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全员就业机制浅析
2015-01-01加春阳陕西科技大学
加春阳/陕西科技大学
基于协同理论的全员就业机制浅析
加春阳/陕西科技大学
庞大的就业人群,复杂的就业环境,普通大学毕业生要想找到一份专业对口,待遇优厚的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学校和学生的事情。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运用协同理论的方法,分析学校、家庭、企业和学生在全员就业机制当中重要作用,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相互协作的方式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地找到合适的工作。
协同;就业;全员就业机制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高校的毕业生数量在不断增长,2014年毕业生727万,2015年毕业生为749万,而2016年毕业生预计在770万以上,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建设和发展全局的政治问题。如何让应届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良好的就业技能,应用正确的就业策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更好地发挥专业所学和个人特长,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学校、家庭、企业和学生关注的焦点。本文应用协同理论的观点,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四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使其能更好的配合协作帮助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一、对协同理论的认识
协同理论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创立,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论告诉我们,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成成分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其本质是各协同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同步,支配系统向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要素构建时的宏观目标。就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性工程,在当前复杂的就业环境下,指导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优质的工作,需要众多因素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影响。通过全员就业机制的建立,能够使就业资源得到合理有序利用,实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协同提升。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结构性就业困难。随着市场经济在各个行业影响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在专业设置时也考虑到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很多专业的产生和设置都紧紧围绕“市场”在转变。但是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在人才的培养上不单单以市场为导向,更要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使得部分理学和人文性质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企业需求数量相对较少,毕业生一时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第二、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另外,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享受着优越的经济资源,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在选择工作时不愿离父母太远,希望在距家较近的地方去就业,这也导致就业困难一个主要原因。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困难。四是期望一步到位。期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能够非常理想,缺乏“先择业后就业”的意识。
第三、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有缺憾。部分毕业生在应聘中因自身素质不够而没有优势: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没有踏实学习,没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专业实践少。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更多的学生缺乏专业实践经历。
第四、用人单位市场开拓力度不够。近几年,学校也都非常重视就业市场的开拓,积极走访和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大力开拓就业渠道,但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校企联合的单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第五、校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校友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出于多种原因,很多学校没有充分挖掘校友在解决学生就业当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够紧密联系校友推进就业工作,打开就业市场。
三、全员就业机制的分析
全员就业机制是一个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通过多个层面的因素配合帮助大学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就业梦。当前各高校就业系统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格局和就业服务体系,包括了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就业交流、校企合作、毕业实习、职业规划等内容,形成了“挑战杯”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部分学校还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创业品牌活动。通过多种因素的相互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服务、引导广大毕业生走向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道理迈进。
首先,学校是整个全员就业机制的主体,完成了人才招录、培养、输出、跟踪等方面的工作,学生能否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与学校的培养定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一、招生处严把学生的入口关,选拔素质优秀的学生来学校学习和深造。第二、教务处严把学生的培养质量,营造浓厚的学习和学术氛围,提高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更好的与市场接轨与社会接轨。从不同的学习阶段规划求职的不同技能和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第三、学工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风,由专人负责就业工作,解读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传授求职技能等,解决和分析学生在就业工作的问题和困难。第四、学校的社团组织,能够开展就业类的竞赛和交流活动,帮助不同学生交流就业心理、就业知识和就业技能。
其次,企业完成大学毕业生的引进、增值和反馈工作。第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时和学校就业部门或者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老师沟通,反馈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应具有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便于学校就业工作系统的人员合理安排招聘时间和场地。第二、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可以定期和高校的老师、学生交流思想,给毕业班的学生做专题性的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企业的组织文化和管理理念,起到宣传企业和招聘人才双向并举。第三、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校友资源,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实现企业和专业发展的协同共进。
其次,学生家长应该从家庭教育中引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独立生活的能力。第一、学生家长要定期和学校的专业老师、学生工作人员交流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实时状况,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观念和求职目标,让学生能在国家和社会发展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发挥才能。第二、家长在学生的就业导向上,要调动现有的社会资源,帮助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兴趣浓厚、性格适合、专业擅长的好工作。
最后,从学生来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第一、关注就业形势和就业动态,了解企业的用工动向和技能要求,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找工作时要有重点,有选择。第二、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利用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作业等形式将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相结合,做好求职前的知识储备。第三、认真学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类课程的知识,明确就业流程,掌握职业测评、职业规划、就业信息采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礼仪等方面的技能。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
[2]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3]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239.
加春阳(1984—),男,陕西榆林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毕业,就职于陕西科技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