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探究
2014-12-30刘杰
刘杰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以实践者的生活史(包括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作为教师的实践经验、重要他人、关键事件和时期)为背景,通过反思、感悟、体验逐渐积累而成的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实践性知识是相对于理论知识或公共性知识而言的,要按严格的“知识”进行界定确有很大难度,因为它更多地包含了智慧、技能的成分。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点
1.实践性。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于其课堂教学实践,是在实践中建构的。教师在大学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学术形态的知识,只有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依靠教学经验的日积月累,才能够转化为教育形态的知识。
2.个体性。教师实践性知识包含着教师的个人生活体验和教学经验。具体到每一位教师个体的教学活动与他的个人性格、生活学习背景、学生特点以及各种教学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3.缄默性。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关于“怎么样做”的知识,不同于“是什么”的知识。教学中理论性、命题性的知识比较容易传递出来,实践性知识往往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4.整合性。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综合性知识,它整合了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生知识、课堂情境、教学技能等知识。
二、中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尚存不足之处。中小学比较重视容易量化的教师学历,而对教师的教育素养重视不够。比如,师范生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教育实习和见习课程等实践性知识方面的重视不够,过分强调各种证书的取得,致使师范生从事教育行业后不能够尽快适应教师角色,不能够将渊博的知识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育实践。在岗教师的学历教育过程中,一些课程设置不当,其它课程的学习也多是走过场,不能够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
2.培训制度有待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都需要不断提高,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复杂化和个性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感受到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需要不断提升,这就需要有紧跟时代步伐的教师培训。
而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培训课程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一些培训课程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不能够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一些短期培训对教师要求不严格,没有后续的激励学习培训措施等,造成培训效果较差。还有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师资、经费紧张以及对教师培训不重视等原因,并不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种种状况表明,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
3.教师间实践知识的交流有待加强。一些中小学教师过于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知识,不能够将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只是固步自封于已取得的经验教学。另外,由于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总是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评判教师的教学工作,导致教师之间互相保守,不愿意把自己好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他人共享。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学校条件较差,信息闭塞,阻碍了教师对现代教育教学信息的了解,限制了教师实践知识的沟通。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实践知识的策略
1.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广博的学科知识是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必备条件。大学应强调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帮助师范生建立扎实、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地解决专业问题,提高学科知识继续学习的效率。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能一般包括:教师教育素养、德育实施、班主任工作、课外辅导等;教学技能一般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等。师范生在大学都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课程教法》等课程,但这些课程的内容一般都比较抽象,缺乏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导致课程的学习不扎实或者容易淡忘。所以,要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和进修,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与课内外教学以及学生工作等进一步融合成教师的实践知识。
2.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相结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通常情况下,中小学是教育实践基地,大学教育理论性更强。由大学教师、教育专家、中小学教师、师范生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有更强的互补优势,将更好地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有利于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也有利于大学教师和教育专家对各种教育理念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实践知识,主要来自职前的教育实习和职后的教学经验与反思以及同事之间的学习交流。大学与中小学相结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可以使师范生得到良好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学习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教育实习机会,从而更早地习得一些实践知识。
3.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以大学(教育科研院所)、地方教育局和中小学校联合的教师培训体系。制定教育培训计划,中小学一线教师要参与其中。学历、学位教育不应当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中小学教师培训应该以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等非学历培训为主要目标;培训内容要充分体现学校和中小学教师发展的需要,要根据中小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培训目的应该是使教师胜任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革新能力。
4.强化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结合学校师生的特点以及学校文化氛围等进行的培训活动,是对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教学经验的累积,是发展中小学教师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开展,需要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校长既要强调竞争,又要提倡合作,为学校教师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平台。在专业学习共同体里,共同体成员有中小学校老教师、新教师以及大学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在共同体中,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中小学老教师在学习、教学和凝练实践知识方面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教研组的作用,形成浓厚的教研活动氛围。
校本培训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既有集体活动,也有两三个人之间的交流;既有在学校办公室的共同探讨,又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微博、日记等个人学习活动;培训活动内容是基于学校教学和以后发展,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内在需求,形成合作学习、平等对话、共同创新的校本培訓活动,以促进中小学教师实践知识的发展。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