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对策研究
2014-12-30杨元萍何国长
杨元萍 何国长
(1.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省社科联 甘肃 兰州 730000;3.兰州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一、甘肃省农业区域建设重点和产业发展方向
根据甘肃各区域农业自然环境条件、现阶段农业发展状况以及生产方式,甘肃省“十二五”农业规划把全省农业发展区域划分为“一带五区”。“一带”是指临夏、兰州、白银等沿黄灌区农业产业带。“五区”是指河西走廊农产品主产区,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中部旱作农业区,陇南、天水南部山地农业区和甘南及祁连山等高寒牧区。甘肃省农业区域建设重点和产业发展方向如下表。
二、甘肃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甘肃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与困难同在,发展优势与劣势相伴。要将特色优势农业变成主导产业,必须在循环经济视角下通过SWOT分析,才能理清甘肃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在聚合潜力和优势的基础上,选准发展方向,实现从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转化。
甘肃省农业区域建设重点和产业发展方向
以粮食生产为主体,发展优质陇东农产产区品主 平所属凉县市区、庆阳市苹黄产与果花加、菜蔬 工等菜 ,地、 推方苜 进特蓿 猪草色禽、农白 规产瓜 模品子 化生、 、牛羊标准化养殖。中部农重业点区旱作白定区灌水市、区银西临 北除市市夏 部外会州所 部)(宁 分属沿及县县天县黄、以方玉点的旱向米作,、粮马发 食集 铃和雨展薯经高以、济效全中作农膜药物业双材。为垄等主沟为要播重陇南及天水南 陇南市所属县 发展以果品、蔬菜、油橄榄和部山地特色农 区、天水市南部 食用菌等为特色的高效农业区 县区 业。甘南及祁连山 甘南藏族自治州 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突出等高寒牧区 及祁连山区 民族特色的生态畜牧业。
1.内部优势分析。甘肃土地资源辽阔,土地利用率为62%,尚未利用的土地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38%,大量农荒地适宜发展多种特色农作物。甘肃气候类型的特征是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害发生率低和工业污染轻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相对优越。甘肃通过ISO9000、HACCP、GAP等认证的龙头企业226个,获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113个,获得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346个。“十一五”以来,甘肃组建了26个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农牧业新品种(系)70多个,平均增产幅度达到了1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2010年以来引进35项旱作农业新技术和102个新品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健全。
2.内部劣势分析。甘肃旱地面积3600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主要集中在黄河以东地区,这里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川塬耕地只占10%。中部旱作区域居住着甘肃70%的农村人口,由于过度开垦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特色农牧业发展。河西走廊由于地势平坦,农业灌溉和机械化使用水平比较高,特色农业发展较快;中东部高原地区由于交通运输对农业规模化发展制约因素较多,特色农业发展相对缓慢,传统农业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大,农业机械化使用率较低,形成农业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另外还存在着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农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和运行水平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在农户和销售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十分有限。
3.外部机会分析。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第一个地区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甘肃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也是国务院决定的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示范区。《总体规划》明确给予该地区包括产业、财政、税务、金融、技术支持、资源共享等10条含金量较高的支持政策。国家相继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法律法规,《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已由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于2012年3月28日通过,2012年6月1日起施行。甘肃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是在现有省级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逐年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投入;市(州)财政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研究制定对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废弃物处理利用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企业在生产和流通中给予财政补贴或财政奖励政策;税收政策是制定《关于税收支持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的实施意见》,对于国家鼓励发展、在《节能产品目录》、《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等范围内的设备(产品),及时办理所得税抵免和加速折旧手续,切实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价格政策是对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的生产运营给予电价优惠,对沼气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给予优先上网和电价优惠政策;融资政策是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直接投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
4.外部威胁分析。甘肃省天然降水量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占全省面积的57%,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37.94万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3.49%;全省沙漠化面积约为14.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31.47%。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人口的膨胀和工农业掠夺式的开发,导致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耕地面积锐减,而工业废弃物的大面积堆积,又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离不开技术支撑。目前,甘肃省农业综合技术水平还很落后,科技城乡差异客观存在,技术水平的区域发展也不平衡。农业综合技术实力同先进省市相比有很大差距。由于资源、环境的公共性,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甘肃省由于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比东部发达地区更高,但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的宣传和教育较少,农民的环保意识相对淡薄。
三、甘肃省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对策
1.建设特色循环农业产业基地。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甘肃要促进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从节约型技术推广、生物质产业开发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三大工程入手,把三大工程作为全省循环农业经济的支撑点,通过建设特色循环农业产业基地,以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此,应在张掖、武威、定西等地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并依托龙头企业打造“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产业链,建设好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园,以提高马铃薯、制种、酿造原料、果蔬和中药材等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在甘南、临夏、陇南等地建设好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通过全面封禁保护、退牧还草、人工种草等综合治理措施,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畜牧业,打造绿色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发挥本地区作为长江、黄河重要水资源补给区和生态功能保障区的作用,促使甘肃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发生质的转变。
2.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甘肃应根据全省自然状况选择与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在河西地区的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应采取水源涵养林生态林牧业模式,实行“草—牧—沼”农业循环经济链;在中部走廊应采取“粮—菜—瓜果—牧—沼气”模式,以沼气为纽带,联动粮食和蔬菜种植、瓜果栽培及畜牧业养殖,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和经济多元化。在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应发展“退耕—林果—畜牧—沼气—梯田—水窖”一体化循环农业模式,应以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建设陇东、陇中旱作区集水高效农业经济区。在陇南地区,应通过建立立体农业循环模式,在山顶发展“林—山野菜—茶—沼”循环经济链,在山腰发展“果—菌—牲—沼”循环经济链,在山底发展“果—粮—渔—沼”循环经济链,利用产业链将整个山体的特色农业生产环绕起来,形成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产业循环基地。
3.建设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是以农产品加工生态工业基地建设为重点,通过建立健全农业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生态产业链网,为能量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消除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上的障碍,实现各农业产业链网中能量资源的循环利用。农产品加工生态工业基地是以农产品深加工原料为基础,按循环经济原理和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牌化、生态化产品(服务)的生态企业群的聚集场所,是农业生态链网的载体。甘肃要实现农业资源潜在价值的最大化,必须推进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建设。其路径是:在示范园内建设农产品加工生态产业基地,以促进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技术开发与成果转换;以农产品为深加工原材料构建深加工主导产业,发展中药材、果品、蔬菜等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生态产业链网;促进各生态产业链网各环节的清洁生产和集约经营,做好绿色消费与废弃物资源的回收利用;生态产业链向前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生产效率;推广“蔬菜—瓜类—林果—畜牧—沼气”一体化的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加强循环经济的科技开发和教育培训。只有使甘肃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生态产业链网中的各企业形成共生关联、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种植、养殖、畜产品加工、有机废弃物资源等系统的有机耦合。
4.推进农业“八大工程”建设。为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对特色循环农业发展的制约,甘肃应推进农业增效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四个1000万亩农业增产增效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循环农业与农村能源工程、农产品加工增效工程、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条件建设工程等“八大工程”。通过农业增效工程,改变陇东和陇南地区农业基础条件,为循环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5.构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体系。河西中部走廊绿洲灌溉区要发展淀粉系列深加工产业、无公害畜牧产业、肉制品加工、奶制品加工、皮革制品加工、生化制品加工和葡萄酿酒等产业;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要搞好水土保持,改善土壤结构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林果种植与加工业,马铃薯种植与加工业。要充分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份额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增值和综合利用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加工工艺,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规划建设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集群,实现有害污染物的闭路循环,努力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新的循环经济支柱产业;要以节水型农业、特色种植业、农产品加工区、生物饲料制造业、特色养殖业、沼气、生物特效有机肥制造业、太阳能等多种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目标,构建甘肃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6.探索推进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度创新。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对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需要明确的制度导向和可靠的法律支撑来保障。甘肃应根据本省的经济、资源和环境现状,积极进行绿色制度实践,尽快摸索出推进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度创新。通过实施有效的经济制度,鼓舞那些率先实行高资源利用、低废弃物排放的经济行为和企业,为全省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示范与带头作用。同时,加快制定推进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通过改变自然资源无偿或低价使用的现状,进一步规范政府、企业和民众的环境责任。另外,要通过广泛宣传、普及有关环境和法律知识,让人们认识到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了解甘肃省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体现循环经济的思想,在整个社会树立起绿色消费观和培育起绿色消费市场。只有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才能把甘肃省建设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陈钰.河西走廊干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以张掖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6).
[2]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6).
[3]王万忠.我国西部农村特色农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水土保持学报,2005(6).
[4]郭丽英,任志远.西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潜力与定位分析[J].人文地理,2006(1).
[5]李朝阳.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及发展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6]楚永生,初丽霞.论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发展的适用性及制度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3).
[7]王致萍,张凤芹.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问题探讨[J].甘肃农业科技,2007(9).
[8]何启明,杨时聪等.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不可持续因素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