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生存的创业公司
2015-01-02刘稚亚
文/本刊记者 刘稚亚
适者生存的创业公司
文/本刊记者刘稚亚
有人说,北京好像陷入了魔障;有人说,中关村正在发集体癔症;还有人形象地比喻道,“台风来了猪都会飞”。
这道魔障,这场癔症,这个风口,就是“创业”。
“中国版苹果”小米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估值十亿美元,现在最新估值450亿美元;滴滴和快的在获取了两亿用户之后估值高达60亿美元;而史上增长最快的企业软件Slack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跻身“十亿美元”俱乐部。在饭局上,在咖啡厅里,甚至在地铁上都可以听见如下对话:
“最近准备做点什么项目?”
“商业计划书写的怎么样了?”
……
大家都说,投资人疯了。
什么是估值?
要想搞清楚一家创业公司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有必要先理清几个基本概念。
首先,什么是一家公司的估值?
估值其实就是一家公司在融资的时候,投资人所认可的该公司价值,并且愿意以这个价值为基础来投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公司号称其投融资后估值十亿元,那么就意味着它得到了一个或几个投资人的认可:这个公司每1%的股份价值1000万元。可以看出,估值更多的是在讲价格而不是价值。因为价格是由短期交易决定的,而价值则是一种长期共同认可。
周洛华在《迟到的检讨》里说,古希腊人不关心历史,因为他们认为历史是周而复始的轮回;古希腊人很关心历史,因为他们认为历史是周而复始的轮回,而他们关心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同理,投资人其实并不关心估值,因为估值的起起伏伏并不具备当前的参考性;但是投资人同时也很关心估值,因为估值意味着一家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过程。
更何况,现在公开发布的估值和账面上的实际水平差别有多大,圈中人几乎都心知肚明。因此,没必要再为动辄上千万元甚至数十亿元的估值大惊小怪,忧国忧民,嚷嚷着“泡沫来了”,因为在早期阶段的估值更多看重的是增长潜力而不是现值,高估值并不是给普通人看的,而是用来刺激和激励更多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人(创业者也好,投资人也罢)投身于这个行业中去,以期在最后的角斗中,沉淀出真正的强者。
其次,创业者是怎么获得第一笔投资的?也就是,他们是如何让自己的公司产生“估值”的?
第一,你要向投资人展示你有多少用户。一般在一个不那么小众和垂直的行业,十万用户是一个好的起点。当然,吸取用户的速度越快,估值也就越高。
第二,创始人的背景。你是名校出身吗?你有过连续创业经历吗?你之前有没有在大企业工作的经历?这些都是投资人看重的地方。马佳佳在《绝望的大学生》里反复提及“上学无用论”,似乎都像扎克伯格那样哈佛退学车库创业然后就可以诞生出一个又一个的脸书苹果梨子香蕉锤子……但是首先,你得考得上哈佛。
第三,公司的收入。常识认为,收入越高,现金流越多,意味着估值越高。然而常识往往都是错误的。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京东一直在亏损,滴滴一直在砸钱,估值还屡翻新高?最后得出结论,投资人都疯了。其实,创业公司的核心并不仅仅是赚钱,而是在赚钱的同时快速增长。如果存在大量现金流,就意味着该公司向用户收钱,也就意味着增长缓慢。如果增长不够快,那么投资人看到的只是一个传统的商业模式,自然不会给予更高的估值。
第四,还有行业热度,分销渠道等。诚然,在路演的过程中,有的创始人是天生的演说家,有的创始人展现出了高超表演的天赋,但是投资并不是想象中仅靠几页商业计划书和励志鸡汤就可以获得的,这是一个团队努力的结果,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和寄托。
最后,获得的投资是用来做什么的?
有人嘲笑创业者:“一边谈论几千万元的融资,一边转租天通苑的次卧。”从而体现出大张旗鼓宣扬融资时的样子和现实中的财务状态谎言,似乎创始人一融来钱就应该马上换宝马住别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之路,不然他融的那些钱就是“谎言”。
实际上,融资的多少并不是以公司创始人改善物质生活需要多少钱来决定的,而是以让公司成长到下一阶段所需要的最低金额来决定的。这将取决于其他投资者如何看待同类公司的价值,也取决于创始人能让投资者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公司真的会快速增长。这需要做一份详细的规划表,列出这份融资的每一笔去向:渠道推广,运营宣传,办公设备采购,招聘员工等,这份规划要保证公司在18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实现高速增长(业务规模至少增长十倍),如果成功做到,那么在下一轮就会得到一个高得多的估值,多到可以消化掉前期所有成本;如果做不到,那么只能要么接受通常是很不利的条款来进行一次低估值融资,还得寄希望于有人愿意往一个缓慢增长的业务里扔更多的钱,要么就等着耗尽现金后关门大吉。
当每一分钱都决定着公司生死的时候,创业者还会在乎自己住的是次卧还是地下室吗?
投资人真的“人傻钱多”?
PPTV创始人姚欣说过,创业成功的概率约等于走在街上被雷劈中的概率。然而现在一个demo原型,一份计划书,甚至一个idea就可以获得几十万元投资,有的人不禁感叹,投资人真是“人傻钱多”。
真的是这样吗?
比目鱼的眼睛不像普通鱼的眼睛那样对称地生长在头部左右两侧,而是生在身体的同一侧,那是因为它长期侧卧在海底生活,两只眼睛全在上边,对于它发现敌害和捕捉食物很有利。比目鱼的这种特征是在长期进化中产生的,也体现了大自然的必要性和偶然性的结合:它长有眼睛,这是进化的必然性(不然它看不见东西);它的眼睛长在同一侧,这是进化的偶然性(它生活在海底)。
而创业也是如此。创业公司能够成长,这是当今信息社会的必然性(政策导向,技术驱动);而创业公司能长成什么样子,这由它们自身的偶然性发挥作用。
投资人投资的正是这份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能保持30多年的高速发展,人口红利的贡献功不可没。然而,随着近年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由低廉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迫在眉睫。
再说土地红利。过去,因为制度的原因,地方政府可以相对廉价地拥有土地资源,比如把城市周边土地(原来村集体所有)通过一定手段变成国有土地,再通过工业发展和商业发展用地变现。尽管卖地的价格并不高,但是这些工商企业以后要缴税,会形成政府收入;而房地产开发就更加直接,不仅卖地的价格很高,而且盖房子、卖房子带来的其他政府收入也是立竿见影。但是当城镇化进程速度逐渐变缓,当房价和土地价格风光不再时,我国经济该如何转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就是希望可以提升存量人口资源效率,这也是我国经济能否从高速增长过渡至有质量的中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在国策和市场这两只手的力量下,创投红利的必然性前景自然被无数投资人看好。
就像爱因斯坦在发现相对论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过原子弹的诞生,大多数新生事物的产生都伴随着极大的偶然性。而伴随着全世界已有的理念和技术的数量越多,当我们引入新事物时,就越有可能产生融合和后续反应。凯文凯利在书里写下:“天地万物从大爆炸后最简单的物质开始,慢慢形成了几个热点中的分子,直至生命的微小火花闪现。接着更多复杂生物——从单细胞有机体到猴子——不断涌现,最后简单的脑出现了,并迅速创造到复杂技术。”
这也是创业奇妙的地方。
当互联网开始从PC端到移动端转换,打碎了情境限制,当人工智能自图灵之后沉寂了60年终于有了突破,当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经济体扑面而来,这一点点的改变正是由无数小公司在不断地试探、模仿和迭代中产生,并超出了我们的主观意愿,最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可逆的变化。
而能让这种不确定性发挥效果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它在合适的环境中工作。一种理念必须通过新状态进行足够长的时间,才会显示其副效应。副效应的显现通常还需要新状态达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性,让他们在不断地互动中缠绕着融合,死亡,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
所以,投资人并不是“人傻钱多”,而是看中了这一份“必然性”,赌上了自己的“偶然性”;也不要嘲笑创业者的天马行空和不切实际,正是他们为我们的未来,以及他们自己,提供了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