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饮水利养生
2014-12-31解危
解危
饮水人人都会,但如何饮得科学、合理,其中的知识就不是人人都知道了。现代人们都讲究养生,但很少有人知道,科学饮水与养生密切相关。
水在人体的重要性
水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约占人体重量的65%。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几乎都要先溶于水,才能被胃肠道吸收。人体新陈代谢、废物排泄、体温调节,以及各脏器系统功能的发挥、运转等,也都离不开水。如机体缺水,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人容易倦怠,反应变慢,运动能力下降,情感认知障碍;长期缺水,可致肾功能失调,增加慢性病的发生率。
专家指出,老年人每天应摄入1 500~1 700毫升水,但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每人每天的饮水量仅为1 100毫升,其中还包括饮料、茶等,明显不足。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含水量逐渐减少,到了老年,细胞内水分比青年期减少30%~40%,这也是老年人皮肤出现皱纹、脏器功能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老年人更要了解科学饮水的知识,合理饮水,这是老年人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重要举措。
科学合理的饮水时间
一般人都习惯于口渴了饮水,不渴就想不起来喝。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口渴表明体内缺水已经开始引起细胞脱水,并导致机体功能失调。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正常稳定的内环境,而内环境的稳定又依赖于体液质和量的正常,口渴时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已经遭到了破坏。因此,应当养成定时喝水的良好习惯,到时候即使不渴也要喝水。这对保持身体健康和长寿十分重要。
晨起空腹饮一杯温开水 人在夜间睡眠时,从尿、呼吸、皮肤中消耗了大量水分,晨起时处于生理性缺水状态。据估测,人体一晚上流失的水分至少450毫升。晨起饮水很快被肠黏膜吸收入血,可以有效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又可使血管扩张,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水可刺激胃肠道蠕动,同时清洗胃肠,软化大便,防止便秘,排除胃肠道代谢产生的毒素、废物,有利于消化道功能正常。
饭前饭后适量饮水 一般认为,饭前半小时饮水比较合适,此时饮水不仅不会影响胃酸浓度,而且空腹饮水很快被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能保证进食后消化液的充足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饭后1~2小时饮水,此时食物消化吸收已经接近结束,可以补充机体消耗的水分。但切记饭后不要马上饮水,以免冲淡了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睡眠前要适量饮水 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夜间尿量、次数增多,容易导致体内缺水,血液粘稠,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睡前适量饮水可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夜间睡眠时血流缓慢形成血栓。尤其是原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夜间起夜时应增加一次饮水,切勿因怕尿多起夜而拒绝喝水。
科学合理的饮水方法
一是因时掌握饮水时机。如饭前渴而饮水,应间隔半小时再进餐;吃水果后,间隔半小时再饮水;吃淀粉类食物后,间隔1小时再饮水;吃荤类食物后,应间隔2小时再饮水,以免饮水影响消化功能。
二是饮用温开水最佳。从营养、卫生等角度全面考虑,以饮用温开水为最佳。剧烈活动出汗后,应饮淡盐水或矿泉水。不要过量饮用过浓的茶水,更不要经常以软饮料代替饮水。
三是饮水时不宜过快、过量。饮水过快、一次饮水量过多,会加重心、肾负担,有高血压、心脏病、肾病和水肿的老人,更不宜过量猛饮。即便是活动后出汗,也不宜一次饮水太多。老年人饮水应掌握“未渴先饮,少量多次”的原则,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达到养生、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