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责任标准漫议
——怎么制定、怎么看待、怎么应用

2015-01-01张峻峰图片本刊资料库

WTO经济导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议题利益原则

文|张峻峰 图片|本刊资料库

社会责任标准漫议
——怎么制定、怎么看待、怎么应用

Thinks about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andard

文|张峻峰 图片|本刊资料库

国家社会责任标准GB/T 36000正式颁布了,这是国家社会责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可喜可贺。

导刊同志约我写点东西,谈谈参加GB/T 36000和ISO 26000(以下简称36000和26000)起草的感受,我欣然答应,主要是觉得36000是应该大谈特谈的事情,尤其是现在通过回忆、介绍、讨论、研究,造出影响,推动社会认知和后续的行动。但真到动笔,突然觉得可谈的东西似乎很多,但未必适合这次的要求,一时倒生出了几分游移。当年26000颁布后,我曾写了几篇关于参加26000起草过程的文章,说了些情况和当时的感受,起的题目叫《参加ISO 26000工作组杂忆》。这次是要说36000起草及其他情况,觉得还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铺陈较好,索性就称为社会责任标准漫议。

36000与26000的关系

201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26000经过5年的起草终成正果。2015年我国的社会责任标准颁布,相隔恰好也是5年。当年26000甫一发布便在各国引起反响,短时间内数十个国家或将其作为本国标准直接应用,或加以改造推出自己的国标,形成了一个推动社会责任的小高潮。相信36000在推动我国社会、社会组织和各类企业认识、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制定标准不容易,制定社会责任标准尤其不容易。否则就不会有26000搞了5年还险些继续延期,我们的标准也不会经历这么多周折才出台。记得在第一次讨论我们的国家社会责任标准时,对标准是应该以26000为基础抑或只是参考它另起炉灶,我国的社会责任标准的框架该是什么样的,该包括什么内容等等,有过很多议论。我当时建议制定我国国家标准若以26000为基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帮忙不添乱,二是做减法不做加法。

帮忙不添乱,就是要正确理解社会责任的本意,在制定标准时,要以反映社会上已形成共识的意见为主。目前社会上思想非常活跃,言论十分自由,在学术研究领域这是好事,有助于人们厘清问题辨明是非。但若国家的社会责任标准写入本来就没讨论清楚的问题,可能使社会产生误解,甚至造成认识的偏差,反倒给善良的愿望帮了倒忙。

从我国国情出发,删繁就简,对26000做减法,既能使我们更好地保留26000的精华,又可避免其造成的尴尬和歧义。

做减法是指在26000的基础上以减少篇幅内容为主要方式。对已经发现的26000不合理、不合我国需求的东西,该减的要减。26000冗长、重复、语言表述不清、为迎合某些利益相关方诉求而硬性添加的内容等情况不在少数,国际上也有很多议论。对这些我们的标准没必要照单全收。比如,26000对尊重国际行为规范的表述,比如26000有些与我国道德良俗相悖的倡议,我们没必要保留。26000的附录B,将目前在一定范围内应用的各类社会责任标准和倡议,作为附录列在了标准正文后面。这些标准和倡议,相互间多有重复,其中多数在实践中应用都很有限,没有什么影响。尽管当时反对的声音就很大,但由于26000工作组中非政府组织和某些利益方的大力推动,附录B还是保留了那些倡议和标准,成了用处不大的尾巴。至于26000中同一内容和文字多次重复出现的问题等等,更是为业界诟病,我们的标准中不能也出现这些问题。因此,制定我们自己的标准时,从我国国情出发,删繁就简,对26000做减法,既能使我们更好地保留26000的精华,又可避免其造成的尴尬和歧义。

不做加法,是指在未经充分的研究情况下,就不要增加新的核心内容。26000毕竟是数百个专家经过多年讨论起草而成的,不论是其核心议题还是各个子议题,都是国际上对社会责任理念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是当时社会责任认识之大成。也反映了当前我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虽然我国推动社会责任的这些年中,对社会责任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但在这些观点没有经过充分研究讨论前,不写入国家的第一版社会责任标准还是冷静的处理方式。但是,不做加法不等于不创新。比如:关于集体协商概念的引入,就是26000没有的概念,该属于我们对社会责任的创新。当然,由于26000标准是多方博弈的产物,26000没有写入的内容,并不等于不是社会责任或者不重要。例如,在26000起草过程中,曾有人提出应该增加减贫的议题,不论从社会、企业还是个人角度看,减贫都是当今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但由于会场没有专家当场表示支持,减贫动议竟成废案。令人悲哀之处还在于,同一小组还提出了动物福利议题,两个问题几乎同时被提出,动物福利获得支持,进入了标准。类似例子绝不是个别的,所以,不把26000作为我们考虑社会责任标准的唯一尺度,可能更有助于我们制定符合自己需要的标准。

怎么看社会责任标准

一般的技术标准是一种基本要求,标准使用者的产品、服务和行为方式至少应达到或高于标准规定。而社会责任标准则不尽然。就社会责任性质而言,广泛认可的说法是,社会责任是高于或超越于法律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所鼓励和推崇的行为。也就是说一个组织遵守法律是基本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应按照社会和利益相关方期望,履行、承担更进一步的责任。按此理解,社会责任标准就该只提出超越于法律法规之上的东西。但实际上,不论是26000还是36000,除了有尊重法制原则外,在核心主题及各项议题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法律和公约的基本要求(比如36000的劳工实践议题中的很多内容是基于我国劳动法,而26000的劳工内容则基于国际劳工组织的国际劳工标准)。而且,从过往经验看,被社会所关注并认为重要的问题,很多会经过实践验证后最终变成法律。因此,很可能社会责任标准中涉及很多议题,将来也都有可能由法律进行规范,从倡导性议题变为必须遵守的法律条款。也就是说,组织履责首先要从遵守法律开始。这也就是36000标准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信息。其次,虽说社会责任是超过法律的要求,但标准所提出的,又基本是社会和利益相关方对各类组织的基本期望和要求。这体现在一个组织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组织与社会及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组织应该履行的主要社会责任方面。比如,组织应该透明地、诚实道德地运营,利益相关方沟通参与、环境污染预防原则、资源可持续利用、积极参与社区发展并要求社区参与企业运营决策,等等。这些议题,虽然当前还没有法律规范,但任何一个组织在其运营过程中,参考36000标准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都会使企业的长期发展获益无穷。

怎么用国家标准

26000发布后,许多企业都声称按照标准履行了社会责任。但现实中真正履行了社会责任的企业其实不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与没有理解标准的本质含义以及没有真正履责意愿有关。26000推行的教训,给推动36000的应用带来了两点启示:

首先要理解标准。理解标准,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理解社会责任的原则。36000描述了担责、透明等七项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理解社会责任标准的本质含义及逻辑脉络的根本依据,也是任何组织使用社会责任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依据。能否理解并接受这些原则,决定了一个组织能否真正履行社会责任。而对这些原则理解的程度,又决定了对社会责任具体议题的理解深度及实施效果。二是要充分理解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意义。利益相关方参与是社会责任中独特的概念,它强调任何组织必须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诉求,积极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创造条件使利益相关方参与到企业的决策和运营过程中。其关节点就是“参与”。36000对何谓利益相关方,为什么要参与、如何参与有很多比较具体的描述,理解这个概念及具体要求,充分理解其必要性、重要性和对组织的现实和潜在积极影响,也是组织真正实施社会责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三是要充分理解社会责任的主题和议题。36000的7个核心主题及30个议题,是标准最具体触及相关领域社会责任问题的部分。标准对这些问题的描述并不复杂,要求似也并不很高,但若要真正理解它们并持续地做到还真是个挑战。理解它们并认真实施它们,是每个组织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能否理解并接受社会责任的原则,决定了一个组织能否真正履行社会责任。而对这些原则理解的程度,又决定了对社会责任具体议题的理解深度及实施效果。

其次,要用标准的原则、理念和各议题所提出的要求衡量本组织的行为并组织实施。一般来说,标准只是对社会责任的一些原则性要求和表述,虽然7个核心主题及各议题触及了具体的领域,但与丰富的生活相比,还是简单抽象了很多。一个组织要运用好标准,就要在理解标准的基础上,主动把社会责任当做整个组织行为的基本要求,把标准的抽象条文,转化成自己组织的具体行动,这样就能接地气,也就能产生实效。无论26000还是36000都强调,要将社会责任有效融入组织的各项活动,这就不仅需要理解原则、理念,更需要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当然,即便对社会责任及36000标准有了理解,组织是否能应用好36000标准,真正履行社会责任,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有没有履责意愿。在这里,任何华丽的语言都不如脚踏实地的一步更重要。(作者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原副所长,国际标准化组织社会责任工作组(ISO 26000)中国专家)

编辑|胡文娟 wenjuan.hu@wtoguide.net

猜你喜欢

议题利益原则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利益链与新垄断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