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测度研究——基于北京市居民微观调查数据分析
2015-01-01李慧芸
陈 云,李慧芸
(北方工业大学 理学院,北京100144)
一、引言
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关系到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分配公平程度自然是被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基尼系数自2000年起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2010年已攀升至0.48,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收入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为防止出现“两头大,中间小”、“M型”社会的收入分布特征,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高度重视并分别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形分配格局”,“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中等收入群体如持续扩大到一定规模,将形成中等收入阶层,形成共同富裕的重要社会基础。因此,从国家高度和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中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之举。
当前,中等收入群体相关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群体特征、群体界定标准、群体作用、扩大群体规模的政策建议等系列定性分析上,缺乏系统的定量测度方法和主观感知调查研究。已有的测度方法也多围绕在群体的界定标准上,且学者们对中国中等收入者的划分标准尚不统一。狄煌提出家庭人均收入1~4万元的界定标准;人民日报社提出中等收入者的收入下限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上限是下限的2倍;李培林定义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4~3.5万元之间的即为中等收入家庭;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介于2.2~6.5万元之间的居民为中等收入者;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依据抽样调查数据,提出家庭收入6~50万元的标准[1-5]。以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的标准为例,笔者前期调查结果显示,很多被调查者表示自己“被中产”了,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界定标准,是为了统计数据好看而已”。对于不同个人而言,低收入者可能会满足地认为自己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者亦有可能将自己归属于低收入或高收入群体,即使收入相同的两个人亦有可能主观感知属于不同群体。
当群体对自己的“中等收入”身份缺乏认同时,群体就很难成为社会的“稳定器”,也不利于建设“橄榄型”社会,因此,从主观感知视角对居民收入状况进行调查、对收入主观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测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方面,通过收入主观感知和客观标准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学者们给出更加客观和准确的界定标准;另一方面,通过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的影响因素测度研究,有助于在现有的客观收入分配格局下,提出提升群体主观认同感、发挥群体社会稳定器作用的有效政策建议,从而提高收入分配结构的稳定性。
二、调查方案及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状况
(一)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2013年8月,北方工业大学“地平线调查学社”学生在统计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对北京市居民的个体和社会特征、收入和支出、住房状况以及居民对收入等系列问题的主观感知状况进行了统计问卷设计、问卷调查和数据采集与整理工作。
由于国家统计局2013年开始组织试行一体化住户调查制度,核心改革在于统一城乡调查指标和调查内容,其中指标统一的关键表现之一是长期在外的农民工收支统计不再在户籍地(农村)由家人代答,而要在常住地(城镇)接受调查。据此,本文以北京市(城六区,即老城八区)城镇居民为调查对象,涵盖在北京市居住一年以上的居民群体(如农民工群体)。根据调查对象的家庭居住地将其分为六个区,分别为东城区(含崇文区)、西城区(含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此次调查采用多重随机抽样方法。首先,根据六个区将调查对象分为六层,依据《北京统计年鉴2013》公布的《常住人口总量》计算北京市各区常住人口比例[6],并依据此比例分配调查样本量;其次,每个区选择4个独立的样本发放点,避免调查样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最后,在每个调查样本点对居民采用简单不重复随机抽样方法抽出最终样本。共发出问卷1 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000份。
2.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为:
第一部分是北京市居民的个体和社会特征调查,主要调查居民的性别、年龄、户籍地(城六区、远郊区县或外地)、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参加工作时间、所从事的职业、婚姻状况、家庭成员人数(包括长期一起居住的老人)等信息。
第二部分是北京市居民的收入、支出和居住等情况调查,主要调查居民的个人月收入、家庭年收入、个人年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处于前三位的支出、家庭住房情况、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家庭私家车等信息,其中个人月收入和个人年收入两个问题是为了相互佐证被调查者有没有给予真实回答。
第三部分是北京市居民对宏观经济、收入状况、宗教信仰等系列问题的主观感知情况调查,主要调查居民对宏观经济运行、收入差距问题、北京市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及自我收入感知状况、当前最烦心的事情和是否有宗教信仰等问题。
(二)调查对象的个体和社会特征分析
此次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为1.1:1(北京统计年鉴公布的2012年此比例为1.009:1①由于本文的调查范围是北京市老城八区,北京市统计局调查范围涵盖北京市各区县城镇居民,因此不能将本文不同特征居民比例与北京市统计年鉴公布数据直接进行对比。如本文调查的居民本科学历居多且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结果,这显然与高学历人才更多地流向城市中心区域有关。);政治面貌中党员占31.68%,群众占57.60%,无党派人士占5.12%,民主党派占5.60%;居民的户籍来源地中,城六区占67.8%,远郊区县占17.8%,外地籍贯占14.4%。近八成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且以本科学历居多(占44.5%);九成多居民婚姻状况为单身或已婚,3%的居民处于离异状态,4.6%的为丧偶状态。当前北京市三口之家的家庭最多,占46.6%,两人家庭占22.2%,1人、4人及5人以上家庭分别占11.0%、13.4%和6.7%。
参照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7],此次调查将居民从事的职业分为如下几类:公职人员(公务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等)、技术人员(教师、工程师、律师等)、私营企业主(自己经商者、个体户等)、军人武警、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外企人员、无业人员和其他。对居民从事的职业进行统计分析,当前北京市居民以公职人员(占22.7%)、技术人员(占19.8%)、私营企业主(13.1%)、外企人员(9.6%)居多,这与笔者先前对北京市大学生家长职业进行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三)北京市居民收入及其主观感知状况
北京市居民收入呈现偏态分布,即收入水平越高人口比重越低,符合已有研究结果。54.42%的居民年收入低于12万元,28.25%的居民年收入处于12~24万元之间;14.45%的居民年收入处于24~60万元;2.88%的居民年收入在60万元以上①本文所有的收入分组都含下限的边界值、不含上限的边界值。。
图1 北京市居民年收入分布情况图
北京市居民的收入来源②本文将居民收入来源分为工资性收入(工薪如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财产性收入(动产如存款、股票、债券、期货、黄金、外汇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及利息、租金等)、经营性收入(如商品销售等个体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如离退休金、社保、价格补贴、失业救济、低保、赠送等收入)四大类。情况显示,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是北京市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选择这两项的居民分别占75.52%和42.40%;其次是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选择这两项的居民分别占17.28%和12.48%。财产性收入已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转移性收入的作用也在逐渐凸显。
经济研究多以居民家庭年收入作为衡量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北京市居民家庭年收入多集中在6~75万元(占85.92%),低于6万元的家庭占7.93%,高于75万元的家庭占6.15%(其中年收入高于150万元的家庭占1.62%)。北京市居民家庭年收入分布具有一定的右偏结构。
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界定中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家庭年收入标准为6~50万元,并预测到2010年城市中等收入人群的家庭占全部城市家庭的14%,到2020年城市中等收入的家庭将占全部城市家庭的45%。依据这一标准和本文调查数据,2013年北京市中等收入家庭比例高达72.32%,由此来看,北京市收入分配结构具有稳定的橄榄型结构。但是,北京市居民对当前收入差距的感知状况显示,82.6%的居民认为北京市当前收入差距问题严重(含比较严重和严重),16.3%的居民认为收入差距问题一般。在北京百姓主观看来,当前收入差距问题已然较为严重。
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指标进行调查,选择收入水平指标的居民占37.73%,之后依次为职业指标(18.78%)、消费及生活水平(16.81%)、知识资本(14.82%)。可见,在居民眼中,收入水平是衡量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因此,研究者在界定中等收入群体标准时,不能仅仅采用收入指标,还要考虑诸如当地消费及生活水平等因素。
对中等收入群体应该具备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9.80%的居民认为家庭人均年收入应该处于16~20万元,21.60%的居民认为应该处于21~25万元,20.20%的居民认为应该处于11~15万元。可见,居民内心的家庭人均收入标准差异较大,且要远高于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家庭年收入界定标准6~50万。
对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9.8%的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中等收入群体,37.4%的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低收入群体,认为自己属于高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的居民比重最低,均占6.4%。居民主观感知下的收入分布呈现左偏结构,且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要低于客观标准计算出来的比重。
三、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状况的影响因素测度
(一)影响因素指标设定及关系初判
居民的个人和社会特征(如年龄、户籍地、受教育程度、工作时间、职业、婚姻状况、家庭成员数等)、收入支出及居住情况(如个人年收入、家庭住房、人均居住面积、私家车拥有等情况)、对宏观问题的主观看法(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满意度、对当前收入差距问题的看法等)、有无宗教信仰等都会影响居民对自己所处收入群体的感知。本研究从上述四方面选取影响因素指标,设定情况如表1所示。
为了初步判断哪些因素影响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状况,表2显示了不同收入主观感知群体的自变量均值差异。表2数据显示,户籍地、受教育程度、年收入、住房人均面积、有无车、对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所取得的社会发展成就是否满意、觉得北京市当前的收入差距状况如何等7个自变量均值随收入群体不同而呈现差异性。户籍地在城六区的居民较远郊区县和外地的居民更倾向认为自己属于中等、高收入群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高收入群体;年收入、住房人均面积和有无车与居民收入群体认知的关系很明显,这三个自变量取值越大,居民就越倾向认为自己属于高收入群体;在主观感知自变量方面,中等或高收入群体对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所取得的社会发展成就更为满意,对北京市目前的收入差距问题并不感到很严重。
表1 居民收入主观感知及其影响因素指标设定表
表2 不同收入主观感知群体的影响因素均值差异表
(二)理论测度模型设定
当二分类或多分类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出现在回归分析中时,应用一般的线性回归模型将违背此类模型的前提假设,可采用二项或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中,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状况分为贫困收入、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四种,显然是一个多分类定序变量。根据表2初步分析结果可知,该变量与其他多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要研究多种影响因素对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的效应,需要采用定序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
隐变量Y*和Y的关系如下:
其中c1、c2、c3为回归的阈值。由于残差项μ服从Logistic分布,因而根据上面Y*和Y的关系可以求出因变量Y取各个值的概率:
以上的定序Logistic模型的待估参数为自变量β和阈值ci,回归参数估计方法为极大似然估计法。
(三)实证分析
使用R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定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拟合的卡方统计量为158.87,p值低于0.01,表明模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拟合程度较好。
模型的回归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所有自变量选取的参照项均为第1项)。
Wald卡方检验表明,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职业、年收入合计、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家庭有无车、对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所取得的社会发展成就是否满意、对北京市当前收入差距问题的看法等主客观因素都是影响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的显著因素(p值<0.10),性别、年龄、户籍地、参加工作时间、婚姻状况、家庭成员人数、家庭住房情况及其有无房贷对居民收入的主观感知状况影响并不显著(p值>0.10)。具体来看,居民的个体和社会特征的具体影响如下(以下的分析均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进行):
(1)居民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其收入主观感受。较初中及以下学历居民而言,高中学历居民收入主观感受的对数发生比高出0.859,大专学历居民无显著差异,本科学历高出1.001 9,硕士及以上学历高出1.603 4。可见,居民的收入主观感受与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提升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程度,且硕士及以上学历居民的感受要明显高于其他学历。
表3 定序多项Logistic模型估计及显著性结果表
(2)相较公职人员而言,职业为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军人武警、外企人员的收入主观感受不受职业影响,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无业人员及其他职业居民收入主观感受与其职业成显著负相关,即职业降低了他们的收入主观感受,他们的收入主观感受对数发生比较公职人员分别降低了 0.826 4、1.009 8、1.274 1、1.232 3。可见,劳动密集型行业居民收入主观感知低,而无业人员居民的这种感受最强烈。
(3)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与其年收入合计呈正相关关系,收入越高居民的收入主观感受也越高。年收入每提高1万元,居民收入主观感受的对数发生比提高0.019 6。
(4)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与居民收入主观感受呈现正相关关系,人均住房面积越大,居民的收入主观感受也越高。较人均面积20平米以下居民而言,人均住房面积为21~30平米居民的收入主观感受不受该因素影响;当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40平米(p值为0.109,此处近似显著)、41平米及以上时,这一因素将显著提升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状况,居民收入主观感受的对数发生比较20平米以下居民分别提高0.475 1和0.794 9。
(5)家庭是否拥有私家车对居民收入主观感知有显著影响。较拥有私家车的居民而言,无私家车居民收入主观感受的对数发生比降低0.60。
居民的心理感受是受多因素影响的一种复杂效应,该效应一般具有联动性。测算结果显示:较那些对北京市宏观经济运行非常满意的居民来说,感受为一般的居民的收入主观感受的对数发生比会降低0.758 6,而其他感受状态的居民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较那些认为收入差距问题很严重的居民来说,认为比较严重的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状况与其没有显著差异,认为收入差距问题一般和没有问题的居民收入主观感受的对数发生比分别会提高0.581 3和2.094 3。可见,认为收入差距没有问题的居民,其收入主观感受也大大提升。当前来看,宗教信仰对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状况没有显著影响。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北京市居民家庭年收入分布呈现一定的右偏,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状况分布呈现一定的左偏,且有八成以上居民认为当前收入差距问题严重,即居民收入主观感知分布状态要劣于客观收入分配状态。居民收入主观感知属于信息学、博弈学和心理学范畴,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充分,居民在感知自己的收入状况时,难免会结合社会发展宏观状况,与周围的亲戚、朋友、同事等收入状况进行横向比较,考虑人力资本差异、行业差异、收入资产差异,结合自我的主观感知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系列加工,从而给自己的收入一个定位。研究结论以及对策建议进一步具体为:
(一)就业存在性别和户籍地歧视,但这并不影响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
尽管中国就业存在性别歧视、户籍歧视,但居民对自己收入的主观感知状况并不受这两个因素影响,这与北京市劳动保障法规完善、就业单位录用职工后要照章办事等有关,很多单位同岗男女职工、同岗不同户籍地职工薪酬不会存在较大差异。除此之外,年龄、工作时间、婚姻状况、家庭人口、宗教信仰等特征亦不影响居民收入的主观感知状况。
(二)人力资本能够提升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状况,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越高,特别是硕士及以上学历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程度最高。教育投资作为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反映出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相比其他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高技术知识的人力带来的产出要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因此人力资本越高的群体收入感知也越高。今后,要将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关键要提高人力素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面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把中国建设成人力资本强国。
(三)职业显著影响居民收入主观感知,要调控行业收入差距
职业对居民收入主观感知影响显著。相比公职人员、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军人武警、外企人员,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无业人员及其他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降低,这反映出中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突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居民收入报酬低。要调整行业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打破垄断体制,抑制垄断行业薪酬增长高等不合理现象,规范高管人员薪酬等;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各地政府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并执行;特别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保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要素贡献大小得到公平合理的回报。
(四)收入、资产因素是影响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的主要客观因素
人无恒产则无恒心,除居民收入水平外,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拥有出行工具等也是影响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的重要客观因素。收入水平越高、人均住房面积越大、拥有私家车都会显著提升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特别地,当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30平米以下时,收入主观感知之间不存在差异,当人均住房面积高于31平米时,主观感知才出现差异。因此,国家应该实施有效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健全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从宏观上对房地产业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控制,同时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使居民有所居;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居民对宏观问题和收入的主观感知存在联动效应,要从各方面着手增强百姓信心
居民对收入主观感知状况与其对宏观经济运行、收入差距等问题的自我感知之间存在联动效应,都是受居民个体和社会特征影响的一种心理判断活动。国家和政府要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养老等多方面着手,完善系列制度、法律法规等,综合提高百姓信心。
[1] 狄煌.合理界定中等收入者[N].经济参考报,2003-2-12(10).
[2] 王兴斌.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壮大国民旅游主体[N].中国青年报,2012-2-17(11).
[3] 李培林.关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若干思考[J].红旗文稿,2007(18).
[4]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J].经济学动态,2012(5).
[5] 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课题组.6~50万元:中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探究[J].数据,2005(6).
[6]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DB/OL].http://www.bjstats.gov.cn/nj/main/2013-tjni/index.htm.
[7] 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标准[EB/OL].http://www.stats.gov.cn/zjtj/tjbz/hyfl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