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民本到群众路线

2015-11-14

文史春秋 2015年2期
关键词:庶民社稷民本

● 钟 兴

民,在中国古代指君臣百官及士大夫之外的庶民,后来泛指民众、百姓、人民。 “民本”一词,语出先秦典籍 《尚书·五子之歌》 “民惟邦本,本固邦安”,意为庶民是国家社稷的根本,统治者要敬民、重民、护民、爱民、亲民,自我约束,慎重处理民事、国事。简言之,民本就是以民为本。

商周时期,先哲以夏桀商纣为鉴,初步形成民本思想并推崇为治国安邦方略。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庶民的社会地位有了空前提高,孔子阐发君与民之舟水关系,孟子抛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荀子甚至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西汉,贾谊以秦亡为鉴力主安顿民生。唐初,魏征常以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理劝谏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也因重民生而开创了大唐盛世。明末,黄宗羲痛感君主专制之腐朽和时下的民不聊生,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称: “盖天下之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传统民本虽然重视和敬畏人民,并积淀了丰富多姿的治国安邦智慧,但却有其历史局限性——民本多被视为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手段,并不能上升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让人民当家作主的高度。

来自于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肩负着代表、实现、维护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历史责任的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和新中国建设中,传承传统民本文化精华,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升华为党的群众路线。

早在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 《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 “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9年的古田会议决议提出,党的工作要 “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1945年的中共七大,把 “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群众路线被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 “活的灵魂”之一,其基本内容概括为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策之为则无不成,群力之举则无不胜。本期的 《右江奔涌惊天籁》 《挺进冀中话贺龙》,生动佐证了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是全民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赢得最终胜利。 《国统区与革命根据地的卫生防疫工作》揭示,两种区域的工作存在很大差异性,其深层原因正是是否坚持彻底以民为本或坚持群众路线。 《.雷经天:黄克功案主审人的传奇往事》,一位几经冤屈而信念弥坚的革命家和党的司法工作领导人,在革命生涯和司法工作中展现了深厚的民本情怀和亲民作风。

《千里黔山寻忠魂》,追忆布衣将军卢焘爱国爱民、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直至献身的光辉事迹。 《中国女学会的倡办者李闰》,继承丈夫谭嗣同之遗志,含辛茹苦,致力于女权 (女学)事业,表现出深切的民本情怀。

《“狱中八条”背后的故事》道出一段惨痛历史,其中饱含烈士们血泪嘱托的 “狱中八条”竟与当前的中央 “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不谋而合,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警示!

人民群众是力量与智慧的伟大源泉。历史如此,当下亦然。

猜你喜欢

庶民社稷民本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兜底治疫
霸权更迭、俄国革命与“庶民”意涵的变迁
——重返“五四”之一①
观俊鹿之小体 察文化之大形
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
立晋社稷与魏晋嬗代
新旧の文化が交わり庶民の郷愁誘う景観
论西周时期的民间音乐教育
唐代佛教的化世与俗化:佛教庶民化与庶民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