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 推进沧州市科学发展建议
2015-01-01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曾 茜/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 推进沧州市科学发展建议
曾 茜/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在中央决定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下,沧州市作为首都经济圈上的沿海新区,既是环京津冀发展圈,又是环渤海经济圈,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责任,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对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推进沧州市科学发展提出了微薄之见。
京津冀;沧州市;科学发展
沧州市是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河北省东南,东临渤海,北靠天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距北京200公里,距天津100公里,距石家庄和济南均为220公里。沧州市是国务院确定的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石油化工基地和北方重要陆海交通枢纽,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沧州已成为西煤东运新通道的出海口和冀中南、鲁西北等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下边从四个方面对推进沧州市科学发展建设进行探讨和建议:
一、经济方面
(一)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承接北京市内非首都功能单位的外迁,多招商引资,提高沧州地区的产业水平,利用外部企业在技术、产品、管理、营销和资金等多方面的优势发展和壮大自己,形成上水平、上规模、多元化、外向型的地区性现代化龙头企业,有利于促进沧州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优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人均收入,促进社会进步;有利于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地区经济与外部经济接轨。
(二)解决沧州经济实力“大而不强”的关键,就是创新发展。新常态下,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发生趋势性变化。仅靠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小。而且相比资源、劳动力等要素驱动的“加法效应”,创新驱动发挥的是“乘法效应”。创新之城,实际上就是寻求新常态下沧州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是创新之城的鲜明特点;科技创新、人才创新、金融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将是创新之城重要抓手。如何配置资源,发展什么产业,上哪些项目,都要由市场和创新这两只手去判断和选择。
(三)中国发展地区自南向北的城市名片,海南有旅游,广州有美食,湖南有美景,湖北有历史,河南有农业,沧州乃至河北有什么?不能再让城市污染占据全国人民的第一印象了,一个地方能否成功发展自身名片对于整个区域来说具有巨大拉动力,沧州能否携武术之乡让某个突出的经济或其他项目成为沧州的城市名片?即使没有某个突出项目能否做出一个让全国人都能记得住的美丽名片。
(四)扶持农业,沧州地区还是有很多农村的,政府或许可以在推动农业快速自动化,发展特色农家乐,承接北京,天津,石家庄的大量旅游休闲需求,留住青年人才,创造条件让出外打工的人不出去了,让他们在城市学到的知识技术在沧州能够发芽。
二、政治方面
(一)充分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如何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提出了建议,进一步构筑三地产业发展的生态链条,打造京津走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形成发展主轴和主要城镇聚集区。这一系列政策对沧州整个地区的发展都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所以要抓住政治机遇。
(二)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为京津服务、促河北发展,对接国家顶层设计,强化省级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市县和企业的主体作用,以调整优化全省城市功能布局为载体,以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全力推进与京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对接协作、生态环境共建共享、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努力打造京津冀优化城市布局的支撑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区、综合交通网络的支撑区、生态涵养保护的支撑区,在协同发展中加快实现河北绿色崛起。
三、文化方面
(一)继续加大力度吸收引进北京天津外迁的高校,为沧州地区能够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另外,相应的教育配套设施,如交通、住房、教学资源等也要紧密跟上。
(二)“文化之城”建设,把沧州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沧州的特色名片,使沧州真正成为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之城,使古城沧州体现文化的品格、散发文化的高雅、展示文化的魅力、充满文化的活力,进而建造成一个以文化功能为主体、以最适宜人类居住为核心价值取向的魅力之城,成为提高民生幸福指数的美好家园,实现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三)做卫生,创文明,加强对小商贩的合理引导,加快对人民的道德素质的宣传。
四、生态方面
(一)努力建设生态之城
生态文明是建设沿海强市的应有之义,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已经由过去的追求温饱开始转向追求住好、行好、玩好,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现在发展经济绝不能再让天变灰、水变质、空气遭受污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了。因此,建设“生态之城”,实现绿色崛起,势在必行。
(二)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并存
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做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现有企业,凡是污染不达标的,必须采取措施限期达标;在引进项目上,即使项目再大,如果耗能高、污染重,一个也不能要;要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培植绿色氧吧,让城市农村靓丽起来、空气清新起来。通过建设“生态之城”,一定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总的来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沧州地区要抓住这些优势,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1.加快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利用黄骅港、东部沿海滩涂荒地未利用地等优势,推动京津需要转移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2. 支持京津大型企业参与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共建临港产业基地;3.在人才引进方面,鼓励企业在京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引导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技术服务平台,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京津各类人才到沧州兴业创业,全力打造京津地区科技应用和人才发展基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在中央京津冀一体化的正确决策下,沧州只要抓住自身优势,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就一定能取得较大的发展。
[1]柴山.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全力打造“活力、实力、魅力”高新区[J].中国高新区,2014(11)∶37-37.
[2]王晓波,刘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J].品牌,2014(5):42.
[3]王玉庆.当前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几个突出问题[J].求实,2011(4):55—57.
[4]李文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天津承接首都功能问题研究[J].求知,2015(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