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动物血吸虫病防控经验
2014-12-31唐红
唐红,张 辉
(1.四川省安县畜牧兽医局,四川安县 622650;2.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畜牧兽医局,四川 绵阳 626100)
1 概况
安县18个乡镇234个村中,有16个乡镇157个村为血吸虫流行疫区,占全县乡镇数的88.9%。疫区历史病人达56 837人,历史病牛达5993头,历史有螺面积10261.76万平方米。
2 防控模式及效果
2.1 防控措施
2.1.1 查治同步,降低感染率。加大查治力度提高查治效率,2008~2013年全县共监测耕牛15513头次,查出阳性牛5头,治愈5头,扩大化治疗耕牛26509头次,有效地降低了耕牛的感染率。
2.1.2 加强宣传,群防群控。全县各地加强了血吸虫防控知识的宣传,并对全县血防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了基层防疫人员的血吸虫病防治技术,为血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1.3 加强项目管理,完成项目任务。2008年全县开始实施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重点项目,截止2013年,安县在9个流行乡镇的53个重疫村开展了该项目,圆满完成了项目的实施目标,有效地减少了全县血吸虫流行面积。
2.1.4 控制传染源。全县大力实施种草养畜,对家畜进行圈养,严禁在易感地带放牧家畜。
2.2 防控成效
2.2.1 感染率下降。耕牛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感染率从2008年的10.7%下降至2013年的0%,无阳性病牛。
2.2.2 钉螺面积减少。2013年全县流行区钉螺面积为52.33万平方米,较2008年减少了128.91万平方米,其中实施农业血防项目减少钉螺面积12.02万平方米。
2.2.4 经济效益显著。实施农业血防综合治理项目,采取“水改旱作、耕牛圈养、挖池养鱼”的高效种养殖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增收节支达773.3万元。
3 防控经验
3.1 科学防控 科学防控是取得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的重要措施,全县在过去以治疗病牛为重点的防控模式上,进一步扩大对耕牛的查治范围和力度,同时根据血吸虫病的生活史实施了综合防治措施。
3.1.1 抓重点,强查治。按照春查秋治、普查普治和重点乡镇强化查治的原则,除对阳性耕牛进行治疗外,还对有与病牛同村的耕牛以及重点流行村的耕牛进行扩大化治疗。
3.1.2 农业综合治理。采取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方针,通过调整种养植业结构,控制传染源,采取水改旱作、沟渠硬化、耕牛圈养、挖塘养鱼等措施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消灭钉螺。
3.1.3 传染源控制。实施圈养和禁牧,落实禁牧人员,在疫区张贴禁牧公告,在易感地带设立警示牌,耕牛粪便堆积发酵或入沼气池,未经处理的牛粪一律不下田做肥料。
3.2 广泛参与,群防群治 宣传和普及血防知识,通过宣传,让群众认识到了血吸虫病的危害性,并掌握了防治方法,增强了群众自觉防疫和自我防范的意识,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的种养殖方式,使群众由被动防治改为了主动防治。
3.3 保障措施
成立防治领导小组,同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签订防治目标责任书。县财政将血吸虫病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4.1.1 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仍然存在,钉螺的孳生环境未得到全面改造,主要靠药物控制钉螺面积和密度,靠人畜扩大化治疗控制疫情,巩固防治成果还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4.1.2 传染源没有完全控制,仍然存在耕牛放牧现象,动物流动性大,存在输入性疫源。
4.1.3 乡镇动物血防队伍不稳定。乡镇血防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和人员,血防工作都由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防疫员共同承担,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乡镇血防工作人员地位低、条件苦、待遇差,工作积极性不高。
4.2 建议
4.2.1 加强对输入性疫源的控制,把血吸虫病的检疫列入议事日程,防止疫情的传入和扩散。
4.2.2 综合治理。本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开发”的原则,在疫区乡镇大力推广“家畜圈养、水改旱作、挖池养鱼”等模式,综合治理有螺环境,控制传染源。
4.2.3 加大对动物血吸虫病的监测力度,将查治动物品种扩大至羊、猪等。
4.2.4 加强乡镇血防队伍建设,充实专业技术人员,确保机构不垮,人员不散,思想不松。
4.2.5 做好血防工作的物资保障,解决必要的资金和设施。
4.2.6 由政府制定易感地带强制禁牧政策,对疫区实行家畜(牛、羊)圈养的农户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或相关优惠政策。
4.2.7 做好部门配合,信息沟通,及时发现掌握疫情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