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靓 业兴 民富

2014-12-31熊昌华

当代贵州 2014年31期
关键词:农家豆腐村民

熊昌华

石桥小溪鱼儿游、绿水青山掩青瓦;红绿对联写幸福,农家乐里透热情……初秋雨后,清风习习,走在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上,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徐徐映入眼帘。

这是麻江县龙山镇复兴村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中,复兴村围绕“抓党建、促发展、树新风、构和谐”二十字方针,创新管理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靓了乡村,富了村民。

卫生:

强化整治  扮靓乡村

8月20日清晨,走进掩映在山林中的村落,只见水泥村道干净整洁,巷道纵横错落有致,河道畅通清澈见底,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记者在村里逛了一圈,几乎看不到垃圾和污水,家家户户庭院干净整洁,杂物摆放有序,而类似“家家讲卫生,户户比洁净”的宣传牌和村规民约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马蹄组83岁高龄的文奶奶,每天要拄着拐杖把家里面和门前的道路打扫干净。文奶奶告诉记者,这几年来,村里面走在哪里都干干净净的,她也不能拖后腿,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村里人人都是保洁员,我们和村民制定了村规民约,采取‘村管组、组管寨、寨管户的办法,将公共卫生、公共财产包保到户,责任到人。”村委会主任金化超介绍。

村规民约规定,居住屋周围的人家,不仅要清洁卫生,还要看好垃圾桶、消防栓等集体财产,避免遭到损坏。

“人人都是保洁员”体现了村民维护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规矩都是经过一致同意的,谁要不遵守就是违约,会受到族人的谴责,很没面子。”文奶奶说。

近年来,龙山镇复兴村加大了村寨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动员群众对房前屋后易燃柴草、杂物、公路河道沿线垃圾进行清理整洁;取缔乱搭乱建的厕所、窝棚,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烂木房、旧粮仓;针对农户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绿化管护、路段清扫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形成了村寨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同时,在县委组织部、环保局、林业部门等单位的指导帮扶下,铺设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景观池,修缮排污沟,建成垃圾堆放场,购置垃圾清运车垃圾池焚烧池,村容寨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基础建设:

因地制宜  精诚协作

“我们从不大拆大建,而是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良和美化,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美丽。”对于复兴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的特点,麻江县组织部部长巫四德如是总结。

复兴村是以仫佬族为主的内陆村,清澈的复兴河蜿蜒穿梭,村寨几乎依河而建。

“风光秀丽,植被良好,但生态相对脆弱,一旦遭受污染和破坏,治理成本高、难度大。”麻江县宣传部部长王文敏进一步解释说,正因为如此,麻江县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兼顾环境和原始风貌的保护,让“美丽”之花的绽放更低成本、可复制。

2013年4月,复兴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开工建设。同年7月基本完成,时间不过百余日,并且体现出了低成本、可复制的特点,有人将之总结为“复兴模式”。“‘复兴模式背后,更有一种渗透在党委政府到民众之间高度团结协作的精神,且叫复兴精神。”巫四德说,短短百余日中,全县就联合了县交通局、财政局、水利局、卫生局、民族局、文体广电局单位部门,为复兴村打通通村公路,建成停车场,硬化部分串户路和农家庭院;新建了水池,铺设管道,配套消防栓,完善人畜饮管网;改造农家厕所,新建村公厕,安装调频广播和“户户通”工程以及光纤基站……

“没有各单位及民众的支持,复兴村就没有今天的美丽。”龙山镇党委书记王雨露感慨说,在各级的带动下,复兴村村民也热情高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纷纷参与了项目建设。7月,复兴村马蹄新寨组村民每家拿出几百元、几棵树,投工投劳自发建成一座民族特色的风雨桥,取名兴旺桥。而类似的风雨桥,复兴村有14座。“我们希望与党‘风雨同舟。”村民李发义道出了其中的含义。

如今,兴旺桥成了当地一个典型地标,不仅方便了附近居民出行,更是谱写了一段“党群鱼水情”的佳话。

产业:

培育特色  富裕村民

在当地流传着一句话:美丽乡村看复兴,复兴美味数“灰拔”。然而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灰拔”实为一种豆腐。据介绍,灰拔豆腐传承于明清年代,那时还是一种奢侈品,家境一般的百姓消费不起,只有在逢年过节或招待贵客时才会端上餐桌。

8月20日记者一行来到马蹄组时,李发义刚吃过午饭到地里干活,可得知有客来访,他专门赶了回来,说无论如何也要让记者品尝到“灰拔”的美味。

以前,因为山区闭塞,他家的豆腐只在复兴村周围小有名气,外界几乎无人问津。前年,李发义听取了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的建议,隔三差五去麻江县城摆摊售卖。因口味独特,他的“灰拔”一举成名,顾客络绎不绝,以至于县城很多豆腐商都打起了“灰拔”的牌子。后来,他索性在县城租了一个门面,长期做灰拔豆腐生意。

闲聊中,一股浓郁的豆腐香随风飘来,转眼间,李发义端出了热腾腾的豆腐。经过油炸的灰拔豆腐呈金黄色,切成三角状,约半公分厚,十分诱人。刚一下口,但觉外焦里嫩,豆香浓郁。一位客人感慨:“我喜欢里面淡淡的鸡蛋味,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豆腐!”

为了提升灰拔豆腐的市场竞争力,复兴村成立了灰拔豆腐合作社,聚集全寨28户懂得制作灰拔豆腐的农家,集体经营水豆腐、干豆腐和油炸豆腐和灰拔豆腐。李发义家,每年可卖出10万元左右的豆腐。下一步,合作社将为灰拔豆腐发起统一宣传,通过招商引资,将其培育成当地有竞争力、能富裕百姓的饮食品牌。

建立灰拔豆腐合作社只是复兴村扶持群众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复兴村多举并措,力求将传统单一的农业产业提质升级为现代农业产业,带领百姓早日实现小康生活。

在县农业局指导下,复兴村在马蹄组建立优质稻种植基地54亩,发放优质稻种子54包,肥料54袋;发展养鹅产业34户,发放鹅苗1090只;在复兴河道投放鱼苗3.5万尾。同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结合当前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养鹅和稻田养鱼实用技术培训150人次。

2013年下半年,复兴村成立了灰拔豆腐合作社、养猪合作社、木制品加工合作社等6家合作社,今年上半年,又成立了生姜合作社和葡萄合作社,兴建多家农家乐,村民人年均收入去年突破了5118元,首次超过了全县平均水平。

管理:

党支部引领  村民当主角

“我们村可谓是人心齐、劲头高。去年修通村通组公路时,几乎是倾村出动。在产业致富方面,由村党支部牵头,村民们自己集资组织到外地学习产业发展经验。”金化超告诉记者。

然而,美丽乡村建设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需要村民积极参与,也需要党委政府强力的组织。在组织建设方面,复兴村一是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凝心聚力。按照“便于管理、发挥作用”的原则,将46名党员划分为6个党小组,建立完善村委会下属工作机构,组建村“两委”班子,相互之间通力合作,办事从不推诿;村“两委”积极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级事务议事制度、村级财务公开制度等科学系统的规章制度;同时通过树立致富典型,做好帮扶带动。二是抓好“组管委”建设,在党组织之下设立“组管委”。把全村素质好、年富力强、会经营、懂管理、为人正直的优秀人才招进来,制定相应管理机制和工作职责;制定乡规民约,引导村民实现自我管理,理顺组与村、组与乡之间的关系,使上级政策措施在基层找到了第一落实人,推动工作开展。

7月14日,麻江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马蹄组召开,“复兴模式”广受好评并被当作成功经验广泛推广。9月11日,中央编译局美丽乡村专题调研组更是对此经验模式表示了高度赞许。如今,绿色美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文明的乡风民风,科学的产业发展,在讲求全员参与、团结协作等复兴精神的推动下,复兴村的美丽不仅绽放得更加灿烂,更为其他乡镇美丽乡村的创建提供了参考和示范。 (责任编辑/胡 亮)

猜你喜欢

农家豆腐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非暴力
农家杏树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豆腐睡莲
家常豆腐
农家书屋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