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1-01马碧琼

财会学习 2015年22期
关键词:管理体制医疗卫生医务人员

文/马碧琼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马碧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遇到了难题。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是绩效管理,但是目前医疗机构的绩效管理存在着制度不完善、考核指标不科学、绩效信息不真实、绩效管理体制机制不符合等诸多问题,这也使得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结果得不到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的信服,绩效管理也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绩效管理各方面的深入分析和探究,提出了能够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绩效管理的方法。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管理;研究

一、基层医疗机构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绩效管理知识的缺乏,绩效管理被解读成单纯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这在员工间建立起了很浓重的物质色彩,员工只是为了获得利益才积极实施绩效管理,而绩效管理对员工也只是激励,并没有对他们进行约束,绩效管理在实施时惩罚也是较轻的,所以绩效管理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只是激发了员工的功利心。

(二)绩效管理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考核指标设计不科学、不合理,绩效管理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

绩效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就是考核指标,所以考核指标的制定必须严谨再严谨,在指标的选择上要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合理搭配。目前我国很多医疗机构采用的都是门诊量和均次门诊费等收入指标作为考核的标准,它们的目的分别是激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给群众提供更多的看病机会、时间等,但是预想总是赶不上实际的,很多基层的医务人员为了达到卫生部门的考核标准,他们会让本来没有什么问题的病人去看病,还让那些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控制他们的医疗费用,这些行为都是损伤了群众的利益而满足了他们的利益,这明显是不利于人民群众的,也使得医疗机构的绩效管理背离了初衷。

2.绩效信息的不真实、不可靠、不全面、不及时造成了绩效考核的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绩效管理主要有考核指标、绩效信息、结果奖惩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绩效信息对绩效考核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结果奖惩都是根据绩效信息来的。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获取绩效信息主要有由考核对象提供和考核主体搜寻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显而易见是不能够保证绩效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的,很多医务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就会谎报绩效信息,还有一些医务人员在上报考核信息时会选择性的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样一来医疗机构所获得的绩效信息就是不完整的,所得出的考核结果也只是片面的,所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的结果也是不令人信服的,无论是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还是医疗机构内部的医务人员都对考核结果存在着异议。

(三)绩效管理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医疗机构的绩效管理体制机制依据考核主体和考核方式的不同分为绩效管制体制和绩效治理机制两种。从不同的考核主体和考核方式出发,所选择的绩效管理体制机制也就不同,对于卫生部门来说,选择的是绩效管理体制;对于医疗保险机构来说,选择的是绩效治理机制。绩效治理机制的考核方式是付费制度,奖惩方式是以“结余归己”的激励机制和“超支自负”的约束机制奖惩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绩效管制体制的考核方式是行政检查和行政评估,奖惩方式是以财政分配和工资分配为手段奖惩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如果医疗卫生机构受到政府的管制,则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绩效管制体制;如果政府只是购买并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进行监督和管理,则使用绩效治理机制。但是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医疗机构来说,因为都是被政府购买了,并进行监督和管理,所以都是两种绩效管理体制机制结合使用的,但是由于这两种绩效管理体制机制都与市场治理的制度和行政管制不符合,所以两种绩效管理方式都没有真正发挥他们自己的优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方向来选择绩效管理体制机制。

二、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绩效管理的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激发出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医务人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绩效管理意识

绩效管理不仅要激发医务人员获取利益的思想,同时还要激发他们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实力,从而提升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除了奖金之外,医疗机构还需要将职称的评定和升职等都加入到绩效管理之中,激发医务人员不断学习的动力,同时,医疗机构还需加强自身文化的建设,结合绩效奖励,激发出医务人员构建机构文化的思想,以此不断加强医疗机构的绩效管理。

2.医疗机构没有协调好激励如约束之间的关系

绩效管理除了激励作用之外还应起到约束作用,医疗机构要衡量好激励与约束的配比,如果激励因素过大就会加重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但如果约束因素过强就会使得看病虽然不“贵”但很“难”。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了体现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公益性,必须把握好激励与约束的尺度,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所以积极性与公益性都同样重要。

3.医疗机构对于奖惩不够明确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医疗机构都变质了,很多医务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会给病人开“搭车药”、过渡检查等,这无疑增加了病员的就医成本,与政府提倡的缓解“看病贵”问题背道而驰,所以医疗机构应对此类行为加强管理,对这类医务人员给予惩罚。除此之外,医院机构应紧绷防范“医疗安全”这根弦,对于发生的医疗事故,就算这起事故群众不知道也要给予和事故有关医务人员严重的惩罚,而不是为了医院的名誉而把这件事情压下去,从而强化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二)提升绩效管理技术,获取最真实、可靠的绩效信息

1.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医疗服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来获取绩效信息。医疗机构通过网络将每天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的全部信息记录在网络上,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该系统及时的获取全面的绩效信息,同时也保障了绩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医疗机构需要使用分级医疗体系对医院的病人进行全程的跟踪服务。分级医疗体系包括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信息平台,考核主体可以通过医疗信息平台跟踪病人的病情,详细记录病人开的药物和药物的价格,规范医院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而医疗服务平台则详细记录了医务人员对于病人治疗的效果信息等,从病人的病情来体现医务人员的工作服务态度,分级医疗体系不仅能帮助医疗机构建立有序的就医环境,还要严格要求医务人员的工作,同时为医疗机构的绩效管理提高准确、可靠的绩效信息。

(三)选择正确的绩效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管理

根据国家制定的发展目标和多次的实践认为治理型市场化体制机制更加适合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管理,所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了实现绩效管理的公益性、积极性等应该选择绩效治理机制,绩效治理机制能够提升医疗机构的医疗绩效。通过对国外成功的绩效管理例子的研究,治理型市场化机制与绩效管理机制的结合是最适合于医疗机构的发展的,因为这样的绩效管理模式保证了考核主体的中立的立场,保障了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同时这样的绩效管理模式就算是在绩效信息不全面、真实,考核结果不准确的情况下也能够为病人提供优良的服务。

三、结语

基层医疗机构如果想要在维护公益性的同时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绩效管理。首先,医疗机构必须对绩效管理制度进行深入的改革,绩效管理在起激励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对医务人员进行严格的约束;其次,医疗机构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同时建立医疗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保障绩效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全面性;最后,医疗机构应该采用治理型市场化体制机制和绩效治理机制的绩效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绩效。

[1]薛晓东.鞍山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4.

[2]朱敏.农村乡镇卫生机构绩效管理方案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

[3]朱晶佳.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

(作者单位:绵阳市游仙区刘家中心卫生院)

猜你喜欢

管理体制医疗卫生医务人员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