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桂西北地区传播的特点探析
2014-12-30卢喜朋黄美益
卢喜朋++++黄美益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桂西北的传播有如下特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及薄弱的基础设施使传播极为困难,传播效果不平衡;桂西北地区特有的红色资源、红色基因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桂西北人民强大的首创能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桂西北的传播。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桂西北地区 传播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指引了方向,绘画了蓝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正逐步变为繁荣富强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从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的必然世界逐步走向初步掌握规律的自由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发展的深刻影响,必然要求我们分析它的传播和影响。桂西北地区在广西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地方,由于山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发展长期滞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缓慢,闭塞的环境形成独特的亚文化,对于外来思想观念有相当程度的排斥心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桂西北的传播特点,对于更好地推进桂西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播条件困难,传播效果不平衡
桂西北地区自古以来自然条件恶劣,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交通条件、通信条件非常落后。桂西北地区还是多民族混居的地方,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在相对封闭环境中形成某种亚文化,对于外来思想观念不轻易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出来的理论。在发达地区,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优势,在信息、政策方面有优势,可以更先享受到、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接受更深、更容易理解接受。而桂西北地区即使上级文件到了,要贯彻落实、要宣传教育也要慢好几拍。在八九十年代,桂西北地区没有像样的公路,各地被大山阻隔,交通往来极为困难,基本靠步行和畜力。即使今天仍然有农民利用马等牲畜把种在山里的甘蔗、茶油果等农作物运到公路上,再利用汽车运到山外。在广西各地中桂西北是交通最落后的一个地区,桂西北的河池市是广西最后一个通高速路的地级市,2013年7月9日,六宜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该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河池市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也实现了广西全区14个地级市全部贯通高速公路。在邮电通信方面,河池市1986年邮电业务总量为459.98万元;市话年末户数为2689户;农话年末户数4010户,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为380.98万元。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作为桂西北核心地区的河池市,邮电通信方面相对其他地方是十分落后的,作为河池市首府的金城江在1995年8月1日,才正式开播河池地区金城江电视台[1]。落后的基础设施导致信息传播不流畅,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推广带来极大的困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桂西北地区的传播也是不平衡的。在一些中心城镇,转播的效果会好一些,而对于边远的地区传播效果则要大打折扣。根据信息传播理论,信息在传播中会随着远离信息源而递减,这本来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这问题在桂西北尤为突出,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接收时效问题和信息接收量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对信息认可、领会、认识的问题。在这两个方面桂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与边远地区的差异非常明显。中心城镇一般都有党和政府的指导机关,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传播贯彻比较到位,因为中心城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基础设施相对好,很容易体会到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带来的变化和利益,而边远的地区缺少这一条件,感受不到这种变化和利益,对于党和政府要灌输和引导的东西不怎么重视。为此党和政府不得不出台一些专门措施从机关、事业单位抽调干部到农村充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负责“宣传方针政策、确保政令畅通;服务经济发展,投入新农村建设”等任务[2]。
二、当地红色资源对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重要的影响
桂西北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根据地,是红七军的故乡,当年的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块热土播下革命的种子,燃起革命的大火,无数桂西北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也给桂西北人们留下了独特的红色基因和文化。革命年代,党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1930年5月15日,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右江苏维埃政府制定颁布了《共耕条例》,用法规把“共耕”固定下来,巩固土地革命成果[3]。使桂西北对于党有独特的亲切感、信任感,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桂西北的人对于这一这段革命历史倍感自豪,以红色后代自居,对于家乡的革命历史、革命人物如数家珍,他们有这样的观念,先辈们搞革命都是走在前列,现在党和国家号召改革开放也不能甘居人后。因为革命的传统,桂西北的人关心政治,对于党和国家的政策渴望了解,因为革命的遗迹,每年总有不少官方的、民间的人物前来参观旅游或搞各种帮扶活动,新的信息不断从外面带到这个边远地区,使当地人比较直观地感受到世界的变化,对促使他们接受新观念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地政府在推行政策,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很好地利用了当地的红色资源,弘扬“拔哥精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革命年代的“拔哥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唤起当地人的自豪感和积极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人民自发的创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桂西北的传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是书斋里面的理论,是应社会需求和社会实践而生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村民自治的理论直接改变了当代中国农村的政治面貌,而桂西北人民在这方面发挥了首创精神,写下了浓彩的一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池宜州的合寨村,在全国首创性地进行了村民自治选举,这一措施后来推广到全国。有人把合寨村的村民自治与小岗村的村民承包并列为中国农民在推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两大创举。合寨村首创的村民自治模式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推广,给桂西北人民很大的振奋和鼓励,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觉贴心,是属于他们的理论,觉得更好理解、推广。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致富观念深入人心,地理环境不优越的桂西北人发现仅凭一家一户几亩几分田地很难发家致富,他们在闯荡市场中自发成立了各种合作社。在农业为主的桂西北地区,农民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理论水平更是谈不上,但是现实需要总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践行推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因为这是他们需要的。改变生活,改变生存环境,推动着桂西北人民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创造,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变化着,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这种变化总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桂西北的传播,结合了当地的特点,克服了各种困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桂西北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桂西北大地成为不可逆的历史洪流,必将根本改变桂西北贫穷落后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广西年鉴·河池卷—1996年.广西地情网:http://www.gxdqw.com/gxnj/.
[2]东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新农村建设在东兰[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3]黄成授.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桂西北地区的传播过程及影响研究”(SK13YB17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