统中各指标反映的问题,政策制定者或行业内组织可以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提升乡村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乡村旅游从业者也可以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对自身发展准确定位。

表1 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根据乡村旅游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和结构关系,从指标可获得性角度以及和当前旅游统计相衔接的角度出发,指标监测体系包含5项一级指标,共22项二级指标。其总体框架见表1。

综合前面指标设立的原则,从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来看,乡村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基本上涵盖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方面,所选择的指标无论从专业性还是可操作性的角度来说,都能比较好的用来监测乡村旅游的现状、结构和趋势。

4 结论

乡村旅游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解决手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新型城镇化的根本途径。本文从乡村旅游基本情况,经济指标,游客接待,农民增收和就业,配套设施建设5个方面构建乡村旅游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对省、市、县等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监测,有助于国家、省、市、县、乡村旅游从业者等明确自己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任务和目标。

[1]肖宏伟.构建中国绿色经济生产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及对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3,(10).

[2]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7).

[3]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

[4]王仰麟,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1999,(14).

[5]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6]姚治国,苏勤,陆恒芹,潘轼,冯书春.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透视[J].经济地理,2007,(6).

[7]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

[8]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

[9]邱玉华,吴宜进.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2,(1).

[10]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

[11]Wilson S,Fesenmaier D R,Fesenmaier J,et al.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1,(2).

[12]Mac-Donald R,Jolliffe L.Cultural Rural Tourism:Evidence From Canad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2).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监测旅游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旅游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