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新教授
2014-12-31
李保新教授,男,生于1971年,陕西省凤翔县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1998年就读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9—2002年就读西南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英国Cardiff(卡迪夫)大学化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7月受聘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2000年从助教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4年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陕西省生命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陕西省化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李保新教授的研究领域为分析化学,主要从事发光分析及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2005年以前,在发光分析方面,他主要从事化学发光分析新体系、电生试剂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以及化学发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及药理学中的应用研究和化学计量学在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在生物传感器方面,他主要从事流通式化学及生物传感器,包括酶传感器、组织传感器、消耗型全固态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2005年以来,他以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新原理、新方法的基础研究为基点,将纳米生物技术引入分析化学,提高了生物信息获取准确度和灵敏度,为环境、食品安全与疾病预警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方法。近年来他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光学信号物质和生物探针,系统研究了纳米材料(如纳米金、纳米银、碳纳米管、量子点)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并对传感界面上生物分子的吸附、组装和识别等基本物理化学过程的机理及其与生物传感检测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光吸收、化学发光和荧光为测量信号,构建了测定核酸(DNA和DNA甲基化)、蛋白质(凝血酶、溶菌酶、核酸酶、抗原)、糖(肝素、还原性糖)、生物小分子(半胱氨酸、多巴胺、抗坏血酸、ATP、三聚氰胺、孔雀石绿等)和金属离子(K+、Cr(VI)、Hg2+)的新方法,揭示了光学生物传感信号传导、识别反应和响应模式对测定灵敏度和选择性影响的一些规律。
迄今为止,李保新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重点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重点科研项目1项、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1项。2002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并应邀作为获资助教师代表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其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2002年获陕西省化学会青年化学论文一等奖,2002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4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他的博士论文2004年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4年)”。作为带头人的“生命分析化学创新团队”入选2014年度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李保新教授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Chemical Communications》《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SCI源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源期刊引用1 000多次,有2篇论文入选2013年公布的ESI高被引论文。
李保新教授一直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化学计量学、现代光分析、分离科学、化学分析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课程,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余名。指导本科生申请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取得良好的实验成果,并应邀参展第二届大学生创新论坛。2009年被评为陕西师范大学优秀本科生导师。他积极从事教学改革研究,承担陕西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他坚持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教学的理念,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先后在《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大学化学》等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参与2本教材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