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国学教育对演员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4-12-30刘畅
刘畅
从2002年中国电影票房 9、5亿、国产影片总量 100部,到2013年的 217.69亿票房总额及 628部国产影片的数字变化来看,中国影视市场的需求状况是不言而喻的。纵然短短的 11年间,我国的电影票房净增长约23倍。然而,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演员却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
那么,问题出在哪?表演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无论是“声、台、形、表”四门专业课的基础教育,还是随着学科发展衍生出的“影视动作”、“镜头前的表演”、“视听语言”等相关辅助课程,都形成了较成熟的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但是,如此成熟和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里所培养出的影视人才,却始终达不到国际影视界所应具备的专业水准。
其实不难看出,目前的影视作品的整体创作固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目前国内大多数演员都共有一个“致命伤”——就是在对于影视作品在理解上、把握上和诠释上,让观众很难体味到的其作品本身所具备的人文情怀、哲学理念及其折射在角色身上所流露出的人物的精神世界。观众一但摸不到人物的“魂”,被打动,被引领,进而反思生活、升华思想就无从谈起。因此,缺乏对人文修养的打磨,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积淀,缺乏对职业素养的深入研究与追求,已成为阻碍目前国内表演从业者前进的“拦路虎”。
那么,结合“中国国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优势,笔者以为,将国学教育融入表演本科专业教学的设想和尝试具备了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成长的土壤。
国学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所谓国学,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个国家特有的历史文化学说。而中国的国学,首先是以四书五经为代表,还涵括了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等艺术类别。
(一)国学对育人的影响
国学是否应该被中国教育重新真正的重视起来?孔子提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说的是教育的目的应该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行道德为主心轴。当德行正立了,做人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就自然不会偏离正态的轨道。
而我们四书五经中卷卷都在传授可以端正和升华做人品行的思想,小至修身齐家的处世技巧,大到修心治国的率世之方。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说的就是年轻人,在家应孝顺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长,说话谨慎并恪守信用,博爱大众与仁义者亲近。
再如传统文化典籍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天都要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办理所托之事是否尽力尽心?对朋友是否诚信守诺?有没有经常复习老师所传授的学业?再有:“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寻妻求偶应看重其品行而非容貌;全心全力的赡养父母;对待郡主(国家)能献出生命,对待朋友坦诚信用。
毋庸置疑,国学文化宝典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为人之道是深厚的,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她犹如一块早已被前人开掘,却始终无人问津的露天金矿,亟待我们去触摸、运输、甄选和打磨。
(二)国学的心理调节功能
影视艺人因为心理亚健康而采用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事件层出不穷。在影视从业者因追求、欲望、名利、成败而迷惘、抑郁、痛苦、失衡的例子引人反思。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和行业竞争的高压,影视从业者势必需要在心理健康和自我调节方面受到正确的熏陶和引导。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明白了圣人这段话的道理,我们便能够在三十岁之前安心学习而不受浮躁的外界诱惑做出逾越自己年龄段经验和智慧控制局限之外的错误,四十岁开始通透明白所发生的事物现象,五十岁能够全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和目标开始真正收获成功,六十岁则能够心安理得的享受成功带来的硕果,而到了七十岁以后则幸福快乐的安享天年,这便是孔子先师为后人规划的一张完整而美丽的人生蓝图,也顺乎人类心理发展阶段的逻辑。在匹配的年龄段去做该做的事情,同时懂得该明白的道理,就能遇事宠辱不惊。
不难看出,在传统的文学典范中,确有很多篇幅存在着很多 “心理暗示”和“心理疏导”。拿上段中文而言,就具备了很好的心理学的辅助作用。不但勾画出了未来的情景,同时将此前需要经历的过程和可能及经受的磨难一一道来,足可称之为一味委婉含蓄却又力道十足的颇具现实意义的心理良药。同样,这种天成的宝藏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挖掘进而完美借鉴的。
(三)国学对表演业务的提升
正如上文提及到的,目前国内影视作品多有一种共性——“戏深技浅”,即影视文学作品的内容非常有内涵,然而演员的表演却僵硬、轻潜,更多只能停留在对于人物外化的捕捉与生搬,很难找寻和挖掘到人物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世界和时代所折射的历史符号。
而国学是一剂良药。如: “吾,十有五,其实,一直以来,我们培养出的演员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去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作品的文学内涵,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对于文化的理解或者说是缺乏一种学习能力。表演专业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入学前都存在着在文化课薄弱的一种现状,其实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事实。演员需要表现人,但人需要有灵魂,而灵魂是文化的发源地。
所以,将国学教育融入到表演专业的教学中,从某种角度上弥补了表演教育中的这一个空白点。学生可以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学教育探寻和捕捉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这种由兴趣和形式所致的探索与思考,一方面会有很宽广的文化学习纬度,另一方面会使得学生于此之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会。
毕竟,我们的学生以后创作饰演的多是中国人,更多的是展现的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理念。那么国学教育是中华从古至今文化的精华所在。国学在本科教育中的渗透、熏陶,势必会对表演专业学生的读本能力、塑造能力,感受和理解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意义。
国学介入表演专业培养的设想
(一)、对于国学学科引入表演、台词课堂的建议
首先,专业表演学生的培训应从古典诗词歌赋入手,编配恰当的戏剧情节帮助理解和深化文字内容。虽然现有的语文课也包含了许多国学文章,但单一的宣讲课文不仅达不到课程期待的效果,反而给很多的学生一个上课“睡觉”的机会。不如将语文课与表演课结合,在文学课中学到的诗文作为台词,在表演课中进行剧情编配。
同时,对于主任教员教学剧目的选材上,可以在每学期规定一系列的与国学文化相关 “必演剧目”。比如中国古典剧目中的《虎符》《拾玉镯》《蔡文姬》《桃花扇》《钗头凤》《关汉卿》《柜中缘》等。台词教学中亦可选用上述剧目中的片段,当然也不乏《雷电颂》《挡马》等颇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同时像“弹古琴”、“古典舞”、“书法”、“绘画”、“茶道”、“吟诵”等也是驾驭此剧目的同学必须要去学习和掌握的。那么,在此过程中,无论是研究排练剧本本身,还是通过掌握剧本中附含的传统艺术技法,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思想和修为。
(二)对于国学学科引入声乐课堂的建议
对声乐课进行改革。以两年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为例,将第一年作为基础发声与歌唱训练,第二年融入吟诗内容。这样一来,表演专业的学生们不再是一张口唱的就是港台流行乐,而是富有传统文化深度诗词歌赋。
(三)对于国学学科增添选修课的建议
增设一门古典乐器选修,如古琴、萧、笛、埙。古琴是最具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为历代王公贵族、文人雅士所挚爱,其音所发,可和天、地、人而达到儒家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中和”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说的是收敛喜怒哀乐的情绪不表露,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由此运行,万物生生不已;笛、箫、埙之类吹管乐器不仅声音温润优美,能够使听者感受春风佛面般舒适的觉感。学会这几样乐器,不仅完成了“白育乐为首”的“任务”,也使学子静了行、净了心。此外,还可以考虑添加一些香道、花道的选修课,不一定精修但至少能教会青年人一份雅致,一种气质,一分修养,而排减一份稚气的粗鲁。所有的国学科目都将进行汇报公演,甚至可以走进各大高校舞台,将这份国学正能量以戏剧表演的完整形式传递出去。只要有表现的机会,就一定能够刺激年轻学子们的积极性,且一举多得。
结语
“孔孟之学稳思正心,老庄之道添智增慧。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炼身心”。国学教育中和着青年人燥气的同时使学生的表演创作富有文化的内蕴而成为真正德艺双馨的人才,更能为普通高校培养影视表演新鲜血液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毕业生若能继续从事表演专业发展,其国学底蕴能够成为与名校毕业生竞争的一张王牌;若转行走向其它工作岗位,通过从国学中得到的传统底蕴与品行修养能将正气与睿智铺展而“走到哪里,亮到哪里”。
和平年代的国际态势虽然没有刀光剑影的针锋相对,却也不乏科技发展、经济提升、以及教育和文化传播的“软竞争 ”。俗话说,“经济落后,别人欺咱一时;精神落后,人家鄙咱一世。 ”因此,在影视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我们培养出的演员完成创作的同时懂得为人之道,表里如一的为大众做出健康而坚实的引领;在这场激烈的世界文化之战中,如何使得我们培养的演员可以为华夏文化做出应有的表率,真正在全球刮起国人所期待的中国风,这是是我们表演教育工作值得反思的课题。而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之根或许会给年轻的学子们带来我们所期待的更多的睿智和正气,亦有可能让我们的民族富强之路从精神文明的根柢开始,将原本就令外人羡慕不已的古老文化开枝散叶,发扬光大。
这是一种设想,也是一种尝试,更是一个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