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开放 “一带一路”沿线口岸与各国打造命运共同体

2015-01-02沈进建陈家勤

全球化 2015年7期
关键词:周边国家边境共同体

沈进建 陈家勤

引 言

“一带一路”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增长区域,为中国的两个一百年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共享地缘优势,共同发展,共享经济繁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全面开放沿线口岸,实现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转型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沿边口岸在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的重要地位与重要作用

(一)“一带一路”上分布着数量众多的沿边口岸,是新常态下中国与邻国共同发展的增长节点

从地理方位上看,中国沿边省市大部分地区,正处在欧亚增长极交汇区域的核心地带,与 “一带一路”相交相汇,边境口岸与周边国家对接相连,成为 “一带一路”上的增长节点。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陆路边境线长达22800公里,与15个国家的领土接壤。“一带一路”上的开放口岸有285个,其中空运口岸63个,水运口岸139个,公路口岸64个,铁路口岸19个。在这些口岸中,边境水运口岸有辽宁省丹东港、吉林省大安港、黑龙江省黑河港、内蒙古孙吴港、云南省思茅港等五个水运国际口岸。空运口岸有呼和浩特、海拉尔、满洲里。铁路口岸有辽宁丹东、吉林集安、黑龙江绥芬河、内蒙古满洲里、新疆阿拉山口、云南河口、广西凭祥等七个国际铁路口岸,还有60多个跨境国际公路口岸。陆路口岸从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从东南经过越南、老挝,东北至辽宁丹东。中国南方广西东兴口岸是进出境旅客总人数最多的国际陆路口岸,北方内蒙古满洲里口岸是进出口货物总量最多的国际陆路口岸。早在1992年3月,在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的进程中,中国将较大的边境口岸提升为口岸城市,开放了黑龙江省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的珲春市,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市、塔城市、博乐市,云南省的瑞丽市、畹町市、河口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凭祥市和东兴市等。

中国的水路口岸更加丰富,在东南沿海和内陆沿江沿河口岸较之北方更为绵长,蜿蜒曲折,大的港口多在海岸河口之地,水路运输方便、成本低,利于港口向内陆腹地延伸。海上丝路港口数不胜数,著名的港口有两千年长盛不衰的大港广州,元代时期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唐朝时形成的宁波港,扬州、杭州、北部湾、上海、连云港、青岛、大连等等。这些分布在 “一带一路”上的通关要塞、河湖港的口岸,在中国陆路和水路上形成了一条蜿蜒绵长的边境口岸国际经济带,成为中国与毗邻国经贸进出口的国门,连接国家间友好交往的桥梁纽带、守望国家安全的桥头堡、对接两国人员交流的便捷门户,不仅仅为促进与周边国家边境地区的合作发展,为推动我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在新常态下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大经贸的战略转移,与各国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优厚的自然条件。

(二)在新常态下全面开放 “一带一路”边境口岸,撬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目前,中国的贸易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经突破了10%,稳坐世界贸易大国的第一把交椅,进入新常态。全面开放 “一带一路”沿线口岸,为中国在新常态下保持高水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规模上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0多个,覆盖人口44亿,占全球63%,经济规模达21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3,沿线口岸的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出口占全球的23.9%,欧亚铁路网长达8.1万公里,涉及沿线城市核心发展区18个,“一带一路”口岸开放将撬动中国开放的新格局。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亚、南亚、东北亚、中亚各国出访的一系列外交动作,撬动了中国同周边各国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领域的务实合作,打开了 “一带一路”的大通道,中国外经贸局面得到了迅速改善。因此,作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对接口,“一带一路”上的边境口岸在与周边国家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应抓住这个机遇期,在新常态的背景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周边国家一道,扩大口岸相互开放,相互给力借力,把边境口岸建成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接两国发展战略,拉动交通、通信领域合作的通道枢纽。

二、全面开放 “一带一路”边境口岸开放:中国口岸现行的基本条件和发展展望

(一)当前中国口岸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 《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加强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机衔接,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1.在海港建设方面,《十二五规划纲要》指标要求沿海新增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40个左右。截至2011年底,中国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已达1442个,提前超额完成规划,比规划増加1002个①资料来源:《2012中国商务年鉴》,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年版,第354页。。同时,沿海口岸货物吞吐量、港口集装箱运输量、港口旅客吞吐量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2.在铁路建设方面,《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建成 “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建设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干线,建设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郑州至重庆等区际干线,基本建成快速铁路网,营业里程达到4.5万公里,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公路方面,基本建成由7条放射线、9条纵线和18条横线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刭8.3万公里,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这些指标均已基本完成。

3.“十二五”以来,中囯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加快,带动物流需求持续旺盛,区域物流布局加快向中西部倾斜,物流量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都很快,区域物流一体化速度加快发展。长江三角区域的江苏、上海、浙江在物流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在口岸合作机制的建立、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共享等方面统筹力度加大,形成了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格局。在珠江三角区域合作方面,建立和完善 “属地报关、口岸验收”的通关机制,建立与健全检验捡疫直通放行制度。

4.区域物流中心集聚效应得到明显改善。上海率先试点建立口岸通关服务协调新机制,海关和检验检疫的报检报关 “一单两报”试点首先在上海启动。深训打造全球性物流枢纽,把高端物流业打造成现代物流业业态,基本建成具有产业支撑和民生服务功能的服务型城市,具有国际资源配置和国际商务运营功能全球性物流枢纽城市,以及与香港共同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成都建设西部区域物流中心,带动省内其他城市的物流业发展,已建设成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西部高速公路的枢纽,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综合运輸的大通道。

5.中国口岸建设在全国已形成四大板块的布局。2015年是 “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收官之年。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口岸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四大板块的布局,为 “十三五”口岸建设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北五省 (区)、东北三省加内蒙:充分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向南开放,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 “一带一路”上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 “一带一路”核心区。发挥陝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內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发挥东北和内蒙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吉、辽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西南地区: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綢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程度高、经济势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经验的推广和普及。

內陆地区:利用內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地开放型经济高地。

(二)在国际经济持续走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对外全面开放 “一带一路”口岸的未来发展展望

根据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发展状况统筹考虑,当前中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边境口岸,进一步扩大口岸的通关数量,已经是势在必行。仅从贸易地理的历史发展上来看,传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大陆桥是贯穿中国和欧洲大陆的贸易大通道。但随着航海技术的大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连接欧亚大陆的陆路丝绸之路,逐渐丧失东西方贸易输送带的作用。从2013年的统计看,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额高达5591亿美元,但只有不到1%的贸易产品通过中亚丝路欧亚大陆桥的陆上运输。现在,随着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陆地运输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成本逐渐降低,与周边国家双边贸易的通关数量日益增加,许多国家都提出共同构建贯通欧亚的大陆桥,建立交通运输线,构建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拓展空间,寻求发展新动力,找到各自在 “一带一路”中的发展定位。因此,对接中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边境口岸自然成为各自与邻国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实现道路、贸易、货币、信息、民心相通的新的对接口,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同抓手。调整产业结构,互相扩大 “一带一路”上的口岸的开放,势在必行。

(三)“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新常态下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边境口岸,与周边国家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地理人文的角度看,古老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发展史上跨越国家最多、路途最长、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路线,是一条多样化的文化与贸易相互交融的路线。而依此形成的 “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依托 “一带一路”国家边境国际口岸的开放、沿线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心城市对接、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共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作为通往世界的通关口岸,在未来共建 “一带一路”的构建中,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并具备对外开放的示范作用。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慢、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新常态下,互相扩大开放,共同建立口岸国际合作机制,推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共同繁荣,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构想 “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打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新的亚欧经济区域,拉动中国经济发展,这将给世界和中国经济格局带来重大变化,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边境口岸,与周边国家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四)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布局和结构调整,为 “一带一路”边境口岸开放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有力支撑

开放 “一带一路”边境口岸,中国与周边国家都有地缘优势,而且优势互补。相互扩大边境口岸顺应了各国谋和平、求发展的共同意愿和分享东亚共同发展的利益诉求。中国近几年经济的调整,始终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为边境口岸和边境口岸城市的开放做足了功课,有力地支撑了口岸的扩大开放,是中国边境口岸扩大开放的动力源泉。

从中国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来看,中国东北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已经为中国东北沿边口岸的开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开放沿边口岸条件已经成熟。东北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辐射地带,在地理上包括中国东三省、内蒙古东部地区、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国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总和达17亿。东北亚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20%,对外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20%。在这一区域,各国之间的贸易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相互依存度高,互补性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升值空间。不管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资源,日韩的资本和技术,还是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农业资源、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各国之间在经济、科技、金融、能源、交通、旅游等各方面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中国东北、内蒙古东部地处东北亚的重要区域,针对这一地区的发展,国家先后制订了 《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纲要》《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预警机制转型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若干意见》《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等。

为推进东北地区的沿海沿边开放和整个东北亚区域的开放和发展,中国相继实施了加快东北振兴的战略、吉林省的长吉图开发开放、辽宁省的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以及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沿边开发战略。2009年国务院批复了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长吉图地区被列为先导区,正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开发区。2013年,中国国务院批准连续三年、每年拨八亿元资金,专项支持长吉图先导区建设,图们江作为边境口岸,将建成吉林省对外开放的 “新窗口”和通向东北亚市场的 “桥头堡”,带动东北亚区域合作,开创中国面向东北亚国际合作的新格局。因此,进一步扩大东北的边境口岸开放已经是水到渠成。

沿海地区的北部湾经济区、连云港贸易区的开发和与东盟十国贸易区的共建,加上上海自贸区的实验,为中国开放海上丝路的口岸,进行了制度性的探索和区域的进一步扩大开放。陆路和海路的口岸开放,不仅会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发展,还会进一步推动中国外贸战略的转移,形成新常态下有利于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地发展。

(五)“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与周边国家发展战略不谋而合,为边境口岸的开放提供强大动力

金融危机以后,周边国家共谋发展、求繁荣的愿望空前一致,与扩大开放 “一带一路”边境口岸的战略不谋而合。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主体,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将为东北亚区域合作创造新动力。俄罗斯的学者提出了 《2050年:中国俄罗斯共同发展战略》,提出要加强俄罗斯在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的地位。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战略目标是要把该地区建成亚太的高附加值地区,提升俄罗斯的亚洲市场竞争力。目前,俄罗斯已决定在远东地区建立14个经济特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打造中企、韩企、日企等合作的平台。与中国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成为地区发展的新动力。其次,俄罗斯的入世有助于东北亚各国按照世贸组织的机制框架,进一步规范各国之间的贸易,更加有效地解决贸易争端,减少贸易摩擦,促进贸易公平、有序地发展。2010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年度峰会上签署 《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确定了东北亚地区接下来十年的合作计划,为长吉图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2012年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启动谈判以来,已达成多项共识,自贸区建设也取得长远发展,争取早日完成自贸区的谈判。大图们江行动计划、环黄渤海经济区、环日本海经济区等次区域合作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合作模式日渐成熟。另外,受区域合作多层次、民间合作的意愿强烈,更需要有更加灵活的合作机制。为此举办的东北亚地方政府首脑会议、东北亚经济论坛以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等,从不同层面,采用不同的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东北亚各国的交流合作,地区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总之,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相互扩大开放边境口岸的条件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旦国际安全环境出现转机,可以预见,扩大开放即将全面展开,应尽早谋划,积极筹备。

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路口岸开放相辅相成,在中国的南部,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口岸。早在1979年,中国先后选择具有历史区位优势的广东、福建两省,优先实行对外开放,实行有利于对外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开辟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使其具有出口加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某些功能。1984年,在东南沿海城市开放了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港口开放城市中,大多数又专门开辟了供吸收外资办企业的经济技术开放区戓开发区。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这些城市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水平较高、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口岸优势,通过外引内联、建立新产业、开发新产品,面向海外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1986年—1988年,先后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漳洲、泉洲三角地区。1988年,又将海南省划为经济特区,带动了中国最发达地区的港口与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十个国家、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区的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的流动,加快了这一地区的产业升级、外贸转型、资本流动,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未来长远发展来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沿海口岸的扩大开放,必将成为中国深化改革、产业升级的一个强大驱动力,进一步拓展沿海口岸与邻国之间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市场要素的流动,弥补中国在创新意识和某些领域的短板不足,带动国内周边城市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成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其中,上海自贸区的试验,将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海口岸开放的先导,从而,为加快实现中国对外经贸战略的全面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成为各国不谋而合的发展战略的最有力的支撑点。

三、开放 “一带一路”边境口岸,与邻国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新思路

(一)加快中国经贸战略转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打造边境口岸 “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近两年来,亚太局势出现动荡,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主动外交行动,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实现了华丽转身。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在走访 “一带一路”70个国家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不断解读和阐述 “让共同体的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这些讲话已经成为当前指导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高端通信电子产品和工业制造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此,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共同体思想为指导方针,设计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法规措施。共同体要以中国为主导,从地缘临近的国家做起,逐步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太平洋诸多岛国,向欧洲、澳洲、美洲等发达国家共同合作的发展模式,也是未来中国对外经贸战略转型的目标和战略实施的支撑点。打造全球共同体目标要求,中国边境口岸必须更加开放,经贸发展更加便利,制度更加健全,联系更加紧密,在发展自己的同时,更要兼顾发展不同阶段国家彼此的利益。在对外经贸战略转型的顶层设计上,首先要考虑国家层面的大经贸,积极开展首脑外交,实施国家间合作的重大项目,同时也要筹划中国与周边城市之间、边境口岸之间的共同发展,兼顾文化交流、生态保护、民生幸福、城镇就业、产业集聚与生活配套共同发展等,把中国的对外经战略转型,上升为与周边国家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使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市场更加开放,加快构建亚欧区域的一体化。各国首脑相聚和平、携手谋发展的共同愿望,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 “一带一路”边境口岸,与周边国家打造 “命运共同体”和 “利益共同体”提供了政策支持,夯实了基础。

201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得到了各国首脑的支持和积极回应,并达成一系列的共识,包括:俄中西线天然气管道项目要加快建设,要充分发挥两国间100多对友好省州、城市关系的作用,促进地方合作和人文交流;中蒙要拉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跨境运输;中哈要扩大两国能源、双向投资、加工制造业、加强过境运输等领域合作,建设好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土库曼斯坦愿意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改善本国交通基础设施,推进中亚同中国跨境运输;吉尔吉斯坦提出与中方合作,打击 “东突”和 “三股势力”;中国则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加大与周边国家相互支持,开展农业合作,扩大农作物示范种植、蔬菜栽培、畜牧育种、兽医、淡水养殖、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与贸易及人员培训。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园,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各环节的合作。上述这些共巳成为互相扩大开放的指南和动力,也预示着一场互相扩大开放边境口岸,构建 “共同体”的大幕即将拉开。

(二)新常态下中国对外经贸发展面临新挑战,应把口岸开放作为新的突破口,加快对外经贸的战略转型

虽然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出访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但也应当指出,尽管中国贸易进出口总值2013年超过美国,排到世界第一,但中国外贸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在新常态下其主要表现是:面临内外忧患的中国制造,对环境资源破坏型的发展,低附加值缺少品牌的总体出口产品结构。国内外经济政策调整不到位,企业税费负担较重,生产要素成本持续增加,贸易便利化水平不高,融资难度较大。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地区冲突危机不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加。中国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也受到影响。中日贸易更是遭遇了寒流,一些驻华企业的经营受到影响,国内一些外经贸企业是最大的受害者,一些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升级受此影响,产业转型陷于停顿,一些国际经济合作开发区的规划也无法实施。

这些都说明,中国对外经贸发展战略转型和升级已迫在眉睫,必须保持清醒,早做谋划。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应积极创新,把 “一带一路”的口岸开放,作为寻求中国对外经贸发展战略转型的突破口。

(三)在命运共同体的框架内,创建 “一带一路”口岸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在新常态下,寻求 “一带一路”边境口岸的共同发展,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体的思想为指导,有针对性地设计 “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口岸共同发展的新型模式,并制定相关的法规措施。共同体是由中国主导的、与地缘临近的周边国家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全新模式,也是未来中国对外经贸发展战略转型的目标和战略实施的支撑点。共同打造共同体要求中国的口岸外经贸必须更加开放,贸易更加便利,制度更加健全,联系更加紧密,在发展自己的同时更要兼顾贸易伙伴国彼此的利益。

在口岸开放的顶层设计上,首先要考虑国家层面的大经贸,积极开展首脑外交,实施国家间合作的重大项目,同时也要筹划中国与周边城市之间、边境口岸之间的共同发展,兼顾文化交流、生态保护、民生幸福、城镇就业、产业聚集与生活配套的共同发展等。把中国的对外经贸战略转型,上升为与周边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使 “一带一路”口岸对周边的市场更加开放,加快构建亚欧区域的一体化。

(四)全面开放 “一带一路”口岸,从不同层面与周边国家共同

打造口岸命运共同体打造 “一带一路”口岸开放共同体,应包括五个层面的內容。

一是在政府层面上,应本着亲诚互信原则,深化同周边国家的战略契合点,把原来口岸过境的外贸企业的对外贸易、投资、合作中的国家级重大项目,转变成为中国主导的,由各国首脑出面共同签约的国家级项目。从国家层面推动双边的项目合作,为共同发展提供有力的政府支撑和项目实施的保障。

二是在市场层面上,应本着互利共赢原则,以 “一带一路”口岸的市场为依托,利用好双边比较优势,找到市场上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在追求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要兼顾别国利益,不把过剩的产能倾销到别国市场,垄断别国市场,掠夺别国资源,损害他国利益;不以牺牲别国的利益为代价,实现自己的发展,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实现两国开放口岸市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是在企业层面上,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不再把追求过境口岸的出口数量作为唯一的对外经贸的指标,而以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为基础,统筹经济、贸易、科技、金融等各方面的资源,把在别国投资建设自己的产业飞地转变为在其他国家生产,雇佣当地居住民,本国职工与他国职工保持一个合理比例的利益互惠的企业。

四是在投资层面上,应加快推进 “一带一路”口岸的自由贸易区的共同建设,扩大贸易与投资空间,构建区域一体化新格局。逐步把对外投资型的项目转变为资源、技术、劳动力、土地、市场、资金互补型的共同合作项目,深化金融合作,共建投资银行,完善区域金融体制和安全。

五是在环境层面上,应本着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原则,不把本国污染企业转移到别国生产,不把污染性产品销售到他国市场,不以开发别国资源作为自己的投资唯一目的,而以资源互补、共同发展作为投资目标,把 “一带一路”建成与邻国合作的命运共同体。

四、以 “一带一路”口岸开放为依托,加快实现对外经贸发展战略转型

打造边境口岸对外开放的命运共同体应要从五个方面入手,实現 “五个转变”。一是要把 “一带一路”口岸的开放,从追求购进口岸的商品数量转向过境产品的质量和提高附加值的经济效益转变;二是从出口产品的粗放加工向创新型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转变;三是从出口产品参与国际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分工向参与国际高端产业价值链的转变;四是从东部地区口岸的开放向沿海、内陆、西部沿边地区的口岸开放,协作发展转变;五是从主要依靠货物、实物进出口贸易向服务贸易发展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打造边境口岸 “三位一体”的共同体,才能真正促进中国对外经济创新转型和持续发展。

五、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 “一带一路”边境囗岸开放,与周边国家打造 “三位一体”共同体的对策建议

首先,让共同体的理念落地生根。中国要冲破美国对中国进行包围的太平洋战略,与周边国家打造共同体,则是中国扩大对外经济交流的有力武器,它包含了处理政治关系的原则,也包含了改善经济关系的内容,这一思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逐渐被周边国家接受。打造共同体首先要把亲、诚、惠、荣的共同体理念,推广到国际关系中去,扎根周边国家。其次,要把握好 “一带一路”开放口岸示范区的建设定位。与周边国家命运相同国家的口岸建设,可以定位为命运共同体。对那些经济上互补、地缘上相近的周边的口岸开放,可以打造成为利益共同体。对共同反对恐怖主义和 “三股势力”势力国家的周边口岸开放,应首先打造成为责任共同体。再次,应优先选择那些在历史上有过频繁交流,文化交融、血脉相同的边境口岸进行开放示范。在感情上、人脉上、交通上,加快实现人员交流、货物交流、文化交流,信息交流,增加互信,共同发展。第四,共同朝着口岸机制完善、合作全面、协调顺畅发展。针对问题,参考世贸规则,共同制定一套适应共同发展的规则,互相考虑彼此的利益,进一步扩大各个领域的相互开放与合作,共享各方的互补优势,共同享受发展成果。第五,提升政府间的协调能力,建立协调机构,解决冲突和摩擦。周边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对政府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因此,必须从首脑外交,顶层设计入手进行推动,从上到下地逐层落实,共同推进口岸对接、跨区域整合,形成口岸群、口岸带,把口岸建成互市贸易区、产品集散地、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带。

“一带一路”是过去几千年古老的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经贸不断换来的结果,承载着世界各国共同的历史,蕴含着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幸福梦想。它从陆路和海路上组成了世界上最长的,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发展潜力的陆路经贸大陆桥和海上运输的大通道,是当代全球共建21世纪的繁荣社会的基础,是实现中国宏伟梦想、海上强国的巨大舞台,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最广阔的大道。在新经济常态下,全面开放 “一带一路”沿线口岸,是实现中国大经贸战略转移的关键。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应认真研究和讨论、统筹考虑、精密规划、逐步实施。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2.宋建钢、饶彦久、田玲娟:《向西开放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光明日报》2014年8月1日。

3.董倩、邱力生:《以服务贸易助推西部地区发展》,《光明日报》2014年8月1日。

4.高建进:《福建 “海丝”先行区频出新招》,《光明日报》2014年8月1日。

5.李斌、孟娜:《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光明日报》2014年9月12日。

6.陈贽、李斌:《习近平出席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光明日报》2014年9月12日版。

7.孙绪:《打造东北亚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光明日报》2014年09月14日。

8.赵春明:《国际经济规则新趋势及中国的应对策略》,《光明日报》2014年8月25日。

9.习近平:《让中塔友好像雄鹰展翅》,《光明日报》2014年9月11日。

10.陈恒:《超越贸易的经济带构想》,《光明日报》2014年9月11日。

11.杨君:《“新丝路”三问本报记者》,《光明日报》2014年9月11日。

12.陈恒:《上海自贸区 深探改革路》,《光明日报》2014年5月7日。

13.新华社:《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光明日报》2014年4月26日。

14.王宪举:《上合组织峰会:新的挑战和机遇》,《光明日报》2014年9月12日。

15.刘稚:《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建设》,《光明日报》2015年3月19日。

16.朱艳:《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启示》,《光明日报》2015年3月22日。

17.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綢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光明日报》2015年3月29日。

18.陈恒:《中国改革开放新版图》,《光明日报》2015年4月2日。

猜你喜欢

周边国家边境共同体
边境扬威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个人看法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