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2015-01-02高飞

经济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国一带一带一路

外交学院院长助理 高 飞

“一带一路”,是中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蓝图。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和新型国际关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带一路”是立足中国的比较优势的战略谋划

如同中国历史上汉唐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南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繁荣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前提,当代中国经济的崛起使丝绸之路的复兴成为可能。

1、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实现与外部世界共同进步

过去30多年来,中国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当代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每年对外投资规模超1000亿美元,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年。从1979年至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随着中国的商品、资本、人员走向全世界,中国的利益、影响和风险也遍及全球,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需要同外部世界良性互动。具体的来说,对内要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对外要减少与外部世界的政治、经济摩擦。就根本而言,“一带一路”就是要立足中国的资金、产能、技术优势,促进东部转型,西部发展,开创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塑造新型大国关系,保障中国的和平发展

中国的崛起将是继18世纪的沙俄、20世纪的美国之后,世界上又一人口和幅员大国真正融入近代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在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博弈过程中,中国与美国在博弈资源上有着显著的不同:美国的优势在于二战以来建立的全球安全架构,而中国则依赖不断拓展的经济贸易网络;美国依托的是基于意识形态基础的所谓“民主联盟”,中国则通过地区互联互通建立“地域联系”;美国全球布局致力于“防范新兴大国崛起造成的风险”,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安排旨在提升自身的“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在制度和观念层面美国处于优势地位,在权力层面中国尽管依然处于弱势,但发展势头迅速。简言之,美国拥有“软权力”上的既有优势,中国在“硬权力”方面占据趋势上的主动。反对通过冲突和对抗解决国际关系中出现的困难是中国的一贯立场。2014年1月24日,习近平在《世界邮报》创刊号的专访中,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本等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提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一带一路”就是要使中国化优势为主动,积极塑造“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二、“一带一路”是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平台

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中国已经具备依靠自身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条件,也具备积极参与全球发展的强大物质、技术、管理和人才基础,“主动作为,全球布局”,将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特点。

1、经济先导,推进全球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成功经验在于将自身的“改革”与“全球化”进程联系起来,将中国的发展与国际体系联系起来。全球化进程保证了中国得以通过和平方式获得世界的资金、技术、市场和原材料,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带一路”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在交通、金融、能源、通信、农业、旅游等各大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潜力巨大。过去1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2014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1.1万亿美元,占全部对外贸易的26%。目前,中国已经设立有16个边境经济合作区,23个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区,近100个中国工业园区,投资存量在1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有新加坡、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尼、缅甸、蒙古、伊朗、柬埔寨、老挝、泰国、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沙特、马来西亚、阿联酋16国。“一带一路”就是要以经济为先导,积极主动推进全球化进程,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立足周边,化“威胁论”为“机遇论”

和平进程始自周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反映在与邻国关系上,做到“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是中国外交的长期要务。2013年10月,中国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习近平在会上指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两年来,中国不断增大周边投入,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探索搭建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合作平台,在稳定周边、经略周边、塑造周边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一带一路”与多数周边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得到了周边各国的普遍欢迎。老挝变“锁陆国”为“陆联国”的计划,哈萨克斯坦的“光明大道”计划,蒙古的“草原之路”计划,俄罗斯的“远东开发战略”,都期待与中国的发展相互对接。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威胁论”变成了“中国机遇论”。

3、开放包容,打造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既不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也不是单方面的对外援助,而是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市场原则,以弘义融利、以义为先的理念,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发展对接起来。不同于“马歇尔计划”,中国主张合作,反对对抗。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所言,“一带一路”是合作倡议,中国没有特别的地缘战略意图,无意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不会干涉别国内政。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一带一路”并不排斥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具有明显的包容性,“带”通常包含很多路。2011年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可以不包括中国,但中国2013年的“一带一路”明显包容了美国。王毅外长对此形象指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一带一路”就是要通过开放包容,打造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三、“一带一路”是推动型国际关系建设的抓手

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一带一路为解决传统国际关系中的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进程中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1、开辟多元治理国际合作模式,实现政通人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关系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间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性的挑战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国家间提出问题和解决矛盾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这要求世界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进步。“一带一路”就是要通过与区域国家的合作,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同发展和对地区事务的共同管理。在此亚投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57个创始成员的数量本身就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一方面,它为加快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融资平台;另一方面,以筹建亚投行为抓手,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探索新的全球治理模式,更加积极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通过“一带一路”,中国与外部世界共同发展的同时,也完善了国际合作的理念和模式。

2、构建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打造战略支点

结盟对抗是冷战思维的反映。自1993年中国和巴西建立伙伴关系以来,编织“结伴不结盟”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特征。由于共同的利益关切,中国与不同的国家结成了形式多样的伙伴关系,例如针对全球性挑战议题的中美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基于能源、安全、政治等多领域合作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欧互利共赢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目前,全球共有75国家、5个地区组织同中国建立了80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旗帜,全球伙伴关系网与中国自身实力的增长,一起成为当代中国外交的重要依托。丝路基金首个投资项目落户中国的“全天候伙伴”巴基斯坦,也体现了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与伙伴共同成长的良好愿望。目前,哈萨克斯坦、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白俄罗斯等伙伴国家已经成为未来“一带一路”取得成功的重要战略支点。

3、推动国家间互学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世界文明多样,应该相互包容;国家发展道路多样,应该相互尊重。“一带一路”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各国共同寻找合作的机遇,在合作中彼此沟通和适应,共同演进。在东南亚,中美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能源资源互联互通、能源政策方面已经开展合作;在中亚,中俄在能源管线、铁路建设方面找到了共识。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带一路”就是要复兴这一古老的丝绸之路精神,开创“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局面,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世界的和谐繁荣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大国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大国气象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