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诒徵研究综述

2014-12-31高伟军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

[摘 要]柳诒徵是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活跃于学术、思想界三十多年,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即后来的中央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大二十年之久,为近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柳诒徵先生一生勤于治学,著述宏丰,在史学理论、中国文化史、东南亚史、民俗学、方志学、图书目录学等多个领域均有杰出贡献。柳诒徵先生诲人不倦,提携后进,为中国学术、思想界培养了一批重要学者。本文梳理、总结了近三十年关于柳诒徵研究的主要成果,也提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学衡派;图书馆学

柳诒徵(1880—1956年),江苏丹徒人,字冀谋,号劬堂居士,中国近代杰出学者,在史学、教育学、图书馆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杰出成就。1915年,柳诒徵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后来的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任国文和历史教员。柳诒徵先生以其深厚的学识、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南高师生的广泛尊敬,成为南高文史学科的灵魂人物之一。柳氏门下俊彦云集,张其昀、缪凤林、陈训慈、郑鹤声、向达、胡焕庸等,均曾受业于柳氏门下。著名学者吴宓曾这样评价:“南京高师校之成绩、学风、声誉,全由柳(诒徵)先生多年培植之功。论现时东南大学之教授人才,亦以柳先生博雅宏通第一人。”(1)1927年至1937年,柳诒徵担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在图书馆藏书建设、图书目录编订、读者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中央研究院选举院士,柳诒徵以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当选为史学组的院士。当时,史学组的院士仅为柳诒徵、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傅斯年五人。无论是个人学术造诣,还是其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影响,柳诒徵都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人物。

一、柳诒徵研究的现状

1949年以后,柳诒徵逐渐被人遗忘。198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几乎没有关于柳诒徵的研究著作。1986年,江苏省镇江市政协举行柳诒徵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并编辑出版《柳冀谋先生纪念文集》(该文集被编入《镇江文史资料》第11辑)。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师范大学郑师渠教授先后发表一系列关于学衡派的著作,其中论述了柳诒徵的思想与学术贡献;1999年,南京大学中文系卞孝萱教授发表文章,介绍了柳诒徵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风范。郑师渠、卞孝萱两位教授开中国大陆柳诒徵研究之先河。进入21世纪,柳诒徵现就开始兴起,出现了一批学术论文和和研究专著。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柳诒徵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柳诒徵生平的研究,(二)关于柳诒徵史学思想及史学成就的研究,(三)关于柳诒徵与东南学术圈的研究,(四)关于柳诒徵与图书馆事业的研究。

(一)关于柳诒徵生平的研究

孙永如先生的《柳诒徵评传》是关于柳诒徵生平与学术思想研究的第一步系统性著作。该书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详细介绍了柳诒徵的生平事迹,论述了柳诒徵的三部重要著作:《历代史略》、《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的学术价值,同时还论述了柳氏在目录学、版本学、书法、诗歌领域的成就。范红霞的《柳诒徵文化思想研究》(2),深入研究了柳诒徵的中西文化观、史学思想、诸子学思想、道德思想和教育思想,是一部对柳诒徵的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力作。孙文阁的《柳诒徵赴日事迹考》(3)介绍了柳诒徵第一次赴日的情况。关于柳诒徵第一次赴日本一事,学术界存在两方面争议:第一、赴日的具体时间问题。有学者认为,柳诒徵第一次赴日本式1902年,也有学者认为是1903年。该文作者经过多方面考证,认为柳诒徵第一次赴日本的具体时间是1903年。第二、柳诒徵第一次赴日本是留学,还是考察?该文作者经过考证,认为是留学。同时,该文还介绍了柳诒徵在日本考察的具体情况,并指出这次考察是柳诒徵“进行现代教育与学术活动的新起点”。(4)《陈三立、傅增湘等二十二人致柳诒徵信札的考释》,该文介绍了柳诒徵与陈三立、傅增湘、陈庆年、蔡元培、叶恭绰、邵元冲等二十二人的通信情况,是研究柳诒徵生平社会交往的十分重要的资料。李金坤在《柳诒徵与南社诗人的交谊述略》一文中指出:“柳诒徵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国学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图书馆事业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与书法家,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5)该文详细介绍了柳诒徵与柳亚子、赵声等南社诗人的交往情况。吴忠良的《柳诒徵与东南大学易长风潮》(6)发生于1925年的东南大学易长风潮,柳诒徵也参与其中。这次易长风潮,直接影响了东南大学的兴衰走向,也影响了柳诒徵的人生事业。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分析了柳诒徵参与其中的原因与具体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柳氏的生平事迹。

(二)柳以徵的史学思想与治史成就

关于柳诒徵的史学思想,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以礼为核心之史”的思想、史德理论、历史正统论、通史理论、对进化论的反思、中国文化西被说等方面。柳诒徵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继承,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其“以礼为核心之史”的治史理念。张旗的《柳诒徵对以礼为核心之史的论证》(7)从“史例与礼,史德、史识与礼”两个方面论述了柳诒徵的这一治史理念。范红霞在《柳诒徵的史德论及其史学批判》(8)一文中指出,柳诒徵的史德理论,批判第继承了章学诚、梁启超的史德观,其史德理论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强调治史对道德修养的作用;第二、推尊史书撰述传统中的昭信核实、存信存疑的史德;第三、以礼为核心的史德批判标准。侯德仁在《清末民国学人与历史正统论》一文中指出,“正统论是极富中国特色的历史哲学,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和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9)近代以来,多位著名学者对正统论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论述。该文介绍了梁启超、章太炎、柳诒徵、蒙文通对历史正统论的论述,通过该文,我们能初窥柳诒徵的历史正统论思想。郑先兴的《柳诒徵的通史理论及其实践》(10)一文,探讨了柳诒徵的通史观、研究方法及主要著作。纪振奇在《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一文中指出:“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被人称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据此,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学,就应该首先重点考察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观,并进一步研究他的文化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1)该文详细探讨了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观,及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方法问题。柳诒徵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远古到两汉的独立发展创造时期;从魏晋到明末,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时期;从明末到今日,为西方文化输入,中印文化输入,而中西文化相交融的时期。”(12)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史学为核心的史学方法论和文献学方法论。于楠的《论五四前后史学界对进化史观的反省——以章太炎、梁启超、柳诒徵的史学思想为例》探讨了章太炎、梁启超、诒徵对进化论思想的吸收与调适。该文指出:“柳诒徵是认真研究过梁启超的《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和章太炎《俱进化论》的,而他则借助中国传统思想中《易》以及《中庸》的思想,完成了对于进化史观的批判,其理论较章太炎平易近人,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13)田亮在《柳诒徵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一文中指出:“作为民族主义史学的重镇之一,柳诒徵一向主张史学要为培养民族精神服务,三十年代他明确批评古史辨派的疑古为破坏古史,大力发掘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注重探寻汉唐盛世中国所以强大的因由,从而培养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柳诒徵在抗战时期的著述以及为光大民族精神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既是其经世致用学术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更是民族危机下中国知识分子作出的自然反应。他有关民族精神的论断,可为我们新世纪文化重建工作提供宝贵的借鉴。”(14)探讨柳诒徵民族主义史学思想的另一篇重要论文是范红霞的《柳诒徵的爱国主义史学》(15),该文认为,柳诒徵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阐发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发挥历代治国良方,寻求治国之道;表彰民族气节,呼吁抗日救国。

对于柳诒徵治史成就的探讨,主要围绕三部著作展开——《历代史略》、《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历代史略》1902年撰写成书,1903年由江楚书局出版,采用新式体例编撰而成,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几部历史教科书之一。孙文阁的《简论柳诒徵对中国历史教科书<历代史略>的编纂》一文,探讨了柳著《历代史略》编纂的时代背景、体裁和内容、历史观、学术意义。关于时代背景,该文指出,“柳诒徵编纂的《历代史略》,是在清政府实施新式教育的背景下,为新式学校编纂的教材,这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之一。”(16)关于体裁,该文指出,“柳诒徵编写的《历代史略》,实际上沿用了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的体裁形式,就是时间先后为顺序,以历史事件为叙述的内容,分章分节叙述的章节体。”(17)《历代史略》的内容有一下新特点:“第一、使用‘中国一词,并进行界定;第二、采用新的历史分期法,将中国中国历史分为上世、中世、近世三个时期;第三、对于上古的历史,柳诒徵对没有史料可以确证的,采取了较为可观的存疑态度;第四、对文化、制度等内容的重视。”(18)关于历史观,该文认为,《历代史略》的历史观变现为“中体西用”,具有“信古”、“崇古”的特点。

近代中国,第一步中国文化史著作是林传甲的《中国文化史》,1914年由上海科学书局出版,但是,该书影响甚微,很少为世人所道。胡适、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之后,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也随之兴起,相关著作陆续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杨东纯的《本国文化史大纲》,常乃■的《中国文化小史》,陈国强的《物观中国文化史》,陈登原的《中国文化史》。柳诒徵先生于1919年开始着手研究中国文化史,到1925年正式成书,在《学衡》杂志上连载刊登。该书以其丰富的内容、精到的见解,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被誉为中国文化史领域的“开山之作”。卞孝萱的《柳诒徵与<中国文化史>》介绍了柳诒徵撰写《中国文化史》的时代背景、内容特色与学术意义。该文认为,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有以下特色值得称道:“进化的文化史观,强烈的民族意识,有益于世的著作宗旨,独到的学术见解。”(19)吴忠良在《柳诒徵与<中国文化史>》一文中,论述了柳诒徵撰写《中国文化史》的时代背景与学术诉求,同时指出,“因为该书系草创之作,作者本人也是身处于史学转型期,故在观点上矛盾之处甚多:1、进化与倒退并存的文化史观;2、英雄史观与民本主义并存;3、信古与疑古并存。”(20)该文还指出,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以民族主义为主旋律,“洋溢着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无线热爱,到处可见柳诒徵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21)

《国史要义》是柳诒徵1942年在中央大学历史学研究生班的讲义,1948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该书是柳诒徵多年治史心得的结晶,是一本很见“功力”的史学著作,全书分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识、史义、史例、史术、史化十个专题,系统地论述了其史学思想。王家范的《柳诒徵<国史要义>探津》(《史林》2006年6月)一文指出:“本书(《国史要义》)的性质决非一般意义上的史学史或是血通论,透过史学要义的诠释,归宗于中国人本主义的弘扬,是为本书的主旨。与之同类的著作,与其说是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毋宁说是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两者声气相求,互为奥援。”(22)向燕南在《关于柳诒徵<国史要义>》(23)一文中认为,柳氏的《国史要义》,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精神,又回应了时代潮流;既没有某些守旧派的迂阔,也不似某些西化派的偏激,为如何实现中国传统史学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有益启示。

(三)柳诒徵与东南学术圈

从事人物研究,既要对人物个体作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也要从其所处的社会网络圈加以宏观审视。柳诒徵先生的一生主要活跃于东南学术圈,目前学术界往往将其归入两个学术圈之中:学衡派和南高史地学派。关于学衡派,南京大学沈卫威教授曾作文专门予以界定。(24)学衡派是指以《学衡》,及《史地学报》、《国学丛刊》、《文哲学报》、《国风》、《思想与时代》等相关刊物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共同体。它的主要成员包括刘伯明、吴宓、柳诒徵、梅光迪、缪凤林、张其昀、胡先■等人。关于南高史地学派,吴忠良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南高史地学派研究》,及相关文章中曾作专门论述。吴忠良先生所界定的南高史地学派是指以柳诒徵、竺可桢为导师,以陈训慈、张其昀、缪凤林、胡焕庸、郑鹤声、刘X藜为主要成员,以《史地学报》、《史学杂志》、《地学杂志》为刊物阵地,所形成的思想学术共同体。吴忠良吴忠良论述了南高史地学派和学衡派的区别:“南高史地学派和学衡派在人员组成、文化观念、学术取向等方面确有不少共同点,但两者不能完全等同。早期学衡派的主将基本上以留学归来的吴宓,梅光迪等人为代表,他们都不是史地派成员。而两派关注的领域也有很大的不同,南高史地学派关注的是史学与地学,其会刊所设栏目皆与此有关,并以柳诒徵和竺可桢倡导的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而《学衡》则更多的关注文学和大众文化领域,故所设栏目以文学和文化哲学类为多。因此,严格来说,南高史地学派和学衡派虽然有不少思想共同点,确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术流派,前者纯为史地专业性的流派,后者则更多地属于思想文化流派。虽然这两派的观念,乃至人员有所交叉,但又不能因此而忽视两者的区别。”(25)

沈卫威教授的两篇论文——《我所界定的学衡派》、《“学衡派”史实及文化立场》,有助于我们从整个学衡派的角度审视柳诒徵的学术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柳诒徵在学衡派中的地位与作用。石汝广在《柳诒徵与<学衡>杂志》一文中指出柳诒徵对学衡杂志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协调吴宓同杂志社其他成员之关系;其二为协助吴宓处理日常事务;其三是当《学衡》杂志遭遇困境时,协助吴宓同中华书局进行交涉。”(26)柳诒徵是《学衡》杂志《发刊词》和《学衡杂志简章》的作者,此外,他还是《学衡》杂志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陈宝云在《柳诒徵与<学衡>》(27)一文中,首先探讨了柳诒徵对《学衡》的重要贡献,其次探讨了柳诒徵与吴宓、梅光迪等学衡派其他成员之间的思想差异。该文有助于吴宓了解学派内部思想的多元性。范红霞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理念下异中求同——柳诒徵与学衡派关系考论》一文,“以学衡派的学术旨趣为视角,对柳诒徵与学衡派的关系,做较为系统的考察。”(28)

(四)柳诒徵与图书馆事业

徐建华的《柳诒徵图书分类思想与<国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总目>》一文,探讨了柳诒徵在担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期间,主编《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对古今中外的图书分类法予以折中,使人易于寻检,从而成一家之言;而在实践中,则又结合馆藏实际,将四分法和七分法予以增删、综合,从而创建出了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新的分类法。”(29)范红霞的《柳诒徵的图书馆学思想及其成就》(30)从图书馆的组织和管理,选拔培养人才、开展学术研究,目录学思想的创新,《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的编纂,四个方面论述了柳诒徵的图书馆学思想及其成就。全根先的《柳诒徵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31)一文,从图书馆的组织和管理,目录学创新,推广版本学知识,三个方面探讨了柳诒徵的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甘桂荣的《艰辛与辉煌——江苏省国学图书馆发展研究1927—1937》(32)一文,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尤其探讨了国学图书馆馆长柳诒徵的贡献。该文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柳诒徵对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的贡献。陈锦荣的《柳诒徵及其目录学成就》(33)介绍了柳诒徵的目录学研究成就。吴忠良的《柳诒徵与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34)、徐昕的《柳诒徵与国学图书馆》也对柳诒徵在图书馆事业方面的成就作了一定的探讨。

二、柳诒徵研究的反思

回顾近三十年中国大陆的柳诒徵研究,可以发现有两方面的显著进步:第一、对柳诒徵的评价更为客观公正。早年的研究,由于受意识形态教条的影响,柳诒徵先生在一些论著中被塑造成守旧的、抱残守缺的形象。在近年的研究中,这一现象得到纠正,柳诒徵学术思想的价值得到肯定,柳诒徵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也得到肯定。第二、研究视角趋向于多样化。早期的柳诒徵研究,往往将其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研究视角狭窄,得出的结论甚至有失偏颇。任何个体研究,必须将其置于纵横两个层面予以考察。纵的层面,考察人物思想的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横的方面,考察人物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尤其是进入21世纪,在柳诒徵研究领域,特别注重将其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不断切换研究视角,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等多个角度,对柳诒徵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柳诒徵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柳诒徵的著作与生平资料有待进一步整理、出版。个人著述主要包括日记、书信、自传、自订年谱、文章、讲义、专著等;生平资料主要指生平亲友的对其回忆文章。柳诒徵先生勤于治学,富于著述,个人著作十分丰富;柳诒徵先生活跃于学术界数十年,具有广泛的社会交往,其生平资料值得深度挖掘。第二、研究领域有待拓宽。纵观近三十年的柳诒徵研究,可以发现,主要集中于三个领域:柳诒徵史学思想与治史成就,柳诒徵与东南学术圈的关系,柳诒徵与图书馆事业。柳诒徵在方志学领域有很深的造诣,目前关于柳氏方志学成就的研究成果相对稀缺。同时,柳诒徵先生在东亚史、中国财政史、中国商业史、中国教育史等领域也有相当的造诣,有待后来者研究整理。第三、具体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柳诒徵史学思想和治史成就”的研究为例,大多数论文仅限于探讨柳诒徵先生某一部史学著作的撰写经过、内容结构、研究方法等,或仅限于探讨某一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和意义,而很少有更进一步的论述。

注释:

(1)吴宓.吴宓自编年谱[M].北京:三联书店,1995:228.

(2)范红霞.柳诒徵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孙文阁.柳诒徵赴日事迹考[J].史学史研究,2005(1):71—74.

(4)同上

(5)李金坤.柳诒徵与南社诗人的交谊述略[J].镇江高专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4(1):5—11.

(6)吴忠良.柳诒徵与东南大学易长风潮[J].东方论坛,2013(2):1—6.

(7)张旗.柳诒徵对以礼为核心之史的论证[J].史学史研究,2004(4):75—78.

(8)范红霞.柳诒徵的史德论及其史学批判[J].贵州文史丛刊,2006(1):11—14.

(9)侯德仁.清末民国学人与历史正统论[J].学习与探索,2012(3):157—160.

(10)郑先兴.柳诒徵的通史理论及其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2):27—35.

(11)纪振奇.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学的理论与方法[J].晋阳学刊,2004(3):28—32.

(12)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3.

(13)于楠.论五四前后史学界对于进化史观的反省——以章太炎、梁启超、柳诒徵的史学思想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增刊:65—71.

(14)田亮.柳诒徵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J].史学史研究,2004(2):16—21.

(15)范红霞.柳诒徵的爱国主义史学[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2):69—70.

(16)孙文阁.简论柳诒徵对中国历史教科书<历代史略>的编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7):20—24.

(17)同上

(18)同上

(19)卞孝萱.柳诒徵与<中国文化史>[J].文史知识,2002(5):70—74.

(20)吴忠良.柳诒徵与<中国文化史>[J]东方论坛,2010年(6):111—115.

(21)同上

(22)王家范.柳诒徵<国史要义>探津[J].史林,2006(6):169—191.

(23)向燕南.关于柳诒徵<国史要义>[J]史学史研究,2011(4):66—74.

(24)沈卫威.我虽界定的学衡派[J].社会科学战线,2006(3):84—87.

(25)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引论(下)[J]东方论坛,2006(6):78—86.

(26)石汝广.柳诒徵与<学衡>杂志[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2):90-96.

(27)陈宝云.柳诒徵与<学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5):111-116.

(28)范红霞.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理念下异中求同——柳诒徵与学衡派关系考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4):16-20.

(29)徐建华.柳诒徵图书分类思想与<国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总目>[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4):146-148.

(30)范红霞.柳诒徵的图书馆学思想及其成就[J]图书与情报,2006(3):108-111.

(31)全根先.柳诒徵的图书馆理论和实践[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4):10-14.

(32)甘桂荣.艰辛与辉煌——江苏省国学图书馆发展研究1927-

1937[D].苏州:苏州大学历史学系,2009:33

(33)陈锦荣.柳诒徵及其目录学成就[J]图书情报研究,2011,4(1):57-59.

(34)吴忠良.柳诒徵与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4):92-100.

作者简介:高伟军1980生男汉族浙江玉环人华中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
信息时代社会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
“创新与发展:新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高端论坛暨《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年编委会在湖南大学举办
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
普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振图书馆学学科地位
国际图书情报学热点与前沿动态研究(2014—2015年)
韦棣华:中国图书馆运动皇后
21世纪以来国内对“美国图书馆学”领域研究综述
浅论信息资源、图书、档案的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区别、联系与发展
图书馆学:开放的研究
图书馆学的过去、现在及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