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民族团结进步 聚力赶超跨越发展
2014-12-31李正荣
李正荣
在2014年9月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中共威宁自治县委员会获得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中共毕节市委副书记、威宁自治县委书记杨兴友参加了会议。这是威宁自治县的荣幸,也是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国家民委和贵州省民委等对威宁民族各项工作的充分肯定。
威宁自治县地处贵州的西大门,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人口最多的县,辖39个乡镇(街道)629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145.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4.04万人,占总人口的23.4%,是全省唯一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的县。
历史上的威宁,发展不快、开发不力、开放不够是最大的县情。2009年9月,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3629期上就威宁的农民陷入卖血、盗采、超生“怪圈”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同月15日,胡锦涛等中央领导批示将威宁定为“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近五年来,在党的政策民族光辉照耀下,威宁自治县委、县政府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举发展之旗,聚团结之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民族团结和谐进步、民计民生大幅改善、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持“三化同步”,推进城乡共繁荣,促进民族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四在农家”破解“三农”难题、“五心”教育提升全民素质、“六风”建设创建发展环境、“七个坚持”谋划发展的“四五六七”工作思路,着力创建富裕威宁、平安威宁、生态威宁、开放威宁、文明威宁、和谐威宁。经济发展实现增比进位、创新突破目标。2010年来连续四年在全省增比进位分别取得了21位、13位、9位、24位的好成绩,连续四年在全市综合考核中获一等奖。与2009年相比,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从50.01亿元预计增加到143.8亿元,增长187.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8.8亿元预计增加到176亿元,增长836.17%;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从12.8亿元预计增加到204亿元,增长近16倍;规模工业增加产值从6.41亿元预计增加到34亿元,增长430.42%;财政总收入从5.02亿元预计增加到21.16亿元,增长321.5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从33.88亿元预计增加到86亿元,增长153.8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从11.78亿元预计增加到58亿元,增长392.3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553元预计增加到6670元,增长161.2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0735元预计增加到23575元,增长119.61%。四年来威宁相继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40项国家级荣誉,有160项工作获得省级表彰、200项工作获得市级表彰;迎来了全国、省、市52个现场会相继在威宁自治县召开。这些荣誉不仅提升了威宁的美誉度,而且使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牢固地树立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不断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我们切实增强民族理论自信、党的民族政策自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作为做好民族工作、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先后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民族宗教事务管理若干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编印了民族宗教政策书册,悬挂民族政策宣传条幅;深入开展了“民族团结月”等不同形式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求民族干部树立“没有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就没有本民族这个小家”的理念,对本民族做到热爱而不狭爱、关心而不偏心、爱护而不袒护,改变了过去提拔干部必须搞平衡和把什么问题都归结到民族问题上的错误倾向;教育引导领导班子“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和 “四个认同”等民族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表彰了200余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弘扬了正气。投入了大量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打造了草海镇大马城村、迤那镇芙蓉新村、秀水乡秀水村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加大对黑恶势力和“两抢一盗”打击力度,全县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2013年社会治安群众安全感由70.98%上升到92.99%,从全省倒数第三上升到顺数57位,一举摘掉了综治工作黄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消除了进京赴省市上访现象。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中之重,促进民生问题有效改善。我们以民生之需为切入点,从各族群众的要求入手,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基本生活保障难、养老保障难等问题。2010年来加大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修通乡油路525公里、通村公路3657公里、通村油路2665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2015年将实现通村油路全覆盖。毕威高速公路和县城环城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威水高速、威昭高速、草海机场即将启动,威宁到宣威二级油路改造正在进行,重庆到草海和贵阳到草海旅游专线均实现两列火车对开,草海火车站第二站台扩容完成。改造农村危房95494户,建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12.6万户;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农家书屋。解决全县余下的68.7万余人农村饮水安全。结束了边远农村无电的历史。农村低保和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实现乡乡有农村敬老院、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村村有卫生室和计生室。60周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2012年荣获“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先进县”称号。按扶贫老标准24.37万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按2736元扶贫新标准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将从30.53万减至24.53万。
坚持把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作为重点,打牢跨越发展的物质基础。强力推进“9+3”教育计划,校舍面积由2009年的98万平方米增加到180万平方米;县城新建了5所高中、一所职院、一所职校、一所特殊学校和一所思源中学。招聘特岗教师10339人;普通高中教育毛入学率从29.6%提高到60.12%。教学质量一年比一年好,高考质量由全市挂末连续四年跃居前列。四年来少出生7.2万人,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态势。连续四年实现了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降”目标,摘掉了长期处于后进的“帽子”。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森林覆盖率从33.4%增加到45%,获“贵州省绿化先进集体”称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西海码头、草海慢行道、百草坪、凤山寺等景区景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草海朗玉度假酒店、泰丰花园酒店等10余家星级酒店相继投入使用,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到草海旅游的旅客络绎不绝。
坚持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力度,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坚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调配、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保证少数民族干部在全县各级领导班子、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成为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全县少数民族党员7401名,占党员总数的27.9%;少数民族正副县级干部26名,占总数的47.27%;少数民族正副科级领导干部312名,占总数的38.38%。针对过去苗族干部成长缓慢的实际,采取小步快跑、先进后出、破格提拔等特殊措施,加快培养,全县有66名苗族干部被培养提拔为副科级以上干部,苗族干部不断成长壮大;39个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均实现有1名副科级以上的主体民族干部。
坚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我县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威宁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多彩,是我县最大的特色、最好的资源和最有力的发展支点。我们把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纳入全县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专项研究和部署。充分发挥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挖掘、整理民族文化,翻译了《阿诺楚》、《指路经》等资料,编辑出版了《布依百年实录》、《自治县民族志》等文献资料,完成了《石门坎》、《毕节市苗族百年实录》等文史资料征集;推出了舞蹈《阿买凯》、《欢乐彝家》等民间歌舞,其中《阿买凯》、《欢聚在火把节》曾赴加拿大演出,古彝戏“撮泰吉”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撒麻舞》、《酒礼舞》、大型歌舞《阿西里西》等一大批民族民间文化相继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板底中小学编排的“千人铃铛舞”和铃铛舞广播体操,被纳入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地方课程。还涌现出了阿鲁阿卓、马关辉等一批威宁籍著名演艺人物,大大提升了威宁的对外形象。 (作者系威宁自治县委办副主任、政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姚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