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美术的民间性特征
2014-12-30李滔
李滔
在文化多元与世界一体化的现实背景下,以现代视角,回望传统文化的民族之根,民间艺术带给我们的不单是心灵的回归,更重要的是引发我们对文化本原的全面认知与深入思考。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民间劳动者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自身欣赏和现实使用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带有很大的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的造型艺术与实用美术,是民间艺术的重要艺术形态,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思想体系、造型手段和审美理念,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在感悟它丰饶多姿、博大精深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最基本的特质,那就是它的民间性。
民间美术的民间性不但表现在创作群体的广泛性、发展衍变的传承性上,还表现在表达手段的直接化、接受群体的平民化、现实应用的民俗化和美学追求通俗化等方面,民间美术的民间性,还是我们认知民间美术出发点,同时也是我们把握民间美术的内涵和灵魂的切入点。
一、表现内容的民俗性
民间美术是大众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民间美术与民族民俗密切相连,是民族民间风习生活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在民俗活动中,民间美术以唯美的视觉形式表达了民间世代演义的集体社会行为和文化方式,凝聚着地域社会群体审美心理和审美追求的全文化进程。
在社会实践中,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密切合作、共同生活中,以世代承传的群体行为,共同的行为方式、共同的情感联系、共同的理想追求形成了独特而相对稳固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积累。在与自然的相依相成中,以社会的主体力量带动着民俗演变和社会进步。在探求自然的客观规律、肯定社会存在和生命意义的同时,自然地形成了许多共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他们追求的是现世的、直观的、可望可及的、与自身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生与死、爱与恨、祈求与佑护、幸福与繁荣,对于他们来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牛肥马壮、人丁兴旺这些生活现实的真实存在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祝福祈祥等具体的人生礼仪远比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幻的空想和毫无意义的哀叹重要得多,现实得多,也崇高得多。于是,神祀崇拜、年节时令、人生礼仪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内容,成为群体连接的现实方式和幻化未来的真切手段。祭祀时做“贡品”,年节时贴“年画”“窗花”“舞狮子”“跑旱船”;小孩满月送“礼花”“绣衣”;新婚嫁娶要剪“喜花”贴“喜花”;老人寿诞要做“寿品”,丧葬事宜更是少不了“供品”“祭奠品”。形形色色的民间美术样式与门类众多的民俗事项相辅相成,共同构筑和完善了民俗文化的外在形式与精神内容,成为民俗形成与演变的物化形象。伴随着社会进步和民俗演进,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门类众多的艺术样式、异彩纷呈的艺术面貌和鲜明强烈的个性特色,显示出不可替代的艺术形态和历久弥新的艺术魄力。因此,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最直观最形象地反映了地域民俗发展的全文化进程。
二、表现手段的便捷性
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劳动者最朴素的情感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工艺样式并以自己特有的最直观、最便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民间美术是人类创造美好理想的外化形式,也是历代民族群体改造世界的实践记录,他们用身边廉价的物质材料、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美好善良的心灵创造出瑰丽神奇的艺术世界,以表达他们明丽乐观的现实理想和坚忍不拔的追求精神。他们不虚假、不做作,他们满怀真情实感的艺术创造是基层劳动者对生活真诚渴望的实在而又执着的目的方式。便捷平实的表现方式最切合实际地体现了民间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连接、与大众群体的联系。
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劳动者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用最平凡最低廉的物质材料通过手工技艺创造出形形色色的艺术样式,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民间玩具、民间印花、民间年画、民间手塑、民间雕刻、民间剪纸、民间皮影、民间刺绣在这些绚丽多彩的美术创造中,劳动者艺术家把自己最朴素的情感和最醇厚的审美理想直接通过各种手工艺样式率直地表达出来。在这里,民间艺人表现出了天才般的独特创造,他们所用的创作材料都是随手可得的、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生活用品;所用的工具都是自制的、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他们创作的场地就在自己的家里、院里、甚或公共场所,他们从来不避
讳群众的观看和集体的参与。有许多作品都是在家庭、家族甚至邻里之间的共同合作中完成并完善的。材料的便捷化、工具的社会化、创作过程的集体化是民间美术在民间存在、发展和广为流传与应用的主要原因。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剪化出多姿多彩、清奇俊美的纸花纹样;一把泥土、一块面团在民间艺人手里,三捏两揉就能塑幻出古朴可爱,形态各异的泥塑、面塑;一枚小针,一根丝线,就能刺绣出五彩缤纷的绣品。民间艺人总是用最便捷的手段,最通俗的方法演绎出最醇美的艺术风采。
三、美学追寻的通俗性
中国民间美术是求真的艺术,求善的艺术,更是求美的艺术。它作为民俗文化最直接的形象体现和民族精神的视觉象征,在其发展演变进程中,形成了独立完善的美学体系和视觉对应形式,完整而又丰富地保留了人类群体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成为人类文化史和美学史上最珍贵的艺术记忆。民间美术中对客观现实表象的超越,构建和折射的是中国劳动人民最为通俗和朴素的美学判断与审美追寻。
在长期的生活斗争实践中,劳动人民形成了既勤劳朴实又宽厚善良的优秀品格,他们吃苦耐劳、不畏险难又总是以善良宽厚之心面对生活,他们常常以自己美好而又平实的心理追求去渴望生活、展望未来。因此,民间美术中,有的只是明确的、果敢的对现实事物的热情礼赞和对理想未来的美好畅想。
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生命价值的热切关注,民间美术的审美特性所表现出的功利倾向是以善为本的求生、趋利、避害的功利意愿,是一种精神性的物化转换。因而,对合人意的吉祥祝愿,成为民间美术长河中的主流追求。
随着人类意识形态的丰富和发展,各种从自然界和实用性中提炼出来的形式美,逐渐成为意识的形象形态,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形象符号系统,“连(莲)年有余(鱼) ”、“喜(鹊)上眉(梅)梢”等世代承传的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形象传达,无不体现了劳动者朴素善良的美好企愿,既使现实中丑恶的形象如民间傩舞面具中的鬼怪妖魔,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蝎子、蜈蚣等凶禽猛兽,由于被人们用来驱虫避害、镇灾压邪,因而赋予它们以善的品质,于是在民间美术中,它们丑恶的形象也转化为美的形态而唤起人们美的认知。
民间美术中天真憨稚、异想天开的审美表现充分体现了善良祝愿的乐观理想对美感形态的必然规定性。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善总是以美的形态战胜恶的真实,从而体现了善战胜恶的人类理想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发乎善而表于艺的民间美术彪炳的是普通人群的最质朴的心灵企盼。是人类本能的心性与理想的外化实践,在历史的每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再现着人类“固有的性格”,是对善的理性肯定,更是对美的感性升华。
民间美术是广大劳动者的纯朴创造,它从不矫揉造作、不虚假伪饰,没有丑奇狂怪,平平实实,自自然然,手随心动,情由心出,代表了 “人之为人 ”本能性的审美感悟。真与善为民间美术的美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保证,而美又成为真与善的外化形式。来之民间,服务于民间的民间艺人从不回避眼前的现实,而是通过内心重新构筑安定祥和、风调雨顺的精神家园,这是善与美在本体意识中未经分裂的原始统一。在求善中抵达了真,真与善的统一中浮现了美,而美又启示真,存储了善,真与善统一在富有意味和憧憬的和谐心境之中,折射的是人情之味、人本之真、人性之美。
民间美术源于人民、源于生活、源于劳动,是繁衍生息于古老大地上普通人群的独特审美感悟和艺术创造。因而也最具有代表性和深刻性,直接体现了艺术的本质,美的本质,其世代承传的严格的规范和转换又成为美学上“高不可及的范本”,引导和哺育着历代各种艺术和美学的发展。
民间美术是大众的艺术,是劳动者的艺术。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才华,赋予民间美术浓郁的民族民间美学特色和纯真朴拙的艺术风采。因此,民间美术是劳动者个性特点、真情实感、生存状态、理想追求最本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建构着独立的、自足的民间民俗文化体系,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基本而深刻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
民间美术是滋养民族艺术发展的丰田沃土,是根、是源。在经济快速发展、民间艺术正逐渐走向消退的关键时期,回望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更增强了我们继承传统的紧迫感和走向未来的雄心,深入挖掘民间美术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本源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紧迫的现实作用。在我们走向未来,走向多元的同时,不应该忘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那就是民间美术的民间性带给我们的启示: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最平实的往往也是最深刻的。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燕尾裁春[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2]吕胜中.觅魂记.[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