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布莱希特戏剧美学思想之马克思主义根源
2014-12-30苏建华
苏建华
布莱希特,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代表人物之一,德国戏剧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的“陌生化”、“史诗剧”、“教育剧”在世界戏剧舞台、艺术教育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戏剧界研究布莱希特学者众多,但主要集中在方法论运用,不重视探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根源;哲学界肯定其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但不注重其戏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因此,若想准确运用布莱希特“陌生化”戏剧方法,探究其戏剧美学思想根源——马克思主义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在布莱希特戏剧中的体现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布莱希特戏剧美学中的应用方面,探寻布莱希特戏剧美学根源。
1929年布莱希特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布莱希特认识到戏剧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有必要为整个社会的变革和改造承担职能。因此,他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到创作的方方面面,并创造性地提出“陌生化”理论及史诗剧。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在布莱希特戏剧中的体现
无产阶级是指被剥夺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以求生存的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是无产阶级,布莱希特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了为无产阶级进行戏剧创作的信念。他为无产阶级创作剧本,即“那些充满热血的直接插手生活的剧本,在这种剧本里对立的双方激烈地争吵着对峙着。 ”[1]他指出“只有摆脱幻想的人才有驾驭生活的机会;只有迫使剥削者暴露他们已不能自圆其说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劳动者不应该在思想上,而应该是在现实中,也就是通过打倒他们的主人而变成自己的主人。 ”[2]他用陌生化间离方法使观众保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态度,更清醒地认识社会。他对无产阶级的剧院、演员以及舞美都提出了改进措施,指出无产阶级剧院应“成为无拘无束的政治辩论的场所。 ”[3],在这里无产阶级可以自由表达,不分阶级,人人平等,全面发展。无产阶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绝不能盲目,必须表现出是一个阶级的成员,把握先进性,反映客观现实,并采用陌生化表演方法,保持批判态度,创造符合人民的戏剧,使观众对熟悉的事物陌生,认识社会的本质。在舞台设计方面,布莱希特提出舞台环境是最直观表现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布局或是通过某一代表人民受压迫痕迹的道具表现这些环境的特征,这样既不会让观众感觉舞台就是生活,从而产生陌生感,又能使观众在舞台上找到生活的影子。可以说布莱希特的戏剧是全方位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他创作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在布莱希特戏剧美学中的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布莱希特在学习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后,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运用到他的戏剧美学中,创作出了一套完整的戏剧体系——布莱希特陌生化叙事体戏剧,开创了戏剧发展的新篇章。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陌生化方法
布莱希特在《戏剧小工具篇补遗》中阐述了对认识的看法,他引证了列宁的话“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自身的发展和活生生的存在,就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 ”而这种认识没有辩证法指导是无法做到的。黑格尔也众所周知,所以根本不被人们所认识。 ”因此,布莱希特创建了属于认识论范畴的戏剧陌生化效果,将人熟知的东西剥去,使之产生惊讶和好奇,从而达到认识——不认识——更高层次认识的过程。
他将认识论运用到史诗体戏剧的创作中。在谈到具有陌生化特质的史诗体戏剧与传统戏剧体戏剧的区别时,布莱希特阐述到“史诗形式的戏剧,舞台叙述一个事件,把观众变为观察家,唤起他的行动意志,用辩证手法起作用,把感受变为认识,体会人是可变的,而且正在变,社会存在决定思想。 ”[4]这说明了陌生化的史诗剧可以使观众认识客观世界,并学会改变世界。布莱希特还认为传统戏剧中的共鸣是阻碍人们认识的关键,如果人类像对待自然界一样对待戏剧,产生好奇和陌生感,那样才能得到批判的认识,从而取得改变世界的成就。因此,他运用多种元素来实现陌生化认识的过程,他认为只要能产生陌生化效果的、能给观众带来批判性立场的方法,都可以实践,只有这样达到的认识才是一种相对完善的、客观的、全面的认识。(二)唯物辩证法——辩证戏剧
唯物主义辩证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布莱希特接触马克思主义,他和朋友们就以“教材是马克思主义,其内容是:辩证法,其实践是:阶级斗争” [5]展开各种讲座,通过讨论和学习,他提出:“未来的戏剧是一种哲学戏剧。 ”[6]并将他的戏剧称为“辩证戏剧”。他还在《舞台上
曾经说过“众所周知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的辩证法》一文中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点用于创作中,他发现“要把世界表现为变化的和一个可变的世界,剧作家必须把握住他的矛盾性,因为恰恰是这些矛盾改变了世界和使世界变为可变的。 ”[7]也就是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陌生化方法恰恰突显现实生活的矛盾,激发人们思考,成为改变的动力。正如前苏联文艺评论家金格尔曼认为“在陌生化效果中显示出了布莱希特戏剧的精髓,而这精髓就是革命的辩证法。 ”[8]布莱希特将这种辩证法用于戏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创作中,他在结尾处设计了大胆妈妈没有在失败的生活中得到教训,正因为如此观众却从她身上学到些道理,这就是布莱希特体现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布莱希特不仅在剧本创作方面受到唯物辩证法的影响,而且在指导演员创作时也用到辩证规律,他要求演员像辩证学家那样善于提问并进行思考。例如在塑造英雄人物时要考虑到英雄人物会做出非英雄行为,不要简单地将人物性格概括为英雄或胆小鬼;他还要求演员感到愤慨时要考虑到剧中人物可能是快乐的,演员在快乐时剧中人物可能是悲伤的,演员只有把握好他与角色之间的矛盾状态,才能让观众看清楚事情的真正原因,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以说布莱希特将唯物辩证法运用到创作的诸多方面,正如德国评论家汉斯 ·马耶尔所说“布莱希特是一个真正辩证法家”。布莱希特不仅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运用到创作中,还将历史唯物主义也作为他创作的指导,他的陌生化不仅是认识论范畴的,还是历史的。
三、历史唯物主义在布莱希特戏剧美学中的应用
布莱希特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非常关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他将历史观作为陌生化的理论指导,将马克思生产理论作为改进戏剧技术的工具,将他的戏剧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现。
(一)陌生化属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范畴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9]布莱希特把这种运动、变化、发展的考察问题方法应用到戏剧艺术中,他提出把当代戏剧“历史化”的方法 ,
“历史化是从另一个社会制度的立场观察某一特定的社会制度。 ”[10]因此,要把本时代的戏当作历史戏来演,即“演员应该采取历史学家对待过去事物和举止行为的那种距离,来对待目前的事物和举止行为。他要使我们对这些事件和人物感到陌生。 ”[11]可以说布莱希特所追求的陌生化间离效果是通过历史化表现的。布莱希特认为演员只有站在历史的角度,他才能产生陌生,演员只有用历史的眼光去考察现实,把生活中日常出现的事件放到历史大环境下考虑,挖掘特定历史瞬间的社会性特点,他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因此,陌生化的出现,把这些事件和人物作为历史的、暂时的去表现,无疑成为通往历史的桥梁,陌生化理论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的理论范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12],在《从物质生产总过程的角度看生产劳动问题》一文中指出“演员对观众说来,是艺术家,但是对自己的企业主说来,是生产工人。 ”[13]因此,布莱希特提出艺术必须发展生产力,他指出“在未来的时代,艺术将要从新的生产劳动中汲取娱乐,这种生产劳动能够大大改善我们生计。 ”[14]为此,他运用许多新的艺术技术手段,例如在舞台上播放幻灯片、加进电影片断、使用新的灯光和舞美技术、通过音乐制造陌生化效果等诸多方法来实现陌生化,他认为只有将这些典型的现代技术加进现实主义作品中,才能使戏剧观众冷静、客观的分析人物,从而发现生活的实质。
布莱希特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指导下,对科学、工艺技术、机械装置产生了高度重视,他坚信生产劳动在艺术中存在的巨大价值,并利用这些手段改造戏剧,使文艺和生产力、科学一样成为推进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使艺术家隶属于不断推动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工人阶级。他认为科学和艺术皆为轻松人类生活而存在,一个服务于生计,一个服务于娱乐,在未来时代,艺术将会从新的生产劳动中汲取娱乐以发展动力。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是布莱希特戏剧美学思想的创作源泉,伴随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学习和探索,他的作品和方法论也在不断发展。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并收到良好效果。因此,研究布莱希特戏剧美学应该理清他的方法来源,这样有助于更准确地应用其方法论,有助于对其戏剧作品更深刻的认知,有助于对其美学思想更广泛地发展。当然,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仅限于此,还有更多的马克思主义戏剧思想体系有待于我们探索,只有如此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美学思想。
*本文为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布莱希特戏剧美学思想根源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QW201215。
注释:
[1][2][3][4][7][10][11][14]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丁扬忠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47.264.179.10
6.152.121.213.13.[5][6]克劳斯 ·弗尔克尔.布莱希特传[M].李健鸣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6.228.162.
[8]张黎.布莱希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362.[9][12][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3.29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