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尚思学术生涯对现代图书馆的启示

2014-12-30陈文革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数字阅读服务创新图书馆

关键词:蔡尚思;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创新

摘要:蔡尚思一生利用图书馆求学、治学、养学的学术生涯启示人们,在数字时代,图书馆基础性、保障性职能仍然重要;图书馆服务创新应紧随数字阅读主流模式开展;图书馆宣传应善于利用名人效应。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1-0138-03

收稿日期:2014-10-12

作者简介:陈文革(1967-),泉州市图书馆研究馆员。蔡尚思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他著述很多,有《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中国文化史要论》《王船山思想体系》《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中国礼教思想史》等专著20多部及《李大钊思想评价》《今后新文化应当是辨证发展》等论文300多篇。蔡老先生丰硕的学术成果与他一生善于利用图书馆治学密切相关,“学问多出于书籍,书籍多聚于图书馆,无图书馆即不能产生大学问家。”[1]可见蔡老是非常重视、认可图书馆在治学中的作用的,考察蔡老早期使用图书馆治学过程,使人清楚地触摸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图书馆基础性、均等性及服务创新性等理念的脉络,这种理念在当前数字图书馆语境下仍然给予人们启示,引导人们更加清楚地思考在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图书馆的功能走向,树立起坚定的职业理念及职业自信。

1贫寒求学:图书馆服务基础性、保障性职能启示

19世纪50年代世界第一部、英国首部全国性《公共图书馆法》规定,现代图书馆具有公民文化权利基础性保障性职能,或者说图书馆具有平民性职能。中国近代图书馆出现的时间则较迟,标志性事件为1902年绍兴徐树兰古越藏书楼和1904年湖南省立图书馆的开办,此后中国图书馆从封闭的封建藏书楼向近代公共图书馆逐步过渡。蔡尚思(1905—2008年),出生在福建省德化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其父亲是乡村私塾教师,家庭状况一般。少年蔡尚思在家乡德化边干农活边在私塾读书,1920年至1925年,他在永春县上中学,视野大为开阔,于是不顾经济上的困难决定北上求学 ——“宁愿到北京饿死,也不愿留在家乡平安地过一生。”[2]

从此以后,蔡尚思和图书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25年,由于只身在北京又没有经济来源,蔡尚思只能借住在北京的永春会馆里,每天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苦学;1931—1941年间,蔡先生先后在湖北省立图书馆、汉口藏书家徐恕家、南京国学图书馆、沪江大学图书馆、合众图书馆常年借读求学,终于奠定了研究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和历史的深厚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近代图书馆开放服务平民的服务职能和理念,就不会有博学的蔡先生。图书馆平民化理念使得图书馆这一文化机构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上有了制度化的规定。正因如此,才使得广大贫寒之士拥有了平等的学习和受教育权利,使社会的公平度得以提高。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及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知识变得更加容易,对图书馆的依存度有所降低,图书馆的职能受到不小的质疑和挑战。

那么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基础性、保障性的职能真的不再需要或者说不再重要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阅读是人类的需求,无论纸质文献还是电子资源,只是阅读的载体发生了变化,阅读的最终目的没有改变,即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只要图书馆在馆藏形态、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革新,紧跟“数字阅读”这一时代潮流,就一定能够继续承担公共文化基础性、保障性的职能。“图书馆作为知识中介的功能,可能会被商业化的服务逐步取代,然而图书馆作为保障知识自由和平等获取的机构,其真正覆盖的应该是无法获得商业化服务的人群,任何时代都有这样的人群,以逐利为目的的企业总有服务的盲区。另外,图书馆尚有“保存、组织、交流、娱乐”四大职能,是任何私有企业无法完全覆盖的。”[3]“任何时代都存在的‘无法获得商业化服务的人群及‘企业的服务盲区,这正是公共图书馆发挥基础性、保障性职能的用武之地。因此不管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的这种职能属性仍然有充分存在的必要。”[4]这种论断无疑大大地增强了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自信,更加坚定了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信仰。

2住馆治学:数字阅读趋势与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学图书馆实行“读者住馆读书制度”,据《国学图书馆年刊·纪事》资料记载,先后有蔡尚思、郑鹤声、赵万里、谢国桢、徐方域等众多读者住馆读书。“住馆读者来自福建、北平、湖南 、四川、陕西 、江苏各地,住馆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两三天,长则达一年多。国学图书馆不仅为住馆读者提供住宿,而且也提供膳食,餐费不多,‘那时,只要付二角钱就可以在馆里吃顿午饭。”[5]1934年至1935年间,蔡尚思先生在此住馆读书一年,一天读书十六七个小时,晚上则向时任馆长的柳诒徵请教学问。住馆读书一年,蔡先生积下二百多万字读书笔记,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读者住馆读书制度是南京国学图书馆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刚刚从藏书楼转型到现代图书馆的一次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在国内绝无仅有,“斯诚我国图书馆事业中之创举”,[6]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赞叹。同一时期印度阮冈纳赞先生发表了著名的“图书馆五定律”,可以说读者住馆读书制度正是“五定律”最为妥切的实践注脚,给当时的中国图书馆界吹起了一股清新的全面开放服务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清风,造就了蔡尚思等一大批学问家。

陈文革:蔡尚思学术生涯对现代图书馆的启示陈文革:蔡尚思学术生涯对现代图书馆的启示此后图书馆人一直致力于图书馆服务理念及服务方式、手段的创新,摸索出图书下乡、图书流动点、送书上门、馆际互借、预约、继借、催还、荐购等服务方式,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实施的全开架、大流通、藏借阅三位一体、24小时街区图书馆等服务模式。这些服务方式、理念都是围绕“纸质图书馆”发展起来的,属于传统图书馆范畴的服务创新。读者住馆读书制度顺从了图书馆从“藏”到“用”开放服务的时代洪流,因此具有标杆意义。endprint

今天,数字阅读正逐步成为主流阅读方式,因此,图书馆人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也应该围绕数字阅读这一主流来进行,不能以纸质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经营数字阅读,否则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数字阅读时代,图书馆应提供适应数字阅读的服务手段和服务项目,畅通各种模式的网络接入。如提供wifi、电子书借阅、电纸书出借、网络阅读、移动阅读、读书blog、RSS服务等。这样图书馆才能抓住数字阅读这一时代主流,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手段,在数字图书馆时期孕育出更多蔡尚思式的人物,在数字阅读时代充分彰显图书馆的核心价值。[7]

3晚年养学:名人效应的图书馆宣传启示

3.1借助名人利用图书馆学习的故事,宣传图书馆

蔡尚思先生一生利用图书馆求学、治学与养学,对图书馆充满真挚的感情,不仅写了不少有关图书馆的文章,而且还身体力行,先后四次将他珍藏的一千多册宝贵图书捐赠给泉州市德化县图书馆,并亲笔为德化县图书馆题词“学者之家”。南京图书馆珍藏着一本蔡尚思赠送的《蔡尚思学术自传》签名本,扉页上赫然写着:“感谢三十年代的历史学家柳诒徵先生让我入住南京国学图书馆 (馆址在龙蟠里),遍读历代文集,搜集中国思想史与史学史的资料,现特寄赠我的学术自传,表示永不敢忘记此大恩德!”寥寥数语洋溢出一个读者、学者对培育了他的图书馆的最诚挚的感激之情。[8]这样的故事还很多,非常感人,是图书馆自我宣传的极好材料,值得好好挖掘。徐铁猊的专著《名人与图书馆》[9]在这方面做了极有意义的探索,是向社会宣传图书馆、推广阅读、开展用户教育的好材料。

3.2介绍名人关于图书馆的言论来宣传图书馆

蔡尚思先生发表过不少关于图书馆作用的言论和文章。蔡先生先后撰写了《学问家与图书馆》《我苦学的一些经验》《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等文章,把自己利用图书馆终身受益及治学经验告诉给广大读者,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使用图书馆[10]。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在《国学图书馆第八年刊》上发表《学问家与图书馆》[11]一文 ,专门阐述了图书馆的利用问题。文章的开篇即写道 :“学问多出于书籍,书籍多聚于图书馆,无图书馆即不能产生大学问家。”他在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时说,善于利用图书和图书馆,是一切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我苦学的一些经历》一文中,他写道: “我从前只知大学研究所是最高的研究机构 ,到了30年代,入住南京国学图书馆翻阅历代文集之后,才觉得进研究所不如进大图书馆,大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从此,图书馆又多了个“太上研究院”的雅称。[12]在《主持大图书馆和在图书馆做学问》一文中,蔡先生提到,陈垣、蔡元培、梁启超、李大钊、朱希祖、枊诒徵等都曾任过大图书馆馆长,这些图书馆对做学问的文化人是良师益友。他又进一步列举了司马迁、班固、黄宗羲、顾炎武、全祖望等文化名人因善于利用图书馆而取得骄人学术成就的事例。最后他总结道,总之学者的博学多才,与大图书馆是分不开的,一个学者真要力求博学,真要多读点书,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到大图书馆中去,只有大图书馆能够满足学者的要求。[13]

名人论述图书馆的文章、言论还很多,比如杨绛的《我爱清华图书馆》、郭沫若的《无烟煤》、梁启超的《论图书馆与开进文化大机关》、李大钊的《北京师范图书馆两周年纪念会的演说辞》等。此外,鲁迅、蔡元培、吴晗等文化名人也有言及图书馆的妙论,林语堂先生更有一句名言:“一个学校的好坏,取决于图书馆。”名人们的图书馆言论是图书馆宣传自我的好材料、好引子,图书馆界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此外,也可以考虑让当代的文化名人为图书馆代言或担任图书馆的形象大使,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蔡尚思先生一生利用图书馆求学、治学、养学的学术生涯,在图书馆基础性保障性方面、数字阅读趋势与服务创新方面及利用名人效应宣传图书馆方面给人以启迪,这些对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的生存发展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11]蔡尚思.学问家与图书馆[J].江苏省立

国学图书馆第八年刊,1935:16.

[2][12]蔡尚思. 我苦学的一些经历[J]. 书林,

1980(1).

[3][4]王世伟.公共图书馆是什么[M].上海: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15.

[5]唐圭璋.唐圭璋自传[J].文献(第 8辑),1981(7):170.

[6]柳曾符,柳佳. 劬堂学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51.

[7]陈文革. 数字阅读与图书馆服务创新[J]. 科技与出版,2012(4):84.

[8]李旎. 蔡尚思和江苏国学图书馆的情结[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11):91-94.

[9]徐铁猊. 名人与图书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8.

[10]廖娟娟. 古今图书馆与名人治学[J].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46-47.

[13]蔡尚思.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52.

(编校:周雪芹)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字阅读服务创新图书馆
图书馆
汽车维修服务中心发展连锁经营模式的相关建议
农村用户数字化阅读培养策略研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油田矿区物业服务管理理念的研究及分析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