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室群化建设研究

2014-12-31董斐然

艺术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

董斐然

摘 要: 高校扩招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已有教学模式缺乏鲜活和生机,学生的职业教育在惯性发展中面临狭路。本文通过对学生工作室群化建设的实践,探讨了高校设计专业开设创新工作室的必要性:即以少数精英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核心,主要目的是以设计大赛和实践项目作为工作室运营和考核的指标,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并通过评估对运营良好的工作室,进行梯队式群化建设,完成高职院校设计教育的新层次跃升。

关键词:学生创新工作室   群化建设   设计教育

不可否认,高校扩招从根本上使设计教育发生了变革。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因材施教,提高设计教育的教学质量,已成为艺术类院校扩招后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上海民办院校艺术类专业也出现的一些现象,已经影响到了设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引起高度重视。现象一 :从教学成本和受益考虑,设计专业招收多个班级,班级规模在40人左右,这是否符合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基本规律?现象二:上海民办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多是公办院校退休的教授,教师队伍多由硕士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为主要构成,缺乏教学经验。以上现象说明:民办教育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师资队伍的两极分化,这些不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使得提升教学质量成为民办高校面临的极大挑战,同时也有很多有利因素尚待挖掘利用。因此,如何减少民办院校与公办艺术教育的落差,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教改策略首当其冲。

民办高校学生设计工作室的开设和群化建设,作为教学模式的辅助形式和补充,可以帮助少数自觉学习的学生既如常完成学业,又能通过这种加入学生工作室的方式,在专业讲师的辅导下,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类设计赛事,使自我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教学质量针对性的调整必将使输出的“产品”(即毕业生)增加了附加价值,更有利于民办院校美誉度的提高。这一构想完全符合设计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即:培养个性化、有创造能力和较强拓展及实践能力的人才。

一、上海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生源现状分析

高校扩招后,尤其是艺术类生源的壮大,导致生源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日益突出。这样,在许多院校中,设计系成为“文化成绩差强人意、改学‘艺术曲线上大学”的学生的回收站。民办高校也不例外,文化基础和美术功底薄弱是生源的重要特点。此外,也有一些受过良好艺术教育的生源,从小学习艺术,有天赋,或毕业于知名的上海工艺美校、华山美校等,他们的美术功底扎实,有一定专业基础,对学习有更多的热情,对新知识充满渴求,如果教学上把他们和不懂设计的学生同样要求不加区别,讲授缺乏新鲜和深度,将抹煞他们的天分,损害他们的热情,这正是扩招后生源数量与教学质量的矛盾所在。

二、上海民办高校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上海已形成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力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趋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把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应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政策上虽有所倾斜,但是由于人们长期对民办教育一些观念上的硬伤,导致民办高校设计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没有创新。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乔伊斯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指出:“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为适合所有的学习类型或学习风格而设计的。”我国也有句通俗的说法,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能抱有“拿来主义”思想,“生搬硬套”也只能是形式上的模仿,必须领会其思想精髓,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将其内化于自己的行为观念中。学习并借鉴国内外的模式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模仿,尤其是民办院校,教育模式改革与借鉴要符合自身特点,设计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模式,而非任何一所公办院校模式的粗暴复制,照搬微调。

三、“学生工作室”群化建设的构想及实践

前文通过对上海民办高校生源及设计教育现状分析,发现,无论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都很难单独满足民办高校设计教育的需求,学生工作室的开设,为两者之间寻求了一个平衡点。以专业方向为分水岭,尝试开设学生创新工作室,在经验成熟之后,进行群化建设,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是今后设计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1.学生工作室成功个案分析

鲲鹏工作室是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创新工作室,自2002年创建至今,已有11年的历史,它由数名具有创意头脑的优秀学生组成,来自文化传播,视觉传达设计和数字媒体等各专业院系创意经精英学生。他们因为怀揣着广告创作的梦想走在一起,相互合作,在快乐的学习气氛中携手共进!工作室专业工作范围涉及平面设计、广告创意等多个方面,秉持“传承”的精神,不断涌现出大量的优秀广告作品,并在全国设计类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09年获评国际广告杂志“中国最巨创意的广告团队、中国学生创意团队”前三强。作品被多次刊登在《CANPAIGNBRIEF》亚太广告杂志、《国际广告》杂志以及美国《Advertising Age 》杂志。

鲲鹏工作室以创意和自由为核心理念,并且以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坚持“快乐创意,团队至上”10年的时间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创意面试制度,管理制度,竞争制,责任制。此外坚持磨练学生意志,采取自我淘汰制,即主动退出。我们始终坚持以培养优秀广告人才为己任,为此学生工作室人员成立社团——广告沙龙,通过工作室的学习使更多的在校学子实现广告的梦想!

过往战绩:

2005年10月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创意大赛》金奖。

2005年11月获ONE SHOW CHINA 银奖

2006年5月获第15届全球华人大学生广告大赛金犊奖

2006年10月获中国广告节《中国元素创意大赛》,铜奖

2007年5月获第16届全球华人大学生广告大赛金犊奖、银犊奖

2007年11月获《全景杯》创意大赛,铜奖

2007年11月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创意大赛》银奖

2009年5月获第18届全球华人大学生广告大赛《金犊奖》金犊奖及2项银犊奖

2009年9月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创意大赛》金奖、2项银奖

2010年6月获第19届全球华人大学生广告大赛《金犊奖》金犊奖、银犊奖。

2012年ONE SHOW CHINA 铜奖

2.“学生工作室”群化建设思路

通过鲲鹏工作室的实践验证,民办高校创建学生创新工作室是首选的教学辅助模式,一方面配备固定的优秀教师为指导教师,高低年级相对优秀的学生搭配学习,合作分工,形成梯队,保持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即可申请进入工作室,要求美术基础和德育评定优秀,思维活跃、创意能力突出的“尖子”学生自愿加入。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和学生工作室负责人定期进行的设计案例分享,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头脑风暴会议。课堂内外皆提升专业能力。最后,参加设计大赛和社会真题项目,通过实践,加强实战能力,成为了解市场和商业需求的人,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此外,鼓励学生申请设计工作室,并将工作室群化发展,以期通过每学年考核,末位淘汰,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工作室间的竞争。每个工作室按照名称、专业、学生姓名等资料统一备案存档,制定统一的管理章程、奖励机制和违纪处理办法,师生共同遵守。

3.“学生工作室”的运营方式

基本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由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寻找接洽项目,如国家级别设计大赛和商业设计项目,根据团队中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和才能的差异,完成社会项目中的工作角色分配。例如模拟广告公司的角色构成:由工作室负责人(创意总监)、美术执行、文案等各司其职。 高年级学生担任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和实施者,负责创意构思和具体执行;低年级学生则是辅助者,在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做辅助性工作,如搜集素材、电脑抠图等设计的基础工作,同时也可以发表创意,由高年级学生协助共同完成作品执行。

此外,针对社会项目或比赛命题,成员之间相互启发,优势互补,通过成员合作的形式开展工作和学习,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角色从纯粹的讲课转为指导,其作用是学生的咨询者和引导者。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小组讨论初期阶段遵循“头脑风暴 ”的方式,即任何创意不得受人批评,所有灵感均记录在案,以备参考。做好工作室负责人的选拔,把完成项目和设计比赛的过程变成一个“自由联想”的过程,让每个学生的创意都能成为一个启发其他学生的思想火花。

4.“学生工作室”的效果评估

学生工作室通过项目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意能力、表现能力和执行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分析与研究能力、商业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每学年的综合评估尤为重要,每个学生工作室推选一位同学作为代表,进行PPT陈述,主要展示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成果、收获及感想。根据课外学习内容、接洽项目、参加比赛、以及成员获奖、违纪情况,填写评估表格在系里备案,内附获奖证书、项目合同及作品的复印件等主要的佐证材料。对于学习气氛不够的团队进行合并、淘汰或重组,成绩突出的工作室将有资格享受由学校提供的学生专用办公室。

四、结语

学生工作室为专业突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研究、师生互动的平台,也为学校培养一批思想前沿、观念新颖、有很高辅导能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研究、参赛的意识增强。通过不断地参与社会的设计项目和各种比赛,并在设计大赛中频频获奖。加入学生工作室,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了学生自主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还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这个团队,促进学生梯队的形成,让更多的学生经受锻炼,进而获得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很多学生因此在知名设计公司和4A广告公司就业。如果说生源是民办高校生存的命脉,那么毕业生的出路就是民办高校形象的“温度计”,无疑,优秀的学生在就业和参加比赛中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是民办高校群化“学生工作室”建设的创新之处,具有非常高的执行度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左义林.在启示和反思中构想——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J].甘肃高师学报,2008(3):64-66.

[2]张锋美,姚蕊. 以“工作室 ”教学模式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6):98-99.

[3]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J].重庆大学学报,2010(8).

作者单位:上海建桥学院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
创意产业与设计教育的反思
基于游戏中的美术设计与整体思维架构研究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基于社会需求的交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