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元末刘基论
2015-01-01陈胜华
● 陈胜华
为什么刘基在元末一直沉为下僚,后来却做了明初朱元璋的“帝师”?为什么刘基能够思想新颖、深刻,写出不朽名著《郁离子》?为什么刘基能见多识广、多才多艺,成为通才大家?所有这些,都能从那个时代里找到答案。正是那个时代,造就出了这个刘基。
元朝刘基与明朝刘基
刘基是帮助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当然是元末明初的人了。但若是要作出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刘基是元朝人还是明朝人?那么,你更愿意选择哪一个呢?我估计,十之八九的人会选择后者。
官方正史为刘基立传,就是将他放在《明史》而不是放在《元史》里的;古人为刘基出版著述时,都标明作者是“明”刘基而不是“元”刘基的;现代人编写的中国史,包括文学史,一般也都把刘基放在明朝里讲。
但若是要我作个选择,我会选择:元朝。
刘基生于元朝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卒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 四月十六,享年65岁;而明朝是在1368年建立的,这年,刘基58岁。这么看来,刘基在明朝只生活了不到7年半,而在元朝却度过了近60年。就算以刘基50岁时投奔朱元璋为界,把他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其绝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元朝度过。
但非常遗憾,人们只看重刘基建功立业的后小半生,却忽略了他之所以能建功立业的前大半生。
刘基的后半生诚为枝繁叶茂,绚丽多彩,可“根”在哪里?刘基的后半生诚为波澜壮阔,动人心弦,可“源”在哪里?就在他的前半生!他的政治理念、理政才能、军事谋略、治军能力,都已在他的前半生形成;特别是他的文学成就,他作为中国著名文学家的地位,已在他的前半生确立。刘基的后半生诚为绚丽多彩、动人心弦,可他的前半生更是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所以,我更愿意将刘基置于元末这个大背景中来思考和探讨。
研究刘基就不可忽略元朝的末代皇帝
元朝,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中原的皇帝宝座上坐着的却是外族的皇帝。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尊用汉法,改革旧制,以燕京(今北京)为中都,将政治中心南移。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的意思,改国号为“大元”;第二年,升中都为大都。又过4年,灭了南宋。从这以后,又传了9个皇帝。
中原皇帝宝座上先后坐着的10个蒙古族的皇帝中,最后一个是顺帝妥懽贴睦尔。
刘基可能只见过顺帝一面,那是他考进士的时候。为什么说要研究刘基就不可忽略顺帝?这是因为,顺帝登基的那年(1333),刚好是刘基考中进士,刘基人生的正式登场跟顺帝的登基同年开始。顺帝的皇帝一直当到死,他死后,刘基只活了5年。时间上,刘基的出场和收场,跟顺帝的出场和收场几乎是同步的。所以,要读懂刘基,就有必要了解顺帝,了解顺帝在位的那37年。
顺帝的庙号是“惠宗”,“顺帝”是朱元璋送给他的谥号。朱元璋说这人“知顺天命,退避而去”,自动放弃“大都”(今北京)而逃到北方去,还算识相,就封他是“顺帝”了。
顺帝妥懽贴睦尔的童年是不幸的。他是明宗和世王束的长子,明宗是被他亲弟弟文宗他们谋害而死的(文宗当然不承认这个)。不久,明宗的正后又被谋杀,10岁的妥懽贴睦尔被流放到了高丽(今朝鲜)的大青岛上,不让人跟他接触;接着,文宗为册立他的长子为皇太子,又诏告天下,说妥懽贴睦尔并不是明宗的真正的“种”,又将12岁的他迁到了今天的广西桂林。
文宗的长子被封为皇太子以后,过了大约一个月就死去了。文宗认为,这是上天对他谋杀兄长的报应,于是临死时嘱咐将帝位传给明宗的儿子而不传给自己的其他儿子。就这样,神差鬼使地,妥懽贴睦尔当上了皇帝。这年,他年仅13岁。
顺帝是不是一个大昏君?
这顺帝并不是个大昏君,虽然有关他昏庸的故事是不少的。顺帝任内,有几大“亮点”,这些“亮点”虽都跟那个厉害的脱脱丞相有关,却也不能埋没皇帝的功劳——
元顺帝
一是打倒伯颜。13岁的顺帝登基后,就成了权臣们的傀儡了。特别是那个伯颜,更是不将顺帝放在眼里;在他当权的8年时间里,停罢科举,仇视汉人,滥杀无辜,影响极其恶劣。这引起了年龄渐长的顺帝的不满,就连伯颜的侄子脱脱也看不下去。在脱脱的策划下,他们要对伯颜动手了。至元六年(1340)二月,顺帝和脱脱趁着伯颜去柳林(今北京通县南)打猎,把大都的城门关了,顺帝下诏免了伯颜的全部原有职位,调任河南行省左丞相(元朝尚右,左丞相即副丞相)。紧接着,下诏贬谪伯颜于南恩州(今广东阳江)。伯颜走到中途,就被“病死”于龙兴(今江西南昌) 的驿舍里。《元史》本传说伯颜“弘毅深沉,明达果断”,也算是个不得了的人物,顺帝他们能打倒伯颜,很不简单。
二是恢复科举。元朝的科举取士开始于刘基出生后的第4年,即仁宗延祐二年(1315),以后3年一科,一直延续了7科,到了刘基考上进士的那一科后,却被伯颜宣布废止了。打倒伯颜后,脱脱又说服顺帝恢复了科举,从此连续9科从未间断,直到元朝灭亡的前两年。
三是编写宋、辽、金史。长期以来未完成的宋、辽、金三史的编修终于开工,脱脱挂名任都总裁,揭傒斯(江西人,他对刘基评价极高)等为总裁官。很久以来,定哪一国为正统,大家总是争论不休,以致影响了三史的编撰。现在,脱脱是一锤定音了:三个国家都是正统的,像系年什么的,各顾各的。这就保证了三史能在两年时间正常完成。
以上几个“亮点”,都是深得民心的,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更是拍手称快。
四是治理黄河。元朝,黄河不时地发生溃溢,特别是至正四年(1344) 五月,一直下了20多天的大雨,河水暴涨,平地水深二丈多,冲决了北岸的白茅堤;六月,还是下雨,又冲决了北岸的金堤。这样,黄河下游北岸的百姓就遭殃了。影响到了山东的济南、河间,给这些地区的百姓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也破坏了漕运和盐场,直接影响到元政府的国库收入。再加上第二年的大旱和瘟疫,百姓死去了大半,真可谓“田莱尽荒,蒿藜没人,狐兔之迹满道”。治理黄河,势在必行。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元政府宣布了治理黄河计划,决定重修黄河下游河道,让黄河再从山东半岛以南入海。这项工程是前人从没干过的,反对的人也不少,但顺帝和脱脱是铁了心,任命贾鲁为总治河防使,发动了17万士兵和乡民堵塞决口,让黄河归于故道。工程从五月开始,十二月胜利完工。欧阳玄代表官方撰写《至正河防记》,从技术上详细描写了水利工程所取得的成就,以示庆祝。
刘基像
刘基所著寓言体散文集 《郁离子》
元末天下为何变得那么乱?刘基有怎样的评论?
对于顺帝那30多年的统治,如果我们给他打分是不可能高的。因为,他毕竟把国家搞砸了。顺帝当时的天下是怎样的,还是由他自己来作个交代吧。至正七年 (1347),他在谕“中书省”以下的内外各衙门官吏的圣旨中说:“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弗精委任,遽隳纪纲。系狱之囚,冤抑莫释;在位之士,奸恶犹存。耕桑废于田庐,风俗趋于浇薄。重以和平未洽,灾荐臻,水旱连年。盗贼时起,富民被掠,农人阻饿……”(《永乐大典》残卷)。顺帝说,自己生长深宫,暗于国事,做事不专业,以致败坏了纪纲(说明他还算诚恳);司法不公,冤假错案得不到平反;在位的官员,有不少还是奸恶之徒;农业荒废了,社会风气是越来越败坏;天下不太平,又加上灾疫不断,水旱连年;盗贼时来捣乱,富裕平民受到侵害,普通农民也饥寒交迫……
这还是早些时侯的情况,四五年以后,问题就更严重了,用刘基的话说是“忽然宇宙变差异,六月落雪冰天逵”(《二鬼》),一切都乱了套。
元末的天下为什么会变得这么乱?对此,刘基在《感怀述事十首》的组诗中已作了精辟分析——
一是官员怠惰,毫不作为:“公庭委旧事,书牍呈新选”(本任的问题可回避就回避,留给下任再说);“偷安待日至,退托从私便”(苟且偷安混日子,从个人私利出发,工作能推脱的就推脱)。刘基认为,这些情况都是由于人事更换没按常规造成的,是没有奖惩机制的缘故。
二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列坐隘公堂,号令纷披离”(办事人员列坐公堂,乱哄哄的);“名称到舆隶,混杂无卑尊”(那职位名称从上到下,乱得分不清哪个是大哪个是小的了)。刘基认为,这简直是“十羊烦九牧”“一耕而十食”了。
三是官场腐败,贪贿成风:“奸贪遂乘隙,民病孰与唁”“百司并效尤,货贿纵横飞”。刘基对腐败贪贿风气在《郁离子》一书中有详尽的论述。我只选其中的“北郭富翁家事”来说明:北郭富翁去世后,家中仆人争权,房屋坏了也不及时修理,将要倒塌了。主事人去求工匠们想办法,可又不先给他们吃的。不久,工匠们实在饿得受不了,要求监工头帮忙,监工头却要收他们的好处费,工匠不肯,监工头便硬是不向主事人汇报。工匠都饿得有气无力,便拿着工具坐着罢工。恰好这时又下起了大雨,走廊的柱子折断了,两侧的小屋也倒塌了,眼看就会危及正房。于是,工匠一哄而散,房屋终于倒了下去。这“房屋”便是元王朝的象征。最后,刘基借“郁离子”的口作了总结:“贿赂公行,以失人心!”
元末农民起义图
以上这些问题,可说是前面几任皇帝的“遗产”,或说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有产物,积重难返。
四是在顺帝支持的“改革”中,脱脱他们也做了一些昏事,滥发纸币便是主要的一件。元朝的货币分为两类:钱和钞。钱指铜钱,钞指钞票,也即纸币。纸币制造成本低,携带方便,利用纸币能便于“宏观调控”,有利于国家的“应急措施”。如至正十年(1350) 的“变更钞法”,就主要是为了给第二年的治理黄河“筹资”。但没节制的、不计后果的滥发纸币,就危险了。这次“变钞”的办法是:一是新发行“至正交钞”,使它跟原有的“至元宝钞”并行通用,“至正交钞”的面值是“至元宝钞”的两倍。这样,民众手头原有的“至元宝钞”纸币严重“缩水”了。二是发行“至正通宝钱”,迼成民众手头原有的铜钱也“缩水”了。最要命的是,这“至正交钞”,元政府是“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这就不好收场了:一开始,民众是只拣铜钱不用纸币,紧接着,就干脆连铜钱也不用了,“皆以货物相贸易”了。这样,国民经济就陷入了瘫痪的境地,元朝的命脉也就绝了。对这种情况,刘基在《感时述事十首》里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这是“庙堂喜新政,躁议违老夫”,是冒失的、不计后果的行为。
关于元朝最终灭亡的原因,《剑桥中国史》却另有新说,认为这与14世纪地球气候异常严酷(至少有36个冬天异常严寒),灾害频发,导致社会动荡有关;认为如果中国正常的年景多一些,元朝有可能比它实际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
不管怎么说,元末的天下大乱,人民的灾难深重,顺帝是要负重大责任的。
元朝 “人分四等”,刘基对此有哪些深切的感受和痛切的揭露?
元时,中华民族被人为地分成了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这四等是根据不同的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来划分的。
第一等的“蒙古”是皇帝的“自家骨肉”,就不多说了。
第二等的“色目”,是指西域及中国西北各族。这类人跟蒙古族的习惯较接近,气味较相投。“色目”一词见于唐代,原意是“各色名目”,也称姓氏稀僻者为色目,这可能是早期蒙古族对那些民族的称呼。
第三等的“汉人”又叫汉儿,大致是指淮河以北的原来金朝境内的汉族及契丹、女真等族,还有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高丽(朝鲜) 人也属于这一等。
元朝疆域图 (1330年)
元中都遗址
第四等的“南人”,又称蛮子,是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南宋遗民,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的南部、江苏的南部、安徽的南部等范围内的各族。汉人、南人中,绝大数是汉族。因为南人是最后归服元朝的,所以地位被定为最低等。
这四等,也大略可分为两类,蒙古、色目为一类,汉人、南人为一类。四等两类的地位和待遇是各不相同的,大体说来有下面这些:
一是元朝的中央和地方官,长官由蒙古人去做,而汉人、南人只能做副职。中央统治机构中,总揽全国政务的中书省,掌军事的枢密院,司黜陟监察的御史台,这些部门的重要正职,非蒙古人不授;至于地方统治机构路、府、州、县,都设有达鲁花赤,执掌着实际权力,这个职位只有蒙古人、色目人才能担任。一般较高级的行政人员,也多为蒙古人、色目人所专有。
二是入仕途径与官吏迁转的难易程度,四等人也是大有不同。自唐宋以来,汉族知识分子一向将科举作为参加政权的主要途径,可元朝统一中国后,却罢废了科举,将这条路堵死了。就算是在很久以后恢复了的科举,也是制造了种种的民族不平等,比如考试科目,规定蒙古、色目人只考两场,汉人、南人需考三场,等等。
三是在元朝的法律条文中,不对汉人、南人的生命财产作保障,而蒙古人、色目人在与汉人、南人的冲突中,即使犯了罪,也能得到法律的明文保护;“杀人者死”的法令,也仅是针对汉人、南人的。
刘基,就是南人。
对自己汉族南人的身份,对元朝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刘基有深切的感受,并曾作过痛切的揭露。在他的有关诗文中,特别是在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中,就可看出来。《郁离子》的开篇《千里马》就说:
郁离子的母马生了一只上好马仔。有人说:“这就是千里马啊,赶快送到朝廷去,必定会被放到最高级的马房‘内厩’里喂养。”郁离子心里甜滋滋的,马上照办。到了京师,皇帝命令管理马政的太仆寺卿去验收,太仆寺卿们说:“那马也实在是好马了,只可惜不是冀地出产的。”于是把它放到了最次一级的“外厩”里去。
这千里马的遭遇,不正是这南人刘基的夫子自道吗?!
对顺帝的这30多年,刘基是感同身受的。刘基诗文的“现实感”特别强,可说篇篇文章、首首诗歌都没离开那个时代,特别是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就更是对现实的痛切思考了。
元朝的专制和民族压迫有多严重?为何说元朝也有很不错的一面?
是的,元朝是个专制的时代,还是民族压迫很严重的时代。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朝代是由汉族以外的人统治的,就把它讲得一无是处。
民间有传说,元朝皇帝一统天下后,担心汉人起来造反,就规定每十户人家设一个管家公,三户人家给一把菜刀。又如元朝徐大焯的《烬余录》说,元时江南二十家为一甲,以蒙古人为甲长,威福自作。到底是真是假呢?
显然,三户人家一把菜刀的民间传说不合常理,是一种虚构。而《烬余录》的说法,著名元史专家韩儒林也予以了否定。他说:“如果说,某时某地曾发生过此种现象,那可能是正确的。但若说有元一代广大的南方地区都是如此,就根本不是历史事实了。”
又如说元朝是“贫极江南,富称塞北”,韩儒林也指出,“蒙古穷人的子女,不是也有被卖给回回人、汉人当奴隶,甚至被贩卖到海外去的吗?相反,江南富豪中,不是也有像朱清、张瑄那样田宅遍于吴中、连当日宰相亦垂涎其家资的大地主吗?可见所谓‘贫极江南,富称塞北’,虽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鼓动起义的宣传口号,其实贫富之别不在南北,与所属民族亦无关。”总之,韩先生认为:“元朝有的大部分弊病,其他朝代也有。因此,特别夸大元朝的黑暗面,是不适当的。”(《元朝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二版)
这里,我还要顺便说一说,从某些方面讲,其实元朝也还是有其闪亮的一面:
——幅员广大,超过了汉代、唐代,尤其是吐蕃地区从此并入版图,意义更是重大。
——交通空前发达,陆路通往西亚、欧洲、俄罗斯,海路通往东南亚、印度、波斯湾以至非洲各地,明初的郑和下西洋那是有了元朝航海家的基础,此后便是无续。
——大量编纂和颁行农书,生产技术得到了推广,农业有了发展;城市十分繁荣,商业比唐宋时代有更大的发展。
——建立了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管辖更趋完善,我们现在的省就是从那时来的。
——科学、文化相当发达,天文学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最先进地位,数学、医学都在世界先进之列,戏曲、小说创作繁荣,元曲成为与唐宋诗词并称的优秀文化遗产。
——思想比较开放,几乎没出现过什么文字狱。
正是这个时代,才造就出了这个刘基。正如《刘基评传》著者周群先生所说:“他的政治思想、人生态度、军事韬略、诗文灵感无不与这一时代有关。无论是遇于时的欢欣还是蒿目时艰、针砭时弊的浩叹,都离不开这样的事实:时代玉成了刘基,时代也留下了思想家刘基的印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