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2015-01-02■梁达
■ 梁 达
一、消费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从总体上判断,今年上半年消费市场运行基本平稳,并且呈现缓中回升的态势,消费新格局初步形成。消费亮点既体现在增长速度上,更体现在消费和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显著增强。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8.2%,低于投资6个百分点;2014年消费贡献率为50.2%,高于投资1.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4.2%,贡献率达到60%,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提高9.8个百分点。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稳中有增。今年上半年,作为衡量居民实物性消费的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15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6256亿元,增长7.4%。从动态看,月度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月份同比增长10.2%,6月份增长10.6%,分别比上月提高0.3%和0.4%。商务部对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监测显示,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4.6%,比1月至5月加快0.1个百分点。
3.农村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政策倾斜力度的加大,物流、网络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电商积极布局小城镇和乡村,多元化的购物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创新,使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得到释放。在收入增长和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的共同作用下,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按经营地统计,今年上半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18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9727亿元,增长11.6%。乡村零售额增速比城镇快1.4个百分点,乡村零售额所占比重比上年有所提高。
4.大众化餐饮、基本生活用品消费稳中加快。高端消费大幅减少后,大众化餐饮消费成为市场主流,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14996亿元,同比增长11.5%,增幅较上年同期加快1.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日用品类、食品类、衣着类商品销售额分别增长12.7%、12.4%和10.7%,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2.4个、1.1个和0.7个百分点。
5.新兴业态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6459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759亿元,增长38.6%;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700亿元,增长41.9%。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达到9.7%,较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7%。另据商务部监测,1月至6月,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网上销售增长39.1%,比上年同期加快9.2个百分点。其中,京东、当当网、苏宁易购、国美在线4家网店销售额同比增长46.1%。
6.通讯器材类商品持续热销。随着4G通信网络进一步普及,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37.6%,已连续7个月月度增速高于30%。小米、华为、联想等国产品牌智能手机上半年销量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7.住行类商品销售继续好转。随着以智能家电为热点的家居家装更新换代需求不断提升,汽车和石油类商品销售额企稳回升。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前6个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倍。
8.文体娱乐、保值类商品需求趋旺。文化休闲、体育健康消费需求的提升带动文体娱乐类商品和服务消费不断增长。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超过200亿元,同比增长48.8%。全国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商品销售同比增长5.2%,增速比上年同期快10.6个百分点。
9.流通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据统计,前5个月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2%,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提高0.6个百分点。
二、多种因素支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
1.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和惠民生措施,比如公务员加薪、提高社保、养老标准等方面的政策;实施进一步的补贴政策和就业政策,以及创业创新等多种政策,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此外,多地还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据了解,目前已有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川等在内的15个省(区、直辖市)上调了2014年最低工资标准。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高于GDP7%的增速,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同比名义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同比名义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9700元,同比名义增长10.5%。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436万人,同比增加18万人,增长0.1%。上半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3002元,同比增长9.8%。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同时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比财政收入和企业的利润增速分别高了2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意味着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有所提升,居民能更多地分享到发展的红利,有利于释放更多消费潜力。
2.政策面有效扩大了就业,支持消费平稳增长。近年来,消费增长总体平稳,与投资和出口增速持续降低形成明显反差。这既与消费活动的特点相关,更为重要的是与确保基本民生稳定的各项政策相关。在经济增速换挡和经济转型调整的复杂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格局、新形态,对稳增长、促就业作用显著,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据工商总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新注册企业增长19.4%,注册资金增长了43%。据专项调查结果显示,6月份,创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比1月份上升了0.11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持续平稳增长、创业环境持续改善等因素支持下,必然支持消费的平稳增长。
3.互联网+为消费插上腾飞的翅膀。我国消费引擎的启动,互联网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11项重点行动和7方面保障支撑措施,并提出了发展目标。政府还出台了促进“互联网+流通”发展计划、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等一系列消费利好政策密集出台,旨在通过完善国内消费环境,增加符合消费趋势的产品与服务供给,满足和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取得了一定效果。如今,在各项政策支持下,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推动消费潜能的释放。可以预见,电子商务、普惠金融、高效物流等行业都与消费关系密切,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会对消费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4.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满足了居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变化。自2015年6月1日起,我国继续下调了部分服装、鞋靴、护肤品、纸尿裤等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降幅超过50%。本次调整涉及的日用品门类众多,大都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进口关税平均降幅超过50%,通过这次降税,进口日用品的终端价格可以降低一成。这一政策扩大了国内市场消费品种,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引导消费回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将部分居民的境外消费转移到境内。
三、消费新热点、新趋势正在加快形成
从消费的角度看,我国人均GDP已突破7000美元,进入消费加速升级期,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已基本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正在经历从以往的大规模、同质化、普及型的消费,向多样化、差异化、高品质的消费转型,进入“从量到质”、“从有到好”、“求新求特”的新阶段,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全新消费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我国消费市场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消费格局,对于企业开创市场,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差异化经营,都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1.一批消费新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随着技术创新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人口结构变化、体制机制变革以及消费理念转变等,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在信息消费、服务消费、多元化年龄群体消费、健康产品消费、环保及奢侈品消费等领域,都将成为消费的新增长点。同时,在传统的住、行、用等消费领域,伴随新技术催生的产品创新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也仍然蕴涵着潜力巨大的新增长点。根据初步估算,到2020年,我国这些消费新增长点的市场规模可达到55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8%~20%,将对消费格局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和重要的影响。
2.消费市场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深化和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我国消费市场正在加速融入全球市场,全球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新型服务将加快进入我国消费市场。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升市场供给能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也将对消费品生产和流通等领域的加速变革和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契机。随着信息化、国际化水平的明显提升,居民消费理念会更加国际化和理性,数字生活在消费领域表现抢眼,比如可穿戴设备、互联网电视等便于上网的家用电器都有比较好的增长空间。此外,基于对外开放和跨境电商,紧随潮流的步伐会加快。全球时尚领域的消费也在增加,这不仅限于国际大品牌,一些大众消费品也会得到消费者的追捧。
3.消费方式由传统转向现代,“互联网+”正在加速推动新一轮消费变革。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和广泛深度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实现效率提升和创新驱动的主要动力及途径,并对消费、生产、流通产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影响。随着电子商务、网购、O2O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缴费终端、商场和超市刷卡消费等现代消费工具迅速普及,在形成新的流通渠道、平台和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在加速改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内容乃至消费方式。未来,随着互联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应用和普及,特别是“互联网+”与一系列产业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价值链全过程,实现消费与生产制造、流通服务的深度融合和创新,从而形成消费驱动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新兴业态、新兴行业发展壮大,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实现持续增长的新格局。
4.消费领域越来越广阔。服务性消费孕育提速,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等热点正在逐步升温,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消费物流、消费方式出现了革命性变化,大量新型消费产品加速问世,传统消费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网购、团购等新型零售业态快速发展,满足了消费的多样化需求。
四、顺应消费新变化,让消费“马车”跑得更稳更快
各种迹象表明,现有的一些政策体系和监管方式、手段,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消费新增长点培育和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创新消费政策。要想通过消费来支撑经济增长,先需政府有所作为,让居民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安于消费,这样才能让消费“马车”跑得更稳更快。未来“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推动消费增长格局的形成。
1.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增长预期。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初次收入分配和二次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要始终把就业问题放在首位,促进各类群体就业,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居民有能力消费,从而使需求潜能转变为现实消费,以带动经济发展。
2.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综合应用金融、税收、补贴、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手段,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的加快应用和商业推广,重点促进面向居民消费升级的流通、居民服务等服务行业创新转型,鼓励社会资本加快进入消费新增长点的相关产业领域,着重增加和改善供给。企业要紧紧抓住产业革命的契机,加大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形成自主品牌,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真正实现 “中国创造”。政府要创造条件让各种创新要素充分释放活力,让13亿人的智慧在创新创业中涌流。通过这些措施,让老百姓真正愿意在国内消费,愿意购买中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3.加大投入,着力建设和完善服务新型消费的基础设施。在继续完善交通、能源、电信、水、电、气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信息化、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统筹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重点支持建立健全现代商品流通和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新型城市地区、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强现代商业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全国商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和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4.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敢”消费。要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养老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这些措施,降低老百姓“预防性存款”的冲动,让未来的支出更加明朗化、可预测,从而改善心理预期,增强消费意愿,增加当期消费。
5.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群众“放心”消费。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从严从重查处制售“黑心”食品、有毒食品等违法行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规范消费秩序,强化消费维权,严惩“宰客”、“欺客”等不诚信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消费权益。
6.加大消费领域对外开放。一方面继续扩大消费品引进,引导全球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消费品引进,提升我国居民的消费质量,消除国内外消费落差;另一方面,扩大市场准入,着力吸引全球知名消费品牌的制造企业、服务企业来华投资和发展,促进我国消费供给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
[1]让新消费持续飞起来 [EB/OL].中国经济网,2015-01-15.
[2]十三五时期我国消费增长预测[EB/OL].中国经济网,2015-01-15.
[3]2015年中国消费新看点,瞭望,2015-03-22.
[4]引导消费扩大内需的思考[EB/OL].国研网,201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