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

2015-01-02张喜转

当代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期望值主观幸福感

○张喜转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6)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

○张喜转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6)

本文主要从学校层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和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并成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提升策略

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但是长久以来,心理学家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消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而对幸福、快乐、满意、乐观等积极和健康状态的研究较少。但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很多研究越来越发现,研究人性的积极情绪会使人产生巨大的成就动机,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和发展自我,心理学更需要研究人类的价值和长处,于是积极心理学便应运而生了。而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们对它的研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热情。在英文中,主观幸福感有很多不同的表 达 方 式 :happiness,wellbeing,eudemonia,psychology wellbeing,subjective wellbeing(SWB)等,但是大多数研究都采用subjective wellbeing,因此主观幸福感简称SWB。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说法,其中心理学家Diener从衡量个人生活质量、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的角度进行定义,他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个定义更多的立足于操作层面,与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理解较为相符,本研究也以此为借鉴,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定义为:大学生依据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两种基本成分,即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其中认知成分主要是指对生活的满意度,即自己对于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估;情感成分可以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方面,其中积极情感是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消极情感是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消极情感体验。很多研究已经证实,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积极情感的丰富并不一定说明消极情感缺乏。此外,Diener还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三个基本特点: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主要有目标模型理论、人格特质理论、比较理论和期望值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对于物质和经济问题的关注,更多的上升到对于生活质量的关注上。而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群体,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此刻对他们来说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一个重要的关键群体,肩负着建设未来美好家园的重任。大学生生活质量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反映生活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主观幸福感,因此研究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

1、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许多最流行的解释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本质上是目标理论。这些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例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幸福感来自于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放弃本能的快乐而去追求文明的目标,因而导致主观幸福感的下降。但与此同时,他主张人可以通过爱与工作补偿或升华,从而达到幸福和心理健康。马斯洛则根据他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该层次的主观幸福感就会提高,进而便会追求高层次的幸福。一般认为,人的积极情感与有无目标有很大关系。“哀莫大于心死”,缺乏生活的目标和人生追求,人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就会产生不幸福感。因此,欲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祟高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的成才目标,并引导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努力,脚踏实地搞好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不断向目标逼近,在成才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2、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期望值。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值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大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缺口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期望值与成就感之间的“缺口”。缺口是指个体的期望值与成就感之间的差。期望值往往高于成就感,两者之间的差越小,个体就越幸福,差距为零产生高水平的幸福感,成就感超出期望值也产生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应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另一方面应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不足,让他们在自己的学业成绩、成长进步、友谊与爱情等方面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做到既不盲目自负,又不无所做为,自暴自弃;同时,学校领导和教师还应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婚姻恋爱、成才方向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提高素质,掌握技能,增长才干,使他们在学业上和生活上取得成功。而成功的体验会使人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增强人的自我效能,并进而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

3、教给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掌握正确的比较标准。主观幸福感的判断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现实条件与标准的比较。现实高于标准时,主观幸福感会提高,反之,主观幸福感会降低。在这方面,社会比较理论将其他个体作标准,认为评价者如果认为自己优于别人,就感到幸福,因此,与更幸福的人比较会降低幸福感,与更不幸的人比较会提高幸福感;自我理论将个体的自我概念作为比较标准,认为自我和谐的人主观幸福感较高,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不一致的人主观幸福感较低;适应理论将过去的生活作为判断标准,现在的生活优于过去,个人就会感到幸福,不如过去,就会感到不幸福。根据这些理论,欲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教大学生掌握判断和比较的标准和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教给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而且要看到事物的反面;不但要看到事物的过去和现在,而且要看到事物的发展和未来;要教学生如何区分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懂得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福与祸、成功与失败等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做到像雷锋同志那样,工作上向最高标准看齐,生活上向最低标看齐,发扬鲁迅先生倡导的奶牛精神,吃进去的是草,而挤出来的是奶;要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与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在学业和工作上作出成绩,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主观幸福感的活动理论认为,幸福产生于活动本身,快乐在追求的过程之中。亚里士多德主张幸福和快乐来源于有价值的活动。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流滋论”甚至认为,当人们投入到一项活动之中且活动难度又与人的能力相匹配时,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流”的感觉,而太容易的活动会使人厌烦,太难的活动又使人焦虑。根据这种理论,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是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高校的团委和学生会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求知、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于社会、娱乐和健身的机会,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有意义,在健康、积极、优美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满足需求、增长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5、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发挥班集体积极的社会支持作用。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为人提供物质上和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人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人的自薄心、自信心。因此,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人的主观幸福感;反之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在高等学校中,班集体是大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主要社会群体,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班集体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积极或消极情绪的产生,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因此,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应将大学生班集体的建设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来抓,师生间、同学间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对于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人人献上一份爱,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爱护,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加他们的积极情感并抑制他们的消极情感,防止降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6、经常开展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高低与人格特点有明显的关系。不同的人格特点会导致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某些外向的人格特点(如社会性、充满活力、好奇、探索、开放、合作、富有爱心等)易产生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因而提高主观幸福感;而某些内向的人格特点(如焦虑、担心、对身体的关注、退缩、封闭、孤僻、嫉妒等)则易产生负性情感与不满意感,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具有效能、能力,工作努力等人格特点的人,他们常常会在工作中看到自己的能力,能体验到成就感,因而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人格特点尚未定型,高校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挫折耐受力;应合理组织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传授给他们社会交际的技能,使他们学会和别人和谐相处;应教给他们心理调节的方法,使他们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绪。对心理上、情绪上有问题的学生,应通过心理咨询活动对他们进疏导,并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使他们在大学里健康成长,成为担负建设重任的优秀人才。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y Bulletin,1984,95(2).

[2]Diener E,Suh E,Smith H,Shao L.National differences in reported well-being:Why do they occur?[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5(34).

(注: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2014年度调研课题(编号:SKL-2014-2053);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14-gh-166)。)

胡冬梅)

猜你喜欢

期望值主观幸福感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后印象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中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研究
对立与存在
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