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考
2015-01-02徐念沙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董事长 徐念沙
关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政府和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研讨,从政治、外交、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理解比较深刻。但从企业角度来看,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有效发挥企业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主体的作用,值得进行更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中国企业是顺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基础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将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多方合作,也将为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动力。2015年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额236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6%。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70多个在建合作区项目,建区企业基础设施投资超过80亿美元,带动入区企业投资近100亿美元,预计年产值超过200亿美元,可为当地创造20万个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企业积累了丰富的产业资源、先进的技术水平、成熟的管理经验。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战略契合度高,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值得期待和憧憬。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撬动作用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支持周边互联互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既有助于深化国际合作,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促进区域繁荣发展;也有助于增进沟通交流,加强信任,减少摩擦,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对我国而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外交价值。中国企业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走出去的主体作用,努力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过去十多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辉煌成就,今天更需要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高价值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企业必须变得更具战略性、竞争力和效率,“一带一路”战略也将成为新一轮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指南针”,同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方面:一是扩大海外市场规模。“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蕴含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广阔的市场拓展空间;二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转移优质产业中的过剩产能,加大企业在研发、技术、品牌上进行新的投入,引导国内产业转型和再升级;三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适应不同国家环境的同时,学习借鉴海外成功企业经验,推动企业在发展模式、产业战略、技术路径、商业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挑战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管理能力方面。海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商业规则、法律体系、行业标准等与国内截然不同,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二是海外市场有效需求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大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有的市场看似空间巨大,实则有效需求不足,盲目进入将带来高风险;三是配套金融服务支持方面。部分地区的金融环境并不完善,商业银行运作条件受限,甚至不具备运作能力,对中国企业的支持有限。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应有效利用开发性金融
在上述三类挑战之中,金融资源是企业成功走出去不可或缺的要素,金融服务及其杠杆优势对企业而言尤为重要。在“一带一路”下中国企业应特别重视对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有效运用。
1、虚实结合、产融互动是利用开发性金融的关键
开发性金融是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宗旨,以中长期投融资为手段,把国家信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一种成本较低的金融形态和金融工具。作为传统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更注重资产质量和资金安全,强调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开发性金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国是新兴事物,其快速成长得益于创新。因此,开发性金融机构一定要继续创新,才能无往不利落地于“一带一路”各种环境之中。一方面,因地制宜创新金融工具和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中长期融资优势和导向作用,强化开发性金融向产业链的延伸和覆盖,与企业有效衔接形成资金闭合回路,建立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在融资方式上给予有实力的企业一定的宽松度,充分了解企业信誉及行业地位,全面把握项目前景及战略引领作用,既看历史,也看未来。
归根结底,开发性金融需要与企业进行有效结合。金融是经济的源头活水,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货币、股票、基金及各种金融衍生品最终要转换为工厂、楼房、公路、桥梁等实体形态,并形成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用户需求,推动经济发展。企业始终是金融向实体经济转化的重要平台。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转换,最终是要落实到企业身上,通过配置开发性金融资源,建造基础设施、各种民生工程,以实体形态沉淀下来,进入市场之中。李克强总理曾形象比喻,“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光有肌体,没有血液,经济活不了。”所以,开发性金融资源与企业之间的有效衔接,显得尤为关键。要有效发挥开发性金融的独特优势,使金融资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关键是要做到虚实结合、产融互动。
2、关于企业有效运用开发性金融的思考
今年以来,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丝路基金已设立并完成首笔项目签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再加上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未来开发性金融机构将为“一带一路”战略落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为了更好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企业如何才能有效运用开发性金融?
首先,为应对“一带一路”上的困难与挑战,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根据开发性金融特点设计企业经营模式,与开发性金融机构一同打造产融结合的海外投资运营平台。用好、用活、用足金融资源,创新金融对海外发展的支撑体系,以金融的力量长期稳定地驱动国际化发展。
其次,面对“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政治、社会、文化、市场环境的显著差异,企业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和运营,形成并维护自身的“善俗良习”。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适应海外发展需要和国际竞争环境,打造成为“全天候”跨国企业。
最后,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建设规划,不仅要建设好基础设施项目,也要考虑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民生工程,发挥产能优势,扩大国家影响力,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政府应当给予走出去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一定政策性支持,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中商业、金融环境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从政策上要有所放宽;鼓励金融机构、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政策和市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归根结底是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各类资源,将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金融的中长期投融资作用、企业的主体和平台作用集合起来,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提高走出去的质量和效益,助推“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外交格局的新变化。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应当广泛寻求国际经济合作机会,加强同各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交流互动,为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