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语文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014-12-29林金椒
林金椒
一、要教给学生语文预习的基本方法
语文预习的基本方法,不仅要教给学生,还要促其反复练习形成基本技能。
1.“读”,即通读全文,扫除文字障碍,获得大致印象。叶圣陶说:“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而每“求之于本文”,就先得熟悉文章内容,了解大致框架,而且通读全文还可以加强语感、积累词汇。
2.“理”,即参照提示,依照文体特点,理清全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因为只有摸清了作者思路,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才能明白作者的意图,才能学到作者的写作技巧。
3.“圈点”,即细读课文,参照课后练习,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文章的相关部分圈点、勾画、批注。若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批注,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以便更好地寻求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
4.“查阅”,即查阅字典、词典和参考资料。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查工具书、查参考书、上网查有关资料并收集、整理、积累资料等方法。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形成技能后,便可终身受用。
二、要教给学生不同文体学习的一般方法
各种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学生就能自己读、自己写,这样自学能力也就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不断提高。
以阅读议论文为例,一篇议论文从构成要素来说,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从论证方法来说,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从论证方式来说,有立论、驳论、立论与驳论相结合三种方式……这些都是议论文体的学习的一般方法,教会学生掌握了,就可以独立地分析一般的议论文体了。
再如,小说,我根据学习小说必须注意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的规律,总结为四句问话:“人物性格有何特点?故事情节如何发展?人物所处是何环境?主题思想怎样表现?”第一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第二步,要求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通过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第三步,要求学生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或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第四步,根据人物的分析,情节的发展,环境的描写,归纳出文章的主题。通过这些规律性知识的传授后,再以《心声》《空城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小说为例,让学生在具体训练与实践活动中牢固地掌握自学小说的方法。
三、要教给学生质疑的常用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常用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的写作特点(包括内容、形式、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发问等。如教学《故乡》一文,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疑难不解的问题提出来。以课文第一部分为例,我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归类成四个问题:1.“我”为什么要回故乡?2.“我”所见到的故乡是一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有“横着”的感觉?3.面对如此满目荒凉的故乡,“我”是怎样的心情?4.文章说“我记得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它的美丽,说出它的好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这话矛盾吗?为什么?然后让同学对这些问题通过课堂自行共同讨论解决。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师生共同质疑,使学生渐渐形成质疑能力。
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应引导学生通过有序的发问和回答。一般可从三个方面依次发问:1.“文章写了什么?”这是关于文章内容的探究。2.“怎样写的?”这是关于文章形式的探究。3.“为什么这样写?”这是关于作者写作意图及思路的探究。学生根据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自问自答或与同学互问互答,问答的过程即是进一步研读课文的过程。以议论文为例,可这样提问: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道理,论点是什么?有分论点吗?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手法?列举了哪些事例?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质疑时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
四、要大力营造学生课外自学的氛围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自学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积极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自学,以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如每周设立专门一节课外阅读课,并检查读书笔记;建议学生放学后到阅览室去读报刊20分钟;利用课余时间看一看班级作文选(每月在学习园地发表学生作品1次);鼓励积极参与尝试研究性学习、参与文学赏析知识讲座等。在教室创办图书角、材料剪贴报,定期开展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课外自学的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促使学生保持自学的兴趣并形成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德化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