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民策》与《原富》比较研究

2014-12-31梁燕红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比较

梁燕红

[摘 要]《富民策》与《原富》同属于早期在中国传播西方经济学的译作,前者为来华传教士马林所译,后者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所译。同一时期同是翻译外国著作的作品,二者在篇章结构和影响力等方面有一致性,但在译书方式、内容和译名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它们分别代表了同一历史时期外国人和中国人在华传播西方经济学的两种不同形式,都为西学东渐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富民策》;《原富》;比较

《富民策》译自美国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是晚清来华传教士马林(美国基督会)经济学方面最重要的中文译著之一,其中的内容最早见于1894年至1899年马林在《万国公报》和《中西教会报》上发表的文章,其后汇集成册,以《足民策》和《富民策》为题,1899年由广学会出版,1903年、1911年分别再版,发行数量较大,影响广泛。

《原富》译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英文原名为An Inquiry into National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严复1896年开始翻译此书,1901年翻译完成,提交南洋公学译书馆出版,原著《国富论》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分工问题,接着论及与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相关的交换、货币、价值、价格、工资、利润等问题,是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代表作,对英国自由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来还有多种外文译本。严复第一次将其译成中文,在中国介绍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思想。

严复大概在1892年获得《国富论》的原本,1896年10月开始翻译,1901年出版,和马林译著《富民策》属于同一时期。《富民策》是外国来华传教士马林在华译介西方经济学著作的代表,《原富》是中国早期翻译家严复译著西方经济学的代表,作为同一历史时期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经济学著作,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早期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一、《富民策》与《原富》的相同之处

如前所述,两著作译著和出版发行的时间一致,在戊戌变法之前获得英文原本并开始着手翻译,中间跨越了戊戌变法,到戊戌变法后翻译工作结束并出版发行。两书都论及与中国富强相关的如分工、交换、货币、价格、工资、利润、资本等问题,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对当时国人的经济思想和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继第一版出版后,两著作都多次重版,影响广泛。《富民策》再版了三次,每次再版的数量都有数千本;据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不完全统计,仅译书院印刷出版《原富》全书就达3000部之多,1903年后商务印书馆又增印了近3000部。尽管《原富》的末页上标明“书经存案,翻刻必究”,但据当时的档案记载,浙江、湖南、广东、上海等地都先后出现了私人书铺翻印《原富》一书的情况,如查明“原富翻本湖南木刻计有三副,广东石印计有五副”,盗版情况非常普遍,其中尤以浙江仁和、钱塘两县史学斋的陈蔚文情节最为严重。盛宣怀亲自批文将陈提案判罚,并责令浙江、湖南、广东、上海等地的地方官员严究翻印《原富》一书之事[1]。

在译书方式上,两书都并非直译,所以难于按照英文原著逐句加以比对。《富民策》更多的是编译,在章节上也做了调整和删减。《原富》译笔严谨,对于词义没有做很多的改变,只是在章节上做了一定的删减。而它的意译更为明显,夹译夹议于译述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说,两书都可以视为译者的著述。

二、《富民策》与《原富》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译书方式的差异。马林作为外国传教士,至翻译《富民策》时止来华已八九年,虽然熟谙中国语言文字,但是仍然很难独自完成译书工作,所以他采取的是来华传教士一般的译书策略——寻找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合作者。马林将英文按照自己的中文理解水平译成中文,由其中文教师李玉书记录再整理成文稿,只要保持原著的主旨,李玉书在其中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译成的著作基本也是中国人熟悉的文言文章句,而且文字通俗易懂,其中很多例证都是中国人熟悉的谚语俗语和历史事例,适合当时各个阶层的人阅读。严复作为中国严格意义上最早的翻译家,他采取的是单独译书的方式,按照“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将英文译成非常传统的文言文,一般人看来晦涩难懂,适合熟读古书的中国人阅读。

篇章结构上的差异。《原富》比《富民策》篇幅更大,字数更多。而且,案语是《原富》一书的最大特色,严复在其中一共加了310条案语,六万字左右,几乎占了整个篇幅的15%。在案语中,严复往往是就其中的某一观点发挥自己的见解,有时候天马行空,完全是其个人发挥。有些注明“复按”字样,可以明确知道是严复自己的思想,有的未加注明,夹译夹议于译述之中[2]。《富民策》一书虽然也有一些标注,但只是对原文内容的简单提炼,并不参杂个人的见解。

解决问题办法的差异。《富民策》是同一时期在华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唯一的一部非英国资产阶级的著作。它致力于探讨机器大生产时期,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工资却趋向于仅能维持生活的最低限度的原因。马林译介此书,希望为中国寻求富强的办法,结合西方平等、进步等先进理念,找到解决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途径。马林认为,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最好是实行土地单一税:若律以按地科租之法,则无论其人,当论其地,地上者出租多,地薄者出租少,此租即为十人之公用,是截长补短,即处至薄之地,其所共享公用之利益,与人无殊,可谓均矣。[3]《原富》和其他同时期的西方经济学译著一样,译自一百多的年前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原著,论述所及也主要是关于中国的贫富问题,“吾之为书,将以考国富之实,与夫所以富之由” [4]。严复非常赞赏亚当·斯密倡导的自由经济思想,在译著中多次言明实行经济自由的必要。他认为,国民的私人经济活动,国家不应该予以干涉,而是任其自由发展。百姓自由经营,企业自由发展,国家的财富才能快速地积累起来,从民富达到国富。所以,《富民策》强调从土地问题着手,主张实行单一税制,消除贫富差距,从而达到社会公平和富民的效果;《原富》则主张从经济上进行改革,实行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反对专制的封建主义,让国民自由经营,促进国家财富的丰裕。

在内容的删减上,《富民策》中删减的大部分是中国人不熟悉的西方历史和经济例证,换上了中国人熟知的历史事实和生活例证,而严复在这方面显得较为严谨,他坚持古雅的风格, 将罗马统治欧洲时候的农业政策、城邑管理制度等如一翻译,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在案语中加以发挥,他认为原著中重复赘言的地方才删减,“文多繁赘而无关宏旨,则概括要义译之”,“而所言多当时琐节,则删置之”[5]。

具体的经济学名词译名上的差异。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西方政治经济学在华的传播早期阶段,翻译理论远远不成熟,还没有统一的译名。《富民策》的名词翻译更接近今天通用之词,而严复则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个性。如:economy一词,在《富民策》中译成“富民”,而严复译为“计学”。严复认为,economy在“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必求吻合。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陿。自我作故,仍以计学当之。”labor一词在《富民策》中译为“工”,《原富》中译为“功力”,money在《富民策》中直接译为了“钱币”,在《原富》中译为“泉币”;关于格致一词,《原富》中将philosophers,men of speculation(哲学家或思想家)译为格致家,《富民策》中的格致源自human progress,更接近中国词汇“格物致知”。总体来看,《富民策》中的经济名词译名比较接近现代流行的用法,而严复的译名则更具有个人理解的色彩。

以戊戌变法为分界点,西方经济学在晚清社会的传播经历了两个阶段。戊戌变法前,国人对经济学并不热心,西方经济学在华的传播主要依靠来华的传教士,他们对西方经济学的宣传主要鼓吹自由主义,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戊戌变法之后,国人对经济学进行重新审视,有了新的认识,开始迫切地传播西方经济学。 马林译介《富民策》与严复译介《原富》基本属于同一历史时期,在戊戌变法前后,是西方经济学在华传播前后两个阶段的交接点。故二者有相同的地方,也在多方面存在差异,差异的存在主要是跟二者的翻译方法和本身的知识背景有关。

《富民策》和《原富》分别代表了这一历史时期外国人和中国人在华传播西方经济学的两种不同形式。前者是早期西方经济学译著中唯一一部不是译自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思想的著作,在当时的经济学译著中独树一帜;后者是亚当·斯密等古典学派原著在中国的首次译本,是晚清几十年国人译著的第一部西方经济学名著。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向国人传送着先进的西方经济学知识,为西学东渐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王元琪、白凤琴.严复与《原富》,http://archives.xjtu.edu.cn/News/Show.asp?id=64

[2][英]亚当·斯密著,严复译.原富·重印“严译名著丛刊”前言,商务印书馆,1981年

[3]马林著,李玉书译.富民策·第二十章论地当征租归公,商务印书馆,1903年

[4][英]亚当·斯密著,严复译.原富·发凡,商务印书馆,1981年

[5]同上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村上春树《1Q84》与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比较研究
孔子与荀子文质观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