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天津经济发展综述
2015-01-02◎文/郑礼戴颖
◎文/郑 礼 戴 颖
“十二五”时期天津经济发展综述
◎文/郑 礼 戴 颖
“十二五”以来,天津市紧紧围绕实现城市定位和建设美丽天津,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全力打造经济升级版,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开发开放实现新突破,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新常态;天津经济;转型发展
一、全力稳定经济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天津市生产总值由 2010年的 9224.4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5726.93亿元,2011年开始挺进 “万亿俱乐部”,年均增量1625.62亿元,相当于2000年全年规模。2011-2014年,天津市经济年均增长13.2%,快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5.2个百分点,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2015年预计增长9%左右,“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将达到12.3%,超过规划目标0.3个百分点。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72994元,增加到2014年的105231元 (折合17131美元),年均增长8.6%,快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1.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从财政收入看,在大力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前提下,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1068.8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390.35亿元,年均增长22.3%;2015年预计增长11%,“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将达到19.9%。从企业效益看,在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2014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01个;资产总计23988.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8382.59亿元,均为2010年的1.6倍;利税总额3586.80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261.83亿元,均为2010年的1.5倍。从投入产出看,劳动生产效率逐步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2010年的13.12万元/人,上升到2014年的18.24万元/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明显,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由573.16亩/亿元下降到386.77亩/亿元。从节能降耗看,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促进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支撑了经济的较快增长。2011-2014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8.4%,降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 “十二五”节能降耗考核任务。
二、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动力加快转换
五年来,天津市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积极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和“杀手锏”产品,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十一五”时期,工业对全市经济较快增长贡献突出。2006-201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快于服务业3.6个百分点。2010年,工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8%,高于服务业1.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3%,远高于服务业(33.4%)。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在工业面临需求不足、增速减缓的情况下,服务业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2011-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虽略慢于工业增长,但差距缩小到1.8个百分点。2014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9.3%,反超工业4.3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1%,与工业(49.8%)共同形成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2015年服务业比重预计超过50%,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产业升级趋势明显。从工业看,培育壮大了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2014年实现产值2.49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8.9%。其中,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万亿,达到10809.88亿元,是2010年的1.6倍;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4.4%、28.1%、20.2%和16.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15.8%)。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14.1%和19.8%,建成航空、汽车、资源综合利用等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传统重化工业增势放缓,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由2010年的41.1%回落到2014年的33.5%。从服务业看,明确了高端发展、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借势发展、创新发展方向,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商务、金融、科技等高端服务业年均分别增长22.9%、18.4%和15.5%,高于服务业平均增幅。新兴金融、文化创意、楼宇经济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税收超亿元的楼宇达到150座。
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挂牌,“一区二十一园”启动建设,着力构建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四大产业集群,一批有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和项目落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比2010年提高0.51个百分点,2015年预计达到3%以上,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0件,比2010年增加4.9件。创新主体加快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10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3003家,分别是2010年的4.9倍和4.1倍,其中70%的企业集中在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涌现出红日药业、瑞普生物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开发出生物降解冠脉支架、锂离子电池隔膜等多项行业尖端的 “杀手锏”产品。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全国首家863产业化促进中心、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国家级和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达到5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1个,均比2010年增加1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6个,增加5个。
三、着力增强内生动力,需求结构不断优化
五年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较为疲弱的形势下,天津市积极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基础性作用,着力提高投资质量,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投资消费协同拉动。“十一五”时期,投资对全市经济较快增长拉动有力。2006-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年均分别增长32.7%、18.6%和6.5%,内需增幅明显高于外需,投资增幅明显高于消费。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消费与投资增长趋于同步。2011-2014年,投资、消费、出口年均分别增长15.9%、13.5%和8.9%,消费与投资增长的协调性有所提高;2015年投资和消费预计分别增长12%和8%,“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将分别达到15.5%和12.3%。
内需结构继续改善。从投资看,服务业投资主导地位不断巩固,民间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主体。2014年,服务业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55.2%,比2010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科技、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46.5%、26.1%和19.2%,高于服务业投资平均增幅 (16.1%);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7.9%,比2010年提高22.6个百分点,年均增速达到31.8%,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八成。从消费看,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体现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消费日趋活跃,互联网相关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2011-2014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6%和20.5%,五大道、海河风光游等精品线路成为旅游业新亮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长10.2%,高于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幅0.7个百分点;全国知名电商纷纷落户天津,2014年批发和零售业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2.1%,快递业务量1.24亿件,是2010年的3.4倍,年均增长35.6%。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潜力加速释放
五年来,天津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不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民营经济保持活跃。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率先推行“三证合一”企业登记制度,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热情,民营经济活力增强。2014年,民营经济增加值7100.42亿元,增长14.9%,快于全市经济4.9个百分点;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45.1%,比2010年提高5.9个百分点。全年新注册民营企业54580户,增长79.9%,占全市新注册企业的95.8%;民营经济税收增长15.9%,快于全市税收2.4个百分点,比重达到80.9%;民营工业总产值增长2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4.4个百分点,比重达到38.6%;民营商品销售额增长16.2%,快于限额以上销售额2.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32.1%,快于全社会投资17个百分点,比重达到57.9%;民营企业出口增长22.9%,快于全市出口15.6个百分点,比重达到21.8%。
开发开放步伐加快。从对外贸易看,进出口规模稳步扩大,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822.01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339.12亿美元,年均增长13.0%;2015年预计增长6%,“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将达到11.6%。其中,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375.17亿美元,增加到 2014年的 525.97亿美元,年均增长8.9%。外贸转型趋势明显,一般贸易占全市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37.6%,上升到2014年的43.6%,反映天津市自主出口能力不断增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出口主导,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占全市出口的68.1%和37.9%。服务贸易较快发展,2014年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快于货物出口增速。从招商引资看,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为金融、贸易等领域制度创新和开发开放带来新的机遇。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由 2010年的 108.49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88.67亿美元,年均增长14.9%;实际利用内资由 1633.82亿元增加到3600.32亿元,年均增长21.9%。2015年利用外资与内资预计均增长12%,“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将分别达到14.3%和19.8%。从对外投资看,“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经济合作加速拓展。2014年,天津市在境外设立企业和机构105家,比2010年增加19家;对33个国家和地区投资28.73亿美元,是2010年的13.8倍。
五、深入落实国家战略,区域经济亮点突出
五年来,天津市高水平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形成多点支撑格局,全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区县经济多元发展。“十一五”初期,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对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2006-2010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5%,快于全市6.5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滨海新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各区县立足自身定位加快发展。2011-2014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2%,快于全市6个百分点。2014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达到8760.15亿元,占全市比重由2010年的54.5%提高到55.7%。中心城区实现高端化发展,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服务业比重超过90%。郊区县用好国家级开发区、示范工业园区等载体,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有4个区经济总量超过800亿元,其中西青和武清区超过900亿元。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促使三地合作进入提速推进的新阶段,为天津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从发展布局看,区县经济空间更加广阔。京津冀要形成以都市圈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群联动发展格局,有利于各区县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其中西青、武清、北辰、东丽等区发展基础较好,在就业容量、配套设施、服务功能、资源禀赋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从合作成效看,产业对接、口岸合作、交通互联等取得积极进展。京津产业新城等12个承接平台加快建设,高端项目引进与产业链延伸拓展稳步推进,2014年京冀企业在津投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41.5%,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取得积极进展;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全面启动,企业通关效率大幅提升,京冀“无水港”增至10个,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中京冀货物占到34.8%;京台高速天津段建成通车,津保铁路、京津城际延伸线加快建设,地铁2号线延伸到机场,异地候机厅达到12座,实现京津空铁联运一小时通达,京津城际列车客运量达到2807.1万人次。
六、努力增进人民福祉,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五年来,天津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每年精心实施20项民心工程,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
民生之本日益巩固。围绕重大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营造大众创业良好环境,带动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191.70万人,2015年预计新增就业48万人,“十二五”时期将累计新增239.70万人,超额完成225万人的规划目标。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资源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促进就业结构进一步调整。2014年末,全市就业人口总量877.21万人,比 2010年增加148.5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67.98万人,减少5.87万人;第二产业341.51万人,增加39.18万人;第三产业467.72万人,增加115.20万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继2013年首次超过50%后,2014年进一步提升到53.4%,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大力实施富民强市战略,出台一系列增收措施,最低工资标准逐年上调,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24293元,增加到2014年的31506元,年均增长9.9%;2015年预计增长8%,“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将达到9.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1801元, 增加到 2014年的17014元,年均增长13.5%;2015年预计增长10%,“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将达到12.8%。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06∶1缩小到2014年的1.85∶1。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强化制度公平和兜底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逐年上调,加快推进社会保险体系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延伸,促进各类群体享有基本社会保障。2014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23.62万人,比2010年增加67.6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57.28万人,增加133.6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87.57万人,增加41.4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45.18万人,增加40.7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60.73万人,增加48.71万人。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建立“三种住房、三种补贴”政策体系,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生活品质逐步提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的完善,居民消费支出平稳增长,消费升级趋势凸显。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10年的16562元, 增加到 2014年的24290元,年均增长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5606元增加到13739元,年均增长18.8%;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 35.9%和 39.0%回落到32.7%和33.8%,反映消费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升级类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长,2014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2辆、移动电话220部,分别比2010年增加16辆和15部;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生活用汽车28辆、移动电话203部,分别增加14辆和21部。中心城区旧楼区三年综合改造任务全面完成,1340个小区居住功能明显提升,310万群众受益。
“十二五”时期天津市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加快实现城市定位和建设美丽天津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五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五年,也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的关键五年。我们要牢牢把握天津面临的历史机遇,向改革开放要活力,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责任编辑:孟 力
F127
A
1006-1255-(2015)08-0005-04
郑 礼(1980—),天津市统计局。邮编:300020
戴 颖(1979—),天津市统计局。邮编:3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