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运动发展模型:对思想品德多维立体结构的探讨

2014-12-26李超民

社科纵横 2014年1期
关键词:立体思想品德要素

李超民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思想品德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关键问题。它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过程与方法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起,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相当激烈的讨论。其中具代表性的观点有:“基本维度说”[1]、“四项意识说”[2]、“功能结构说”[3]、“2+1模式”[4]、“系统学说”[5]、“球体说”[6]、“核团结构说”[7]、“螺旋结构说”[8]以及“三维结构说”[9]等。学者们的学术成果,为我们探讨思想品德结构指明了基本方向。然而思想品德内部结构十分复杂,难以厘清四个构成要素间的关系,所以思想品德内部结构的研究始终难以推进。有感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理论创新的迫切需求。笔者对此问题再做深入探讨,将重点审视“思想—心理—行为”关系,尝试构建思想品德三维运动发展模型,即“思想—心理—行为”三维运动结构模型。

一、思想品德三维运动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所谓结构,是指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网络和框架。思想品德结构,即构成思想品德各方面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合体。“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10]此权威定义指出多维立体结构实质上是指三维立体结构。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子系统虽有相对独立性,但更多的是相互作用性,其四者共同构成思想品德。思想品德一般是按照“心理一思想一行为”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变化。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有逆序式和跳跃式发展的现象出现。从以上理论中,我们可知思想、心理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是按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起来,且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那么,多维立体结构究竟是怎样一个结构,此结构如何实现稳定性?这是最直接的问题,也是最需要解答的疑问。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思想、心理和行为三者时刻处于共同作用之中,并且倾向相互协调发展,以此才能实现内部结构的稳定。为构建“思想—心理—行为”三维立体运动发展模型,奠定了研究基础,也指明了思考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认为:“需求最基本的特性是指向性、周期性、可变性与驱动性,它为行动指明方向,是行为的源动力。人们行为的发生过程,一般需要经过需要·动机·行为三个环节。从思政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知道需求动机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需求会对心理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人的本身性格特征与气质对人的行为影响也极为深刻。结合前文所述的行为,不难发现行为与心理需求及个人特性、个人认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虽然是人心特征的独特结合,但它反映的并不是人心理特征的所有方面,它反映的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表现这种态度的行为方式。”[11]这些要素能够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构成完整的面。在“思想—心理—行为”三维立体空间模型中,暂且将其称为“要素面”。“要素面”也是“思想—心理—行为”三维立体空间模型中的必要组成元素。

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对人的内浅心理和外显行为起着动力作用,表现为一种激发、始动和调整、协调的作用。”[12]“情绪……也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13]“品德是在人际交往经验获得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对于人际交往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过程,就是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这种积累、总结或接受,是个体在心理上对经验结构的构建,这里所构建的经验结构就是品德的心理结构。”[14]从以上理论中,我们可知:态度、情绪、人际关系、环境等都能够影响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态度、情绪、人际关系、环境都属于典型要素面范畴的因子。但其对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方式与作用机理不尽相同。而人际交往与环境对人的思想、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会更加深刻。总而言之,多学科理论借鉴对于我们构建“思想—心理—行为”三维运动发展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综合考虑多元因素之间的关系与各因素对“思想—心理—行为”的作用效果,有利于构建三维运动发展模型。

二、思想品德三维运动模型的结构因子

(一)思想。思想主要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思想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统一,但在更多情景下是指理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本质。思想在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作用。因为思想制约着心理,决定心理的方向和内容;另一方面,思想又支配着行为。同时,思想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且受制于社会关系。简要地说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认为经历三个过程:思想认知→理想信念→思想情感。

(二)心理。心理主要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综合体。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是思想形成发展的动力。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而动机又由需要引发。在需要引发动机的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会影响需要发展的方向及强度,左右动机的性质。同时,人的兴趣、性格、气质、态度等心理因素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人的心理发展历程也充分说明了多样的心理需求动态变化的状态。

(三)行为。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和动作的总称。行为由内因与外因决定。外因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内因主要是指各种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对行为最有支配意义的是需要和动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在行为在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生存。据此观点,他提出了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公式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的需要(内因),E代表环境(外因)。[5]当人的内在需求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其行为也自然而然发生。

(4)要素面。这里所说的要素面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心理—行为”因素组成综合体,主要包括:环境、认识、情感、态度、性格、兴趣、愿望、需求、动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这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环境和需求。环境对思想、心理、行为的影响作用极大。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能够渗透到其他要素中并且通过其他因素影响着人。人的行为就是在多因素作用下,日渐变化发展的结果。

三、思想品德的发展机理解析

“思想—心理—行为”三维运动发展模型结构,从不同视角可以构建三维立体图和平面图。三维立体图称之为“立体结构图”;平面图称之为“离散结构图”。

图1:“思想—心理—行为”三维立体模型

为了形象地说明“思想—心理—行为”三维运动发展模型结构,我们借助三维立方体来阐释。图示中X轴代表的是“思想”;Y轴代表的是“心理”;Z轴代表的是“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在“思想—心理—行为”模型中,三轴方向趋向同一,呈现聚合某处的状态,主要是因为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走向和谐统一的状态。但是这三者永远不会相交于某点,因为他们性质不同。正如数学中三条异面直线一样,永远不会相交。但是中心区O区,却是客观存在。这个O区,我们暂且把它命名为“核心区”。可以推断“核心区”人的思想、心理及行为状态处于高层次境界。人们日常所进行地思想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行为规范活动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些教育行为都是始终围绕着“中心区”的要求进行。

当“思想—心理—行为”发生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标准,其三轴方向就将趋向不同的方向,呈现离散状态,主要是由于思想、心理、行为都处于逐步恶化的状态,三者之间相互恶性促进,并不是朝向良性的发展方向运行,而是趋向于离散方向发展。这样看来思想、心理及行为的变化视乎变得不可琢磨,因为它们随时发展变化。我们只有把三者在某一段时间内的状态视为静止,才能准确描叙它们的性质特点。因此,为了便于描述思想、心理与行为三者的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轨迹,我们借用数学中“立体空间点”的表示方法。数学中习惯将三维空间的点,用(X、Y、Z)的坐标来表示。同理,我们可以将空间中任意点定义为“状态点”,即人的“思想、心理、行为”状态。如P点,仿照数学习惯就可将空间的P点以定格为(思想、心理、行为)。显而易见,这些状态点(P点)是动态运动变化的,不同的(思想、心理、行为)状态点动态运动变化,就形成了状态轨迹。这些状态点动态运动,形成一系列的点,把点与点相连,就形成了一条线,我们称之为“状态线”。这条状态线“悬浮”于立体空间中。状态线的运动方向,也是背离中心点。

对于X与Z轴、Y与Z轴、X与Y轴,构成的A、B、C面,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要素面”即为“思想—心理—行为”的要素组成。我们可以得出这些面也不是平面,而是具有弧度的曲面。前文所述,这些要素面主要包括“需求、动机、性格、态度、情绪、人际关系、环境”等构成。他们作用于思想、心理、行为,各自的作用效果完全各异。

需要说明的是:某种行为通常具有稳定的状态,有不同的心理、思想与行为状态。因而我们引入“状态层”的概念,图中虚线表示状态层。图中“状态层2”的状态比“状态层1”的状态品质要差些。因为状态层2远离核心区O区,离思想心理行为的理想状态较远,我们将之称为离散状态,这正如物理上的离散效应一样,各构成因子具有明显的方向背离性。一般而言,思想、心理、行为都会基本上都会朝着较好的方向发展,朝着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品质的方向发展。然而对于不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思想品德而言,其思想、心理、行为并非是朝向良性的状态发展,而是逐步恶化的结果,三者品质降低的过程。所以其“思想—心理—行为”三维运动发展呈现离散状态。图示虚线表示“状态层”,朝着三者的发展方向,这些要素面会有呈现层级结构。虚线沿着箭头代表“状态层”的层次越高,其作用于思想、心理、行为的效果就越明显。值得注意的是,“状态层”也是随着思想、心理、行为发展而逐步发展。

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极其复杂。思想品德并非自发形成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自身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产物。在整个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中,外界社会环境至始至终都作用于思想、心理及行为。因此,很多学者都认为思想品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对社会环境(现实社会环境及网络虚拟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这种说法虽然相对片面绝对,但充分肯定了环境要素对人的思想道德行为的发展变化影响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结构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结构功能完整的综合系统;是诸多要素和要素功能之间的有机组织构成的方式。而思想品德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外部环境条件对构成要素的影响则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思想品德结构稳定,难以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内在作用机制与外在条件影响的相对平衡。所以,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方面,需要时刻注重受教育者内在心理、外在行为、思想品质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优化家庭、学校、网络及社会环境的管理,尽力弱化其对教育者的消极影响。只有当思想品德的内在结构、发展机制、外在条件完美结合在一起,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才能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

[1]薛殿会.思想品德的结构及其形成[J].教育研究,1983(1).

[2]韩树华.论人的思想品德结构[J].教育研究,1983(10).

[3]章志光.试论品德的心理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3).

[4]冉乃彦.对品德心理结构的重新认识[J].教育研究,1990(10).

[5]林崇德.论品德的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3).

[6]刘惊铎.品德结构新议[J].教育研究,1992(3).

[7]李雁冰.品德结构新探[J].齐鲁学刊,1995(3).

[8]肖兴政.品德结构新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2).

[9]刘逢庆.浅论品德内涵与品德结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3).

[10]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8.

[11]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124.

[1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53.

[13]泛珠三角地区九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现代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390.

[14]于海昌.论社会规范的学习与大学生品德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15]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

猜你喜欢

立体思想品德要素
念个立体咒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立体登陆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炫酷立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