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华文化复兴之文化要素研究
2014-12-29王福革卢少志包塔娜
王福革 卢少志 包塔娜
摘 要:确立新时期文化复兴之基本内涵,在坚持振兴、创新和突破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复兴、传统文化与文化利益和西方文化与文化复兴等问题。上述问题是文化复兴战略中文化要素的对比研究,是历史性、时代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关键词:文化复兴; 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5-0023-04
新时期文化复兴之文化要素研究是对文化自身的观照和反思,涉及文化复兴中的内外文化要素,包括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些文化要素在与当下的社会主义实践结合中,呈现着文化要素的原则与灵活、发展与坚持等基本属性。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中华文化复兴的大文章,充分利用文化发展之文化要素显得非常重要。
一、文化复兴的内涵与特色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相伴随的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在文化的复兴过程中,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探寻与重建一直是民族文化复兴的主旨与方向。近现代的文化复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一是与孙中山“振兴中华”的辛亥革命相联系,文化研究聚集于“文化振兴”。二是国民政府时期,以1935年出版的《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为代表,反映了国民党的文化复兴思想。三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关于文化复兴的思想。四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新中国文化建设。五是从1978—1997年,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反思为主题,在不同领域的文化再比较。六是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标志,“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新时期文化发展和研究的核心。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使命为内容,中华文化复兴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中华文化复兴的机遇与挑战、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内涵与特色、中华文化复兴的发展战略等。
自2007年以来,人们围绕着“中华战略文化传承和发展”、“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强国”等问题展开,核心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关于中华文化复兴的基本内容,主要应包括:
1.中华文化复兴不是复旧,而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文化的振兴、创新与突破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复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归,相反,所谓的复兴,是指在传统文化背景上,针对社会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对其作出理论的总结,并对发展趋势提供尽可能的预测,实现思想文化对社会实践的认知。在文化复兴问题上,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传统文化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应当被置于历史的垃圾堆中;认为新文化应当平地建设。这是否定历史的幻想主义。一种是复古主义,认为文化复兴就是传统文化的再现,因为传统文化都是好东西,只要拿来就行。这是否定社会发展的保守主义。
2.文化复兴的标志
文化复兴的标志在于人们对文化的认同程度。从世界文化复兴的发展史看,人们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认同,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商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是这些东西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它包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模式,涉及这个国家、民族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等。在世界多样性的发展中,共存与共生的基础在于:相互的文化被承认与认同。当中国的新文化随着商品的输出和国家强大而为人们所认同时,文化复兴才随着民族的复兴而真正实现。
3.文化复兴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复兴与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是否做到了自知之明;对民族的文化史知道多少;并对未来的发展确立多少信心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文化的自我觉醒,即文化自觉。在文化自觉过程中,过去的辉煌史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历史基因,在丰富灿烂的文化文明史中,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后的必然选择。也就是说,在文化丰富中自觉,在自觉中确立自信。
4.文化复兴与民族信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信仰危机的信仰一直是文化复兴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信仰是一个民族形成民族认同的精神支撑,随着社会发展与信仰的多元化,如何解决各民族、社会各阶层、不同的利益集团共同认同的信仰就成为文化复兴中的大问题。就像一个人必须有信仰一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要形成具有聚集全民族、全国家的共同信仰。在信仰问题上,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要制定明确、清晰、原则性的国家宗教政策,让宗教在自己的领域内活动,对于打着宗教旗帜,做着危害国家的宗教极端分子,必须依法严惩。同时,也要认真反思和总结我国多年来的宗教政策,做到与时俱进。二是信仰是国家的意识形态,是政府必须要做好的事情,绝不允许共产党内部信仰多元化。共产党要掌握信仰领域的领导权,这是最基本的立足点。三是要强化共产主义信仰论证,这是与共产党生死存亡息息相关的原则问题。在论证共产主义信仰中,要理直气壮,构建我们认为合理、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复兴
在研究中华文化复兴中,首先要谈到的文化要素是马克思主义。因为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内容上的中国问题、形式上的中国方式与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
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国家意识形态
在文化复兴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1]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反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这不是学术自由与否的问题,而是涉及中国走什么样的路、举什么样的大旗的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文化建设,绝不是“左”与“右”的问题,而是能否正确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上,必须克服忽软、忽硬的问题。只有坚定地高举,文化才能复兴,民族才能崛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鄙视现实问题。特别在一些高校领域,这种情况尤为严重。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培养的理论研究人才到底为谁服务的问题。从国家培养社科人才的宗旨看,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就象一个人脸上的灰尘一样,一定要清洗的。如果我们的研究人员不是去做清扫灰尘的工作,相反却眼睛紧紧盯着灰尘,从事否定脸的工作,这就违背了国家培养他们的目的和其生存的现实根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必须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研究。在问题研究和文本研究之间,前者要难于后者,因为关于现实问题的研究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很快得到验证;相反,文本研究却要轻松得多,因为死人是不会说话的。二是研究者必须走出书斋,积极投身于社会热点问题研究,走理论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路子。要克服救世主心态,克服习惯于端坐屋中,以一种俯视的姿态、冷眼的心情,研究和把玩社会问题,认为群众的问题不值得他去关心和怜悯,顶多也就是关注而已。这也是我们社科理论研究人才挺多,而成果较少的主要原因。
3.马克思主义文化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上,通常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也就是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在长时期的指导中,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行为本身正在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即马克思主义文化。所谓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一种新的提法,是指在中国文化领域中,形成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精神特质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相独立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灵魂,以唯物辩证法为思维逻辑,以意识形态为主要领域,形成了流行社会核心层面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已经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并随着政府的不断推进,演化成千万大众日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种文化,是新时期中华文化复兴过程中要重点研究和提及的一个问题。
三、传统文化与文化复兴
文化复兴之新文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是在吸收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创新之结果。在新时期文化复兴与传统文化关系上,必须解决一些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
1.什么是今天的传统文化
谈到传统文化,人们通常认为先秦文化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并提出过“回到先秦”。在今天传统文化的界定上,我认为它不是先秦文化,而是宋明理学。在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研究上,一般认为宋明理学终结于清中末期,之后便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这样一种认知使我们在认识上远离了宋明理学,而生活中仍然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宋明理学是对儒、释、道三教合流的重大创生,是那个时期文化复兴运动的成果。在此后的七八百年时间里,直到今天宋明理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尽管清中末期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但依然是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反思与批判;尽管指出了传统文化的不足,但没有在传统文化之外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传统文化仍然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时至今日,在诠释传统典籍中,人们使用的文本和义理方法更多依据宋明理学的东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伦理观念更多的是宋明理学的价值判断。在社会政治领域,人们接触到的传统政治,更多的是宋明以来的政统与道统,并以此为依据,架构传统的政治形态。可以说传统的“四书五经”就是宋明理学的“四书五经”,在传统文化问题上,人们依然活在宋明理学的王国中,尽管有些人不愿意承认,可事实就是这样的。
2.宗教与文化复兴
谈到宗教,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问题,因为各种宗教活动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各种因“宗教”引起的社会问题时常发生,因此,宗教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对于不信教的人们,宗教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又不可能不在理论上离人们很远。这种既远又近的宗教文化对于文化复兴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涉及国家基本的宗教政策和人民群众的宗教认知等。早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对宗教的认知是源于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述,宗教的存在是基于人们容忍的限度内,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舞台上,较少见到宗教的踪影。改革开放后,宗教一改其看客的心态,在诸多的场合里鼓吹自己的信仰和对世俗的悲悯,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其影响力已经从普通群众发展到党员干部,从日常生活扩展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并以难以想象的潜力,扩充着自己的影响力。对于这些因宗教而出现的诸多问题,要求新时期文化复兴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首先,要确立国家宗教观。关于国家的宗教政策,主要依据的是《宪法》,基本内容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人权,并要求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公民的宗教权利。除此之外,宗教对于人们来讲,并没有相应的其他义务。事实上,多年来,国家出现了很多宗教问题,一些政府部门对因宗教发生的社会问题,不敢管也不愿管,结果酿成了社会大问题。究其根源,国家宗教政策的模糊是引起宗教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宗教问题上,我的建议是为宗教立法,提议全国人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法》,把国家的宗教政策纳入到法制的轨道,让宗教有法可依,让管理者依法管理。只有这样,宗教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其次,要高度重视寺院经济。对于中国的寺院经济问题,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传统的寺院通常是国家财产,它们通过布施、法事、水陆道场、信物、点灯、赐福、刻碑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加之原有的地产、森林和建筑规模等,其经济实力相当可观。除此之外,近年来,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新建寺院,一些寺院以“股份制”的形式,以雇佣僧人的方式,以谋利为目的,大肆敛财,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体。更为重要的是,当宗教与财富连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即寺院经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其相应的政治和思想要求必然反映出来,形成一股影响巨大的寺院思想思潮。这也是近年来宗教信仰之风越刮越烈的主要原因。从历史的发展看,寺院经济通常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极,严重时达到天下三分之一的财产在寺院,这也是历史上出现“三武一宗”较难的根本原因。在宗教问题上,当寺院经济快速崛起时,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信仰问题,更是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值得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最后,针对近年来打着宗教旗号扰乱社会秩序,甚至违法犯罪等问题,要坚决打击,绝不手软,更不允许宗教人士以宗教之名,行苟且犯罪之实。总结近年来宗教问题上的失误,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对宗教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不够,使宗教成为宗教违法人士的护身符。诸如此类的法外开恩的事情已经铸成了宗教管理的大问题,必须得改。
四、西方文化与文化复兴
关于西方文化及其价值问题,是近两百年来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枪炮而来的一种新式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苦难过后的民族图强和文化复兴的重要选项之一。从历史的发展看,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确实起着参照和借鉴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文化才使我们民族惊醒和崛起。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祖辈们做过各种形式的选择,包括“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等。在新的文化复兴时期,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仍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西方文化与民族自信
在两百年来的争论中,人们认识到,西方文化是西方文明的代表,中国文化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二者是不同类型的文化。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取得了近代以来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也伴生着先进的西方文化。毋庸讳言,西方是近现代社会发展力量的代表,有着优秀的文化。与之相比,两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民族崛起和文化复兴屡屡受挫。因此,在西方文化面前,民族自卑和自恋是多少代人的痛苦经历。如果说1949年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话,那么1978年以后的30多年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也只有在今天,在面对西方文化时,我们才会有理由和底气谈论西方文化与民族自信问题。民族自信是一个民族在与其他民族比较时,所拥有的对自己民族的信任和骄傲,是源于民族实力和对未来的信心,它反映了民族比较间的平等和理性。面对西方文化,探讨如何复兴新时期文化时,我们有一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是一种相互平等中的审视和学习。
2.西方文化与国家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根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出现。从根本上说,国家文化安全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而逐步出现的,它是西方列强对东方军事入侵后,政治霸权和文明冲突后的文化矛盾。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西方的军事侵略、政治压迫和经济霸权后,在文化上面临着文化侵略和文化渗透,表现为固有的传统文化一步步失去其话语权,沦为民族批判和歧视的对象,国家文化安全成为民族文化沦陷后的首要问题。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国家文化安全演变为新时期文化复兴的战略问题。相对于“国家文化安全来说,我们不仅要认清发达国家搞‘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文化侵略,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科学地认识和理性地面对‘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文化侵略。我们反对残酷野蛮的‘侵略,反对恃强凌弱的‘霸权,反对包藏祸心的‘渗透,但是我们却不应反对‘文化,特别是不应因此拒绝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这些优秀的特别是先进的文化,在现实中常常是与资本主义的侵略行径、霸权态度混杂在一起的,是与某些人的‘西方中心文化观纠缠在一起的,因而是非难辨、好坏不清。如果对此缺乏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精神,就可能顾此失彼,导致决策的失误”[2]。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带来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又会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步伐,是民族精神对民族发展的贡献。在社会发展问题、固有文化积淀和民族自觉中,复兴中华文化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提,关乎民族精神的进步和时代任务,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威.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42.
[2] 刘跃进.文化的先进性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0.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