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猜想,激活学生的思维

2014-12-29姚静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11期
关键词:周长数学教师公平

姚静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以促进学生猜想能力的提高,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面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数学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一、抓住导入时机,鼓励学生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需要抓住时机,而导入是不可错过的时机之一。一般而言,良好的导入可以扣住学生的心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数学教师要抓住导入时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学习小学五年级数学“圆”这一单元中的“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鼓励学生猜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也就是说,学生对“周长”这一概念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是不同图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数学教师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猜想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应该如何计算?此时,课堂像是“炸开了锅”,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猜想。有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有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有关。总之,课堂上众说纷纭。通过大胆猜想,学生的思维慢慢被激活了。此时,数学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猜想,进行验证,也就是从猜想到验证的一个过渡过程。在这个案例中,数学教师采取的策略是:提出问题——鼓励猜想,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成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猜想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究与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需要不断猜想,不断验证,再猜想,再验证。数学教师可以多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主动探索,以发掘出数学的另一片天空。

在学习小学四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这一单元中的“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了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猜想。探究活动1:学校即将举行一年一度的足球赛,并决定采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谁开球。你认为这个方法公平吗?探究活动2:有两个人决定通过摸球的方式决定谁买单。甲说我摸到蓝球,你买单;乙说我摸到红球,你买单。最后,打开袋子,发现袋子里装着蓝球四个,红球一个。这样的方式公平吗?学生围绕这两个任务进行探究。在探究1活动中,学生猜想游戏是公平的。做法如下:学生可以抛硬币20次,并一一记录下来,看看出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在探究2活动中,学生猜想:游戏有失公平,因为两种颜色的球数量不一样。学生采取亲自体验加记录的方式体验可能性。探究之后,学生发现,第一个游戏规则是公平的,因为两者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的;而第二个游戏则不公平。此时,数学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猜想,如为什么第二个游戏不公平?怎么样才能让游戏公平?你是如何验证你的猜想的?在这节课中,学生主动猜想,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碰撞,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纷呈,而学生也得到了发展。

三、验证课堂猜想,促进体验成功

验证猜想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步骤。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只有通过验证才会知道;而通过验证,学生也可以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感。

在学习小学四年级数学“怎样滚得远”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再组织学生验证猜想。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圆柱形物体怎么样可以滚得远,探究方向就是圆柱形物体滚动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与圆柱形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木板的角度、光滑度等。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采取统一标准,例如:材料、高度、物体等都是一样的,并且实验操作要规范。学生根据实验标准,进行合作验证,并记录结果,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总结知识,验证猜想,体验成功。总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后,数学教师不能急于下定论,或者给出标准答案,而应让学生再次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体验成功。

四、巧设数学练习,激活学生思维

素质教育时代,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在知识巩固阶段,数学教师可以巧设数学练习,引导学生猜想,将学生的思维激活。

在学习了小学五年级数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后,教师设计了如下练习:有一个梯形果园,上底为110米,下底为160米,高80米。如果每棵树占地9平方米,想一想这个果园可以种多少棵树?很快,学生依据教师给出的练习,提出猜想。有学生说可以先算出梯形的面积,再求可以种多少棵树……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猜想。等学生经过猜想、验证,数学教师再与学生一起揭晓答案。在整个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猜你喜欢

周长数学教师公平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巧算周长
公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