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2014-12-29汤士明
汤士明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科学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初中信息技术的部分内容直接与环境教育有关,所以宜采用渗透模式把学科内容与环境教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怎样进行这方面教学呢?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在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涉及的环境科学知识。
2.收集环境保护素材,挖掘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针对当前重大的环境问题,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4.加强对渗透环境教育课题的探讨。
二、注重环节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角度渗透环境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独特优势,众多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内容都可制成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播一些录像,让学生多角度感知,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多媒体能综合应用材料、图片、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使一些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知识直观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合作探究,解决环境问题,设计保护环境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再结合实际,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教学效果。
在“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节中,就可以先引用若干幅图片,如:节水警示牌——“请不要让水龙头在无人时哭泣”、学生环保绘画作品——“鱼儿也需要保护伞”等图片,并让学生思考讨论图片所表达的信息,学生在学习中轻松自然地接受到环境教育,并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不要乱扔垃圾等生活习惯。
2.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由浅入深挖掘环境教育素材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上,尽可能结合教材中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种结合有关信息技术知识逐渐渗透环境科学知识的方法,既讲了信息技术知识,又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6章中“图片的获取”,有意安排被砍伐的森林、南方旱灾等图片,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再展示校园绿化美景等图片,给学生美的感受,通过明显反差的比较,让学生在情感上自觉地产生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利用网络,让学生收集有关森林的环境效益素材,树林能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雨量,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而培养爱护树木的情感。形成保护学校环境、创建优美校园的氛围。
3.利用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开展环境教育
信息技术实践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在“信息技术实践4-3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中。可先展示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精美的图片,介绍国家游泳中心的节水节电设计理念,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计算:水立方有3万平方米屋顶可使雨水的收集率达到100%,按北京年平均降水量630毫米计,一年可收集多少吨水。通过计算,让学生懂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又如,通过多媒体作品“苏州园林”的制作,苏州园林那融为一体的山水林木,秀色迭出,沁人心脾,给人感受到自然的美景,在内心深处产生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
在“动画制作”一章,可以先介绍我国的珍稀动物,并通过学生对动物动画的制作,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树立共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在创建网站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分组分别选取以“环境保护”和“美丽家乡”为主题创建网站。这样,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在素材收集、内容的规划、设计、制作等方面均能涉及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进一步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4.在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中,开辟环境教育的新领地
把环境教育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既可补充课堂教学上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不足,又可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认识,充分了解周围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达到培养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的自觉性。
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利用Word文档“制作宣传册”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节水资料,宣传节水小常识。在这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我国的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着污染,水的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严重问题之一。同时通过数据真实展现,使学生养成爱水、节水的良好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