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学术中心?
2014-12-29
根据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的“汤浅定律”,世界科学中心从意大利开始,经英国、法国、德国至美国,历经了五次转移,每次的平均周期为60~80年。于是,人们开始思考亚洲,乃至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学术中心。英国教育评估组织夸夸雷利·西蒙兹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QS)在2013年发布了亚洲大学排名榜,认为亚洲大学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重大进展,有可能在20年内超越西方大学。中国学者们也在深入探讨将北京建设成为全球学术中心的可能性。美国高等教育学者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s Altbach)则坚持世界中心-边缘理论下的西方学术中心说,否认未来学术中心会移至亚洲。从当下的世界格局与亚洲(中国)发展进程来判断世界学术中心能否转移似乎为时尚早,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英文学术论文的第二大产出国,越来越多的海外回国人员和国内的科研政策不断促使中国学者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学术声音,一些本土英文学术期刊已经在世界学术圈崭露头角,这对未来的世界学术格局和中国学术自身发展将起到怎样的作用尚待时间来验证。
中国教育实践的发展与变化吸引着世界的关注。上海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测试中连续夺冠,震惊多国朝野,他们纷纷向上海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化水准日益提高,在多个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如全美教育年会和世界国际与比较教育年会上,中国学者发言数量每年持续增长,人们慨叹没有中国学者的会议将不能称为国际会议。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学者还主编了多种教育学英文期刊,并在全球出版。然而,尽管近年来关于中国教育的英文论文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涨,但其中大陆学者贡献的论文数量不足1/3。由美国的汤森路透公司主办的科学网(Web of Science)的SSCI教育学数据库中,尚没有一本关于中国教育的学术期刊,也没有一本由中国学术机构和出版社主办的学术期刊。不得不说,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化的机遇与面临的困境同在。在本期话题中,我们将视角放在中国教育学英文期刊与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化上,邀请了多位国内外英文教育学期刊的主编和编辑、国际权威数据检索机构人士,试图破解中国当下英文教育学期刊发展的路径与面临的问题,更为如何提升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化水准进行反思。
在访谈中,无论是办刊的学者还是权威数据检索机构人士,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学术共同体,中国教育学期刊从内在感受到了国际对话的规则感——无论是从国际编辑的团队和国际编委会的组建,抑或是研究话题的国际化与研究方法的规范性,而非沿用以往的研究范式与办刊模式,从而摆脱了自说自话导致的学术困境与国际失语。必须指出,这是中国教育走进国际学术界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现有期刊尚未在国际检索中有所突破,这也印证了我国的英文期刊在国际学术影响力上还尚需努力。同时,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英文教育学期刊要借助国际出版社的力量,实现国际销售与海外推广;期待中国本土出版机构的国际化,从而承担起更多中国学术国际化的重任。更多新刊的创办,如果能延伸至更多的二三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将会对中国教育研究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我们共同期待中国教育学英文期刊在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期策划:徐阳,高等教育出版社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杂志编辑部主任(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邮政编码:100029;电子邮件:xuyang@hep.com.cn);熊建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世界教育信息杂志执行主编、副研究员(通讯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政编码:100816;电子邮件:xiongjianhui@mo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