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4-12-29沈引良
沈引良
[摘 要] 课程改革倡导一种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勇于探索、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潜能;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为学生发挥创造潜能提供独特的创造性环境。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育资源。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培养
江泽民同志曾经讲过:“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教育战线的一项紧迫任务。初中物理课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物理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 可以说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事业已经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国家的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上和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一代,必将成为我们民族兴旺、国家发展的关键。
物理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物理学科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它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容置疑的优势,因此物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科的突出特点,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创新素质决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去创新,教师就必须要创新,要打破“唯本”的思想观念,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只是做“搬运”的重复工作,那课题中就不会有创新的精神,学生就不会有创新的思维。教师要善于汲取新的知识,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一桶水”的理论必须打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例如,八年级的物理课着重讲述的是光学、物态变化、电磁学等初步知识,在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外,还涉及到大量的“科学探究”、“科学·技术·社会”等,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探究的过程学生的能力会得到锻炼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面对课堂、面对学生。要学会研究,走向研究。现代教育是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基本功,还要求教师要具有科学研究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缺乏思考,缺乏研究、探究问题的能力,那也不是个合格的教师。
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自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机组合。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具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1)紧扣新课标,从优化课堂教学人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设计情境,营造民主氛围,激励学生质疑解难,自主探究。(2)教师要尽可能地开发实验,让学生进行设计、探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3)用教师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坚实的理论功底,在教学中厚积薄发,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打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4)要注意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励学生求新立异,发展思维,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5)教师要用人格的魅力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6)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
(一)在物理课中确立新的教育观
1.确立新的教学质量观
什么样的教学是高质量的、高水平的教学。就物理学科而言,以往看教学质量就是以传递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因此,教师的精力就放在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新的教学质量观是看学生真实发展的状态即用什么方式传授知识,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2.确立新的学生观
新的学生观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主人的地位、主人的精神、评判的标准。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如果解决的好,那也就解决了传统的“三中心论”,不再“以教材、以教师、以课堂” 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乐学的氛围,以体现教材寓教于乐的特点。
(二)改革物理课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而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场所。因此,必须对现行的不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1.进行物理课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物理课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行“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育思想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探讨式、质疑问难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物理课教材要求教师要灵活多变地应用教法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入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它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进而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结合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比较其振幅的大小?(2)这一实验中我们应观察什么?如何记录实验现象?(3)你还能设计哪些不同实验进一步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同学们很好完成了本探究实验,并设计出了几种新的实验探究方案,这样在探究过程中寻求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从科学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其他方法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扎实的科学基础。例如:我在教学中,用嘴对手背“吹气”和用嘴对手心“哈气”分别探究“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用两手掌相摩擦感觉发热可探究“做功可改变物体的内能”等。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教师采用何种方法是取决于教材和学生的,并不是一成不变,此外,一堂课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只不过侧重那种方法而已。endprint
2.在物理课中加强现代教育手段的研究及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更新和转变,不仅体现在对教法的改革中,还体现在课堂中对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上。目前,在中学中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更多是指多媒体的应用。大家都知道,“时间加汗水,粉笔加黑板,题型加知识点”的年代己经被现代教育所淘汰了,学生们对教学的手段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喜欢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其中之一就是多媒体的使用,物理教师将应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针对难以理解或难以想象且无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的物理概念、规律,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十分直观、形象地解释、演示出来,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做到重点、难点突出,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突出多媒体教学“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特点。
3.给课堂教学注人活力的创新策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要具备一些创新的策略:①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敢于改变工作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中要有质疑的精神,要教导学生质疑是创新的前提;②在课堂中减少对学生的统一约束和化一的要求。例如:在初中物理课中教师要求学生的答案是一致的,这扼杀了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不利于能力的培养,这也违背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③教师应该向学生学习这是创新对每个教师提出的要求,这是营造一个乐学氛围不可缺少的前提。
(三)创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个综合的问题,它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但是,我们的部分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追求升学,对孩子给予更多的是“不准做”,“不允许”,给孩子“喜欢做”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精神的“萌芽”。所以,我们物理教师在自己“做”的同时,还要帮助家长更新观念,转变思想,给我们的初中学生一个宽广的天空,任凭他们翱翔。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当中去,在实际中又学会新的知识和技能,不然,学有何用?因而,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第二课堂的开展,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感到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成就感。物理教师就是要在活动中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课堂中没有找到的答案即实现物理课的最终目的-----知、行统一。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说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除了教师和家长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社会也有职责-----为培养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和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求我们教师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开发、发展学生潜能的环境,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胆革新,勇于进取,为了教育的“明天”而耕耘。
参考文献:
[1] 常汝吉.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常汝吉.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田惠生.价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