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内生增长途径研究

2015-01-02◎文/郭

天津经济 2015年8期
关键词:科技型内生分工

◎文/郭 琳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内生增长途径研究

◎文/郭 琳

本文分析了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现有发展模式,指出存在不利于聚集创新资源、创新动力不足以及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存在低端锁定等弊端,提出依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特征必须通过知识技术积累、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市场驱动的内生增长方式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内生增长;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天津市在金融服务、财政资金投入以及税收激励等各方面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随着大火箭、空客、大乙烯等一批大项目落户天津,带动了依托大项目的科技型“小巨人”企业的成长。依靠资源投入与大项目的支撑,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属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终端市场竞争体现在产品的定制化、高精度、高性能上,这类企业必须具有自己的持续改进的核心技术。同时,技术创新、能够参与适应多网络竞争也构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依靠知识技术积累、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市场驱动的内生发展方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一、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从2010年天津市政府提出要大力推动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开始,天津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根据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份,天津市共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 49212家,年收入超过亿元的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2435家。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等行业。从各区县及各功能区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来看,目前累计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开发区(280家)、西青区(261家)、北辰区(257家)、武清区(217家)、静海县(204家)。

从发展方式上看,天津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采取了依托大项目和依靠外部政策。天津市从2009年开始陆续引入、建成了空客A320总装线、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乙烯炼化一体化等大项目,引进了中芯国际、中兴通信、中粮集团等大企业,形成了航天航空、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能源等支柱产业。这些大项目带动了天津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同时这些大项目与大企业通过将部分零配件生产、研发活动、生产环节等进行外包产生了较强的集聚效应和引领效应。不同产品类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大项目形成产业集群,通过承接大项目和大企业的外包项目取得了较大的增长。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研发投入的依赖以及产业带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外部政策环境的重要性。除了参与大项目或大企业的价值链外,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还得益于近年来天津市政府相继推出的多项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后,天津市政府相继颁布了 《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文件,从融资手段、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高新产业区孵化器建设、政府服务等方面对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

二、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现有发展方式的弊端

通过参与大项目的产业链、利用外部的优惠政策为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科技产品具有的技术先进性、较短的生命周期以及定制化等特点决定了创新、保持技术的先进性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从长期看,对以上两种外生增长方式的过分依赖会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集聚创新资源,难以形成创新动力,并在全球分工下形成低端锁定。

(一)不利于集聚创新资源

天津市“大项目”核心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合作通常采用模块化分工。所谓模块化分工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分解为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半自律子系统的经济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复杂系统的独立子系统嵌入核心企业,并完成相应的功能。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构成了核心企业分工模块。在成长初期阶段,来自于核心企业的分工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了充足的订单,获得了企业成长必要的资金。然而随着分工系统趋于稳定,这种分工形式将不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创新资源。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提供一定品质的产品或功能与核心企业形成供应关系,在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和功能的供应关系中,双方的关系更为紧密。这就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维护这种关系,其创新活动是以核心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的。导致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会提升产品、功能的定制化而放弃兼容性。定制化的结果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在满足核心企业需要的同时会通过延长使用期限来收回成本,从而降低创新的集聚。其次,不同的分工模块具有知识互补的特点,通常分属于不同的行业,跨行业的知识流动就更为困难。因此在模块化分工下,核心企业通常能够集聚创新资源,而构成分工模块的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则面临着创新资源难以集聚的难题。

(二)创新动力不足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项目企业间形成的分工网络具有与市场机制不同的协调方式,是基于合同、许可经营等契约基础上的协作组织。为保持产品的定制化、质量的稳定性,核心企业会通过设置较高的竞争门槛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稳定的联盟。在同一模块内竞争的缺乏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三)全球分工下形成低端锁定

从目前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分工网络的情况看,依赖大项目导致许多企业在全球分工下陷入低端锁定,即只能从事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制造。以空客A320组装线为例,目前天津为其提供配套的企业约有40余家,均集中在部分零件的制造上,关键零件的制造和研发均来自国外。

三、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特征分析

科技产品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最终成果,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最关键因素。科技产品的特性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特性。从产品角度分析,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特征如下:

(一)用差异化的科技手段服务企业

截止到2013年底,天津市共认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000余家。首先,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均属于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在行业内有较高的技术领先性。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具有较高的集成性,多为其他企业生产制造或管理过程需要的中间产品,构成其他企业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这些产品通过投入其他企业的生产过程,用差异化的科技手段提升用户企业的生产效率。能否更有效的解决客户问题已经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其次,为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参与多行业、多家企业的价值链,意味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柔性制造能力以迅速适应不同的企业要求。以天津曙光计算机产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从事专业服务器的研发、生产制造,通过领先的技术占有全国市场70%的份额,能够满足物流、金融、生物、电力等多个行业从超级计算机到普通个人电脑的服务器需求。同时还创新的开展服务器托管业务,通过创新产品、创新业务模式服务用户企业。

(二)产品更新速度快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进入用户企业的生产过程,决定了用户企业产品的升级与创新,对作为中间投入的科技产品会提出升级与更新的要求,用户企业需求的推动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产品更新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来自于其他企业的产品创新也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新产品提出了挑战。这两个因素共同加快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更新的速度。由于科技产品研发投资大、边际成本低,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更新具有技术持续性的特点,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部分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或新结构来提高产品的智能性、稳定性或更有优异的性能。

(三)产品定制化程度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多属定制产品,根据用户企业的要求进行研发、生产和制造。定制化生产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定制化生产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根据用户企业的要求快速的调整产品平台或实现产品升级。同时为回收研发、产品平台调整及产品升级的成本,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努力的实现大规模定制,或者通过产品部分定制化、部分标准化降低定制化生产的成本。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分析可以发现,拥有差异化的知识并转化为差异化的产品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拥有差异化的知识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差异化知识的来源是知识与创新成果的内化。与许多行业不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具有学习、创新并将创新成果内化的能力。注重人力资本的获得与培育、强调干中学,不断进行知识的累积的内生增长方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获得差异化知识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增长方式。

目前天津市已经具备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从融资途径、产业政策到对接国际大项目均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过度依赖大项目外包、创新能力差、缺乏自主品牌等问题。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要从依赖外生要素转变为内生增长,通过前期参与大项目价值链的知识积累逐步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参与多个网络的竞争并逐步提升在全球分工体系下的分工地位。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内生增长途径

发现并维持企业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持续增长来自于经济体内部的力量,依靠经济体内部的技术创新活动而不是依靠外部力量就能够实现增长。内生增长理论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增长依靠资本积累、人口增长等外生要素的依赖,强调经济体通过可控的内生要素——技术进步实现增长。实践证明,在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企业中,内生增长是有效的增长途径。之后,许多学者相继提出人力资本积累、知识和技术是增长的内生因子,也有学者将市场需求、产业组织制度归入内生增长因子的范畴,最近有些学者甚至将管理也作为重要的内生增长要素之一。从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特性、产品特征看,知识和技术、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市场需求是重要的内生增长因子。促进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内生增长不仅要注重内生增长因子的累积演进,更要注重内生因子作为一个企业内部系统的协调发展。

(一)知识和技术积累

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的特点决定了知识和技术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内生增长因子。知识和技术通过转化为差异化的科技产品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具价值的资产。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的知识和技术既包括了产品领域内公开的、公认的产品和技术,也包括以专利、隐性知识等形式存在于企业内部的独有知识和技术。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形成及演进均受到市场需求的驱动。从演进过程上看,单个核心企业通过知识投资、联合创新等手段对产品进行了局部创新。这种创新很快通过产品被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所熟悉、掌握或模仿。单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专业知识的投资提升了整个行业的知识和技术总量,产生了知识和技术外溢。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在局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从而形成行业内多主体、网络化的创新。企业间不同的创新程度最终通过产品差异化的程度体现出来,并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地位。

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与技术的积累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与技术的投资;二是利用知识外溢效应进行企业间学习。知识与技术的投资主要包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R&D的投资力度、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等。天津市目前拥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科涵盖范围广,具备优质的科研资源。天津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对知识和技术进行积累的过程中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知识外溢是由知识的外部性和非排他性决定的,指主体间通过信息交流免费的获得知识成果的现象。邻近企业间的知识外溢同样有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与技术积累。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对创新主体之间展开信息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利用知识型人才的流动、合作研发、模仿先进技术等形式借助知识外溢实现知识和技术的积累。

(二)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和技术进步的要素,有些学者将市场需求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目前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市场主要有两大类: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主要指在津投资的跨国企业形成的市场,该市场目前是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市场。通过融入大企业的价值链,带动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国内市场需求即国内产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的需求市场,这部分市场目前较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目前仍然是许多跨国企业生产投资和产品销售的目标,这些跨国企业对科技产品产生了较大的需求;但从其他后发大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市场需求的变化看,随着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市场会逐渐转变为以国内产业需求为主。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摆脱目前过度依赖大项目的生存状况、防止在国际分工中产生低端锁定效应,并努力的开拓国内市场就要通过构建分工网络参与市场竞争。构建分工网络意味着天津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要通过联盟、合作等多种形式与国内外的其他企业构建研发、生产、制造、营销在内的分工网络。通过分工网络的竞争实现融入多个跨国企业的价值链,实现创新资源的集聚。

(三)人力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也是知识和技术转变为知识资本的手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持续的产品、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常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已经有研究表明过度的R&D投资对科技型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具有侵蚀作用,同时技术环境的变化通常会给科技型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带来较大的不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不进行积累、提升,将造成人力资本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人力资本的积累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投资性积累,即通过培训实现人力资本的知识更新,提升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二是干中学,通过人力资本在创新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提升创新能力。不论是哪种途径,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积累均需要企业有设计良好的保障制度和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的企业文化氛围。

[1]http://www.tten.cn/trs/dtxx/gzdt/ 201401/t20140110_63066.html

[2]余东华,芮明杰.论模块化分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0):7-15.

[3]党兴华,郑登攀.模块化技术创新网络的自组织演化模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8):54-59.

[4]陈爱贞.全球竞争下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基于分工网络视角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2013,(3):15-34.

[5]张超.产品创新、供求互动与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研究 [J].科研管理,2011,(10):18-26.

[6]SCHERERF.Inter-industrytechnologyflowsandproductivitygrowth[J]. Review ofEconomicsand Staffstics,1982,(64):627-634.

[7]李尚骜,陈继勇,李卓.干中学、过度投资和R&D对人力资本积累的 “侵蚀效应”[J].经济研究,2011,(6):57-67.

责任编辑:李向春

F276.3

A

1006-1255-(2015)08-0073-04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2423)“基于集聚优势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郭 琳(1979—),天津职业大学。邮编:300410

猜你喜欢

科技型内生分工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民营科技型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顶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