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康社会维护心理和谐的现实途径

2014-04-09李晓峰马锦飞

社科纵横 2014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生活

李晓峰 马锦飞

(1.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 辽宁 大连 116001;2.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小康社会维护心理和谐的现实途径

李晓峰1马锦飞2

(1.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 辽宁 大连 116001;2.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当下,一些负面新闻表明,国人的心理健康已然失衡,他们迫切地需要安全感、成就感和价值感。小康社会不仅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也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如何维护人们的心理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国人心理失衡的原因,提出积极的生活实践是维护心理和谐的现实途径。

小康社会 心理和谐 生活实践

小康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重视人文精神建设。近年来,通过舆论宣传,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和娱乐活动,建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调节人们的心理压力,并进一步强化社会公民道德意识。

但是,对于个人的自我完善来说,良好的社会教育都只是外部影响因素,最终只能通过人的积极活动才能发生作用,没有个体的积极活动就谈不上个人的任何发展。例如,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当个体将心理能量投入到有意义的生活中,才能够实现无意识本能力量的“升华”,并降低因被社会制约而产生的挫折感。按弗洛伊德的观点,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获得快乐,那么,他受命运摆布的可能就会变小,因为他可以通过内部的精神过程寻求满足,从而使自己独立于外部世界,进而通过对生活的享受,体验幸福感,而这正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方式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活动,只有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人才会产生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包括审美的需要、认知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工作之余,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积极的休闲娱乐活动加以填补,那就是智育活动、体育活动和交往活动等。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

一、积极的工作

健康人格的塑造是建立在良好心理基础之上的。如果人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整日为生计发愁,很难维持乐观的心态,更谈不上完善自我。因此,保障人格健康的首要途径就是积极工作。

工作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而且有着积极的心理意义,即帮助个人提升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当代心理学认为,个体具有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和心理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有很高的相关,成就动机得分较高的人在心理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测量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得分[2]。可见,维持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对于塑造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在工作当中,无可避免地要遇到很多困难,怎样克服困难,表现着一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当遇到挑战,有些不成熟的人妥协避让,表现出懦弱的一面;但是,对于个体而言,挑战既是当头棒喝,更是磨砺成材的利器,弗兰克说:“人真正需要的并非是不紧张,而是为了某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而奋斗挣扎”[3]。否则,放弃探索,放弃机遇会使人产生厌烦、冷漠、无价值和空虚感,使人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面对困难,个体不能永远止步不前,在现实的压力下,逐渐成熟的个体必然要迎难而上。从积极的角度说,挑战和机遇为每一个人提供表现自己的胆识、体力和脑力能力的机会:在个人果断决策,勇于创新并承担责任的同时,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获得真正的满足;在个人发挥全部才智解决问题、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个人的能力获得进一步提高,而且带来积极工作的副产品——成就感。如弗洛姆所言:“人是一个物种(类),只有在劳动过程中,人才慢慢地从大自然中解放出来,并且,在这一解放的过程中,自己的理智和情感逐渐成熟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和自由的人。”[4]因此,工作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一种提高人心理健康素质的现实途径。

二、积极的文化生活

人不可能一直维持工作状态,人们也需要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有一些生活方式是破坏性的,例如赌博、飙车、封建迷信活动等。其破坏性在于,这些活动方式并不能提高人们的智育和体育水平,而是以感官刺激为手段,扭曲人们的认知,使人在虚幻中迷失自己、腐化堕落,甚至危及生命。

还有些文化生活是富有建设性的,能够将无意识中的力比多力量加以“升华”,使其以社会能够接受的形式宣泄出来,甚至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例如写作、绘画、下棋、健身、旅游等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可以帮助人们客观评价与认识自我,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避免人格塑造的单一化倾向;而且可以让人们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活动形式,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的自我形象,并形成积极向上、勇于竞争的生活态度。这对于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三、积极的人际交往

人是社会的人,任何工作与文体活动都不是个人独自完成的,在这些积极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会结成各种人际关系,这同时也满足了人们交往的需要。交往需要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个人切实感受到归属与爱的感觉,以及受他人尊重的价值感。

但是,在当代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活动越来越失去友谊的基础和纯真的意味,在交往动机方面,人们陷入功利化;在交往内容方面,陷入粗俗化;在交往形式方面,陷入虚幻化。例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获得经济支持,与谁交往、交往到什么程度并不取决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而是更多的沾染权钱利益,人们的潜台词是:我与你结盟,因为你是用的上的人;这种交往动机也影响了人们的交往内容,不同于在工作和文体活动中的交往形式,出于功利目的的交往本身就带着不稳定性和狭隘性,因此,人们只能通过吃喝玩乐、纸醉金迷来巩固它。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活动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网络手段,其特点体现在:交往角色的虚拟性、缺乏道德和责任约束,以冰冷的“人—机”对话削弱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温情和活力。这些都并非积极的交往活动,无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积极的交往活动应建立在友谊和亲情的情感基础之上,并以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以及家庭生活为其主要交往内容。在工作领域、文体活动及家庭生活中,无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挑战,而唯有携手迎接挑战,才能使人在互动中感受默契、互相理解、互相鼓励,正如一句老话:患难见真情。在感受同伴之间合作互助的情谊和分享成功喜悦的基础上,个人所建立的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最为持久和牢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因为经验已经表明,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在同事之间通常形成的力比多联系,能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持久而巩固,以至完全超出纯粹利益的范围。”[5]

而在这种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中,人人都能保持个性,并体验到积极的爱的关系,学会真正的爱的艺术,那便是: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这种情感纽带和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克服孤独,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获得心灵的抚慰。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人们心理健康素质的维系首先需要人们通过积极地工作获得基本的安全感,并以劳动成果确认自身价值感,体验成功和卓越;继而通过积极的文化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结成有意义的人际纽带,体验爱与尊严[6]。唯有这些积极地生活实践才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挖掘自我潜能、最终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并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CassidyT.Social background,achievement motivation,optimism and health:a longitudinal study[J].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2000,13(4):399-412.

[3]弗兰克.活出意义来[M].上海:三联书店,1991.

[4]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5]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郭双,马锦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心理和谐[J].社科纵横,2013(3):7-13.

B849

A

1007-9106(2014)01-0067-02

* 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金钱观对幸福感影响的研究”(L11CSH024)。

李晓峰(1980—),男,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员,心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军事心理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生活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