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提琴
2014-12-31马晓明
马晓明
摘 要:在与大提琴和小提琴相比,中提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特色。中提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卓越的演奏家,他们的特色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时代的心理代表。我国中提琴已有一定的发展,并随着世界中提琴的发展会越走越远。
关键词:中提琴 演奏 作品 表达
从某种正常的视听角度上来说,在人们所了解的提琴家族中,中提琴的音律可称得上最为优美、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了,但直到20世纪初这种乐器才算是真正为人所赏识。本文拟对该琴的演奏技巧发展进行一定的描述和研究。
一、中提琴及其特点
由于历史上另外几种提琴的命名均是由英文单词“中提琴”所译,所以人们很容易认为中提琴起源最早,但事实上,这些提琴有可能是在16世纪初相继出现在意大利,所以我们无法确切的弄明白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
中提琴拥有四根弦分别为c,g,d,a,4根弦中每根弦间隔五度音程四个空弦音,由于体积比小提琴大,琴箱厚而宽,所以音色柔和,丰富暗雅。
中提琴空弦音域与大提琴完全相同,但比大提琴高一个八度。中提琴尺寸比小提琴长出七分之一,本身具有一种音域的不稳定性,而且低于小提琴音域范围的五度音高,这也正是其长处之所在,是这种特性赋予了中提琴嘶哑的鼻音化的中音区音色,听起来十分迷人。与小提琴相比,中提琴的音区较低沉,音色稍显暗淡,鼻音较重,音响略显粗糙、浑浊,不够明亮,比较适合演奏柔和、深沉,甚至忧郁,略带伤感性质的旋律。
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中提琴持有反对态度并有一定看法的演奏家们指出,中提琴的不稳定性使其不适应演奏音域两端的音符。早期的阿玛蒂家族,特别是安东尼奥和基罗拉莫两兄弟,他们制作的中提琴,琴身长达18英寸,约合45.72厘米,音域接近于次中音范畴,为便于演奏家们颏下夹着演奏,后来的尺寸已有所消减。但起初一部分该类提琴被当作弓型中音乐器,仿佛它们应该属于次中音提琴的行列,它外形类似于大提琴,也叫带腿的中提琴,学名达,甘巴。虽然热衷于此类乐器的人曾极力想使次中音提琴再度流行,甚至斯托库斯还将其引荐到当时一流的菲拉得菲亚管弦乐团的次中提琴演奏家们。但在当代,中提琴基本上仍被看做是一种不重要的中音乐器,其规格大小也是有些争议的问题。由于中提琴要演奏较为明亮的C弦调,就要求尺寸大一些,但这种尺寸的大小又要受演奏者生理条件的限制。许多中提琴演奏者更青睐于轻便小形的种类,琴身尺寸有几英寸差别的状况在同一系组中也是存在的,即使最负盛名的提琴制作家卡斯帕罗·贝尔托莱蒂,即人们所熟悉的卡斯帕罗·达萨洛(1954-1609)所生产的提琴,规格也是大小不等的,当代瓦迪姆·鲍里索夫斯基所使用的中提琴长度可达46厘米,路易斯·基夫曼使用的那把无与伦比装饰精美的中提琴长度只有35.93厘米。中提琴琴身的长度虽然常被用来衡量提琴的规格大小,但事实上它并不是唯一的尺度标准,弦长,即演奏者的左手伸展开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到高把位之间),才是衡量提琴规格的决定性因素。
二、中提琴演奏技巧的发展及其作品特色
在一些国家中,中提琴的发展相对缓慢,俄罗斯乐派及欧美乐派从一开始就极力推崇,但最富有胆识尝试的却来自于想象不到的两个小国家——英国和波西莱亚,继而是法国。由于中提琴在当时并没有出现能演奏独奏的中提琴家,中提琴仅仅出现在重奏中;并和室内乐演奏存在着密切关系,虽然在当时的中提琴的作品创作和演奏过程中没有独奏,但确实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及其演奏作品,在本文不一一列举。
从17世纪开始,中提琴就偶尔被用做陪衬及加重低音部或填补和声。事实上自16世纪到19世纪并没有真正的单纯演奏中提琴的中提琴家,中提琴演奏员都是由乐队中不胜任的小提琴手所兼职,可以说,我们了解最早的中提琴家,乃是18世纪德国曼海姆的史塔密兹(1745-1801),自19世纪末20世纪开始,随着当时提琴演奏技法的发展,中提琴——作为提琴乐器家族的一个新生儿,宽广独特柔美的发音和独具鼻音的音色,逐渐开始受到欧美弦乐演奏家和作曲家们的重视。从此,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中提琴演奏家,我们知道的有法国的卡萨得絮、英国的特蒂斯和克拉克、苏格兰的普里姆罗斯、奥地利的安格雷尔和多克托、卡蒂姆斯和富克斯·丽莲、德国的欣德米特、苏俄的巴卡莱尼科夫、鲍里索夫斯基,以及获得当代国际乐坛赞誉的“苏联中提琴演奏学派”的斯特拉霍夫、德鲁日宁和现在活跃在国际乐坛的中提琴大师巴什·梅特等。与此同时,在国外的乐坛上也同时大量的产生了许多的以中提琴参与演奏的弦乐重奏和管弦乐合奏为演奏形式的作品及曲目。
演奏过中提琴的人知道,中提琴音域比较宽广,其独特的类似鼻音的浑厚音质,含蓄文雅的暗淡音色明显的区别于小提琴和大提琴,因为它少了尖锐刺耳的小提琴的高音音色也没有极笨拙的大提琴的低音音色,因此在交响乐队中,它即弥补了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音色差异,又连接了高音和低音的音域。像一个调味品,能使交响乐队中管弦乐器的音乐效果浑然一体;同时,中提琴独特的中低音区特别是三四弦的音色又与木管乐器,尤其是低音部分木管乐器的音色很有相当近似之处,有些时候在使用某些特殊的演奏方法演奏甚至可以以假乱真,因此在交响乐队中即弥合了弦乐组和管乐组的音色差异,又连接着所有乐器的高音低音,从而使交响乐队整体合成浑然一体完美无缺。其实我们在交响乐合奏中如果没有中提琴单独的旋律往往感觉不到甚至听不到中提琴声音的存在。确实,这正是中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一种特殊的独特的作用所在。此外,在乐队的弦乐组中,就中提琴不同音区的音响和音色来说,它有其附属的多面性的这一特点,也是中提琴的一大优点。
法国作曲家梅雨尔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他的代表作《乌达尔》把作品基本和最高声部全部交给了中提琴声部演奏。受到了这一创举的影响,28年后柏辽兹写下了著名的中提琴与乐队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这部作品是柏辽兹献给很喜欢拉中提琴的小提琴巨匠帕格尼尼的一部带中提琴独奏的交响曲,但帕格尼尼嫌中提琴声部过于简单沉闷,难以显示他过人的技艺,从此始终未予问津。这部作品后来是由帕格尼尼的学生西沃里予以首演的。中提琴在作品中注释标题上的主人公,一个流落异国他乡的流浪汉,落落寡合,却有一肚子和谁也说不出的心里话,了解这部作品的人知道,如果作品换成小提琴会有些过于耀眼;换成大提琴又太过低沉伤感;只有中提琴才最适合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物特性。这部作品可以说是19世纪至今的中提琴文献中独树一帜的。不过中提琴自从来的这个世界上,历来上不被人们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和琴的大小也就是乐器自身尺寸有关系的。弦乐演奏家们知道,小提琴和大提琴都是在制琴大师意大利的斯特拉迪瓦里的手中定型的。可中提琴尺寸却没有福气在大师的手里定形。中提琴的尺寸大小在很长时间甚至直至现在人们对它都没有一个标准的认可。有的嫌你做的大了,那个嫌你做的小了。法国19世纪上半叶的制琴大师维奥姆,就曾经制造了一批音响饱满发音纯净的中提琴,由于尺寸偏大,在一些手小的中提琴演奏家那里未得到好评,结果又被束之高阁了。直至19世纪末,特蒂斯,一个无限忠于从事中提琴演奏和制琴事业的大师,设计创作了以他命名的,十六又四分之三英寸的特蒂斯型中提琴,在当时总算是给中提琴定下了一个相对合适的尺寸,从此中提琴大小才被确定下来。
与小提琴,大提琴相比较而言,中提琴更引人非议之处在于它非常缺乏独奏的演奏曲目,虽然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及欣德米特等作曲家都曾为它写过作品并演奏过中提琴。其中包括莫扎特的安魂曲实际也是为中提琴写的,严格地说它所缺少的只是19世纪时期的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到了20世纪,又重新涌现出来大量由当时伟大的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并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系,弗朗茨·泽林格尔所著的《中提琴作品集》(1979)一书中就列举出了百余篇中提琴乐曲。
三、我国的中提琴发展及其作品
其实,在我国最初中提琴和它的历史命运一样,并没有得到过多的重视,一些乐队的中提琴演奏员都是由第二小提琴的演奏员来代替,直到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提琴独特的音色是任何乐器不可代替的,是乐队重要的中音声部后才对中提琴演奏员的演奏予以重视后慢慢地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我国的中提琴教育渐渐变得规范系统而完善,有了完整独立的配套教材,适合中提琴独特音色的乐曲,以及大量引进海外留学归来的优秀中提琴人才,这对培养优秀的中提琴人才与以后的中提琴教育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国音乐院校自从有了中提琴专业后,一些中提琴教育家和演奏家们,不断的钻研如何提高中提琴教学及演奏水平,同时在中提琴作品创作方面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沈阳音乐学院的关庆武教授在教学和演奏的同时,先后编创了中提琴曲《娄山关》《我的祖国》和《草原之歌》等中提琴独奏曲。都已被众多音乐院校及文艺团体作为教材、比赛及音乐会的必选曲目。事实上,中提琴音色是非常适合表现我们国家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如《草原之歌》,将蒙古的马头琴的音乐风格表现得十分逼真和生动。此曲在美国、日本等地演奏后,反响热烈,至今成为许多中提琴音乐家音乐会中的必选曲目。
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郭文景教授为2007年中国中提琴艺术节暨全国中提琴演奏比赛而创作的中提琴独奏《戏曲两折》。此作品是此次比赛的青年组决赛必拉曲目,这首无伴奏中提琴独奏曲是结合我国传统戏曲元素与西方音乐技法而创作的一部力作,对推动我国中提琴原创音乐进入国际乐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们利用中提琴接近人声的迷人音域,鼻音较重的发音特质,波动了观众情感的心弦。神奇,温暖,磁性的音色使人们仿佛在甜蜜的梦境中流连,在艺术天堂里静坐,从而达到一种超凡入圣的境界。安谧而悠远。
伴随着我国音乐团体对中提琴专业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和各音乐学院校对中提琴教育水平的不断重视和提高,近年来各地多次举行的中提琴比赛,年会,大师班,艺术节等。我国中提琴演奏水平和教育水平都将有一个教学数量上的增多和演奏水平上的飞跃。我们将看到,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中提琴演奏群体及其中提琴作品将会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钱宇幸.和谐的忧郁——交响乐作品中的中提琴运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2).
[2]候东蕾.中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1).
[3]钱建明.巴托克中提琴协奏曲的演奏分析[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4).
[4]任妮莎.中提琴在格林卡作品中的表现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3).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