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偶老年人的认知反应模式

2015-01-01北京物资学院劳法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5年20期
关键词:理想化丧偶逝者

米 峙/北京物资学院劳法学院

丧偶老年人的认知反应模式

米 峙/北京物资学院劳法学院

丧偶老年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主要在于个体对于丧偶事件的认知。因此分析丧偶老年人认知模式对于丧偶老人的心理辅导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七位丧偶老年人的访谈资料,发现老年人在面对丧偶事件时,自知力普遍下降,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客观事实,主要认知反应为否定、灾难化、把逝者理想化。

丧偶事件;老年人;认知

丧偶事件是老年人面临的主要丧失事件,会给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问题,对老年人的心理影响尤为突出。而丧偶老年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主要在于个体对于丧偶事件的认知,即如何看待丧偶事件。丧偶者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的情绪是焦虑或是愤怒,是抑郁或平静,他采取的行为是逃走或攻击。因此分析丧偶老年人认知模式对于丧偶老人的心理辅导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选取六位丧偶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发现老年人在面对丧偶事件时,自知力普遍下降,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客观事实,主要认知反应为否定、灾难化、把逝者理想化。

1.否定

这种否定包括对事件的否定性认识,自我的否定性解释、对未来的否定性绝望。

个案7:我得知老伴去世以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怎么是这样呢?搞错了吧。我老伴之前还是好好的呢?我不停的问大夫,希望大夫能改变自己的看法,最好是医生诊断错了。我甚至在晚上的时候还想在太平间陪着他,因为我想他可能会突然醒过来。

个案3:我老伴是晚上到外面的厕所方便,半天也没回来,我就出去找,她已晕在厕所里,我赶忙叫儿子和闺女送往医院,但还是没有抢救过来,我当时老感觉这个事,没有发生似的,好象她走亲戚去了。慢慢的才接受了这个事实。

个案6:以前我做事很有主见,想做的的事情一定要去做,老伴去世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总觉得怕别人瞧不起,很自卑,不愿意和人交往,做事畏手畏脚的,就怕自己做不好。

个案3: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是很坚强的人,不过经过这个事情以后(丧偶),其实发现自己是很脆弱的。

有的老年人丧偶后,自我概念发生了变化。否定自我,从而影响到其人际交往和行动能力。

个案6:我和老伴感情特别好,结婚这么多年我们都没怎么红过脸。以前总想的要白头偕老,没想到他撇下我一个人先去了。以前总想的两个人一起去干点这,干点那,现在他走了,干什么也没有意思了。生活就是得过且过,总觉得活的没什么意思了。

个案3:老伴去世以后,我觉得人生已经没什么意义。孩子都大了,也不需要我了,觉得生活已经没有什么目标,也没有什么方向。活着没有什么乐趣,也没有什么价值。

失去了另一半,特别是相儒以沫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伴,有的老年人一下子觉得生活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未来感。不知道接下来是为什么活着,要怎么生活,对未来产生了否定性地绝望。

2.灾难化

有受访老人以宿命论的观点来诠释配偶的死亡,认为是命运对自己不公,质疑世界的公平。有的人甚至诠释为自己有克夫命,认为自己前一辈子作恶多端,这辈子要偿还。

在肌理效果上,由于毛毡材料本来就富有的特殊肌理,让我在这方面省了不少心,利用剪裁过程中的顿与圆润来更好的展现这一肌理是我这幅作品的意图之一。因此为了不破坏这一种肌理,我选择了用酒精胶水粘贴,而不是用针线来缝合,我认为用针线缝合的感受与毛毡材料自身给人的感受太过雷同也太过质朴,这违背了我的初衷。因此,我的整幅作品都是用不破坏其自身肌理的拼贴的方式去制作的。

个案2:我觉得我的命特别不好,一辈子都很苦,从小没有爹,无依无靠。第一个丈夫是运输队的领导,当时以为结婚以后就能过上几天好日子。没想到几个孩子还在上学的时候,他就得病去了。我一个人里里外外拉扯几个孩子。后来找了现在的老伴,他人很老实,对我也很好。孩子慢慢也都成家了。本来以为老俩口可以过几天清闲日子了,没想过他又发生车祸这种意外。我一直在想,我们都是很好的人,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不幸的事情。我想是不是我上辈子作孽,要这一世来受。要不然怎么两个老伴都先我而去,他们都是很好的人,只可能是我前世做的孽。

个案5的丈夫在车祸中突然去世,对于这样一个突发事件,老人不能接受,开始寻找原因。她觉得自己和丈夫都是好人,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再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老人用迷信的观点把丈夫的去世归咎为自己的责任,归咎为前世作孽。这种认知容易产生内疚情绪,不利于丧偶后的适应。

个案5:我觉得天地、甚至周围的一切对我都是不公正的。我简直就是倒霉透顶的人。为什么会是我呢,为什么不是别人呢。想到老伴离开人世,而周围那些人都幸福快乐的活着,我觉得心里就很不平衡。躺下来就想这事怎么会挨到我。

个案5的丈夫是得急性病去世,没有任何先兆,而且岁数不是很大。老人知道丈夫去世后出现了极端和偏激的认知,随着这种认知产生愤怒情绪,并把愤怒情绪发泄到其他人。

3.把逝者理想化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文化都有“死者为大”的说法,但是如果将逝者过分的完美化,忽略其实际存在的缺点。生者就很难从悲伤和思念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个案3:我老伴是一个特别好的人,心地善良。无论是邻居还是单位的同事没一个说她坏话的,做了一辈子的好人。老伴去世后,别人对我怎么好,我都觉得比不上她的好。子女大了都有各自的小家庭,对我也没有老伴那么耐心、体贴。她对我那才是全心全意的好。所以没什么也别没了老伴。

在配偶去世后,老年人会选择性回忆过去,把逝者理想化,从而也引发了对别人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不利于与他人关系的和谐。

个案4:我老伴是大学毕业,有文化,说话办事都特别有涵养。从来都没和我发过脾气,大事小事都听我的。教育孩子也特别有一套,我们几个孩子都特别尊敬他,他在我们的印象里是最好的父亲也是最好的丈夫。

通过老年人描述,一方面,客观上,个案4的丈夫在各方面都很不错。另一方面,主观上,老年人的一种极端认识在起作用。个案4的分析表明,当个体对逝去者过度理想化时,则意味着个体试图否认过去关系中的真实情感与记忆,产生极端的认知评价。

4.注意力减退、记忆力下降

丧偶事件发生,有几位老年人表示恍惚,无法集中注意力。下面是引用两位老年人的叙述:

个案1:老伴去世后一段时间,我觉得我整个人都很恍惚,干什么都没兴趣。出门邻居和我说话,我感觉像没听见似的。过马路也是,很多时候没有注意到旁边的自行车,有好几次差点被撞上。那段时间,看上去是在看电视,其实也不知道在想啥,开开电视就是为了有声音,具体演什么节目其实我根本就没注意。

个案4:我老伴刚去世那段时间,我觉得我记忆力明显的下降了。经常是丢三落四,好几次出了门了才发现钥匙没带,后来把闺女叫回来才帮开的门。我以前从没发生过这种情况。后来闺女怕我再忘了,就给我弄了个皮套让我把钥匙栓在手腕上。

丧偶后,老年人一方面不断检视自己,一方面又将注意力投注在逝者身上,往往发生精神难以集中以及无法记住事情的情况。

5.思维迟钝、杂乱

很多受访老人表示,在配偶去世后的一段时间,人好象丧失了思考的能力。遇到事情不知道怎么做决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明显下降。下面引用两位老年人的叙述:

个案2:得知老伴去世时,我整个人都木了。脑袋木木的,象不转了似的。别人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平时我这个人很有主见的,这个时候我什么想法也没有。整个葬礼都是亲戚们帮着办的,他们问我通知什么人,怎么通知。我就说你们问孩子们去吧,我觉得人都木了,什么想不起来,什么决定也做不了。

个案5:我只觉得我当时乱的像一团麻。心里乱糟糟的,就象有多少个虫子在爬。当时一些老同事、老邻居都来了,亲戚们也都在。整个屋子里都是人,亲戚们商量葬礼怎么办,屋子里很吵,当时想什么时候赶快静下来。

丧偶事件作为一种重大的压力事件,会给个体带来一定的认知冲击,改变个体对自我、周围事物和环境的看法,继而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和反常的生理反应和异化的行为反应等一系列悲伤反应。换句话说,若想减轻悲伤反应,完成调适历程,则必须克服丧偶事件带来的认知冲击且重新评价情境。因此,对丧偶老年人进行心理辅导时,帮助其重新评价情境非常重要。

猜你喜欢

理想化丧偶逝者
丧偶后的老人该如何安排晚年生活?
纪念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西方美术中的女性人体艺术
浅析油画色彩表现的理性化方式
全球约有2.59亿丧偶妇女 近半数贫困潦倒
李一男的小牛电动车太过理想化
关于建立理想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的探究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