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紫砂“提梁开片石瓢壶”里的艺术想象

2014-12-27钱何琴

江苏陶瓷 2014年6期
关键词:石瓢片石器型

钱何琴

(宜兴 214221)

经典的壶型总有一股迷人的魅力,可谓“百年不衰”,例如“石瓢壶”,此壶型的风格古朴、做工精细,它将“石瓢壶”整体呈现“三角造型”的精髓为本,线条圆润为辅,带有一份细腻。在正确地把握了传统“石瓢壶”型内韵美的基础上,设计了紫砂“提梁开片石瓢壶”(见图1),上方一道彩虹似的美丽提梁,使得壶器顿显柔美、和谐,尤其是提梁与壶盖的配合恰到好处,其技艺非同凡响。

图1 提梁开片石瓢壶

1 紫砂“提梁开片石瓢壶”的造型工艺设计

此款紫砂“提梁开片石瓢壶”的造型充分把握了传统“石瓢壶”的精髓之处,将传统“石瓢壶”这一经典器型表现得淋漓尽致。紫砂“提梁开片石瓢壶”器型古拙,线面简洁明快,不失沉稳大度。壶身沿袭传统“石瓢壶”的古老制作方法,上小下大,使其重心下垂,壶器使用起来更加稳当。“提梁开片石瓢壶”的壶嘴采用短而有力的直筒形设计,出水力度佳。整器采用暗接手法,提梁与壶身相连衔接自然,不落痕迹。壶钮如同一条抛物线连接壶盖两端,形如拱桥。“提梁开片石瓢壶”的器型精神饱满,拥有大气之风,提梁开阔大度,拥有飘逸之风采。

2 “石瓢壶”的来历

紫砂“提梁开片石瓢壶”的造型,最初源自传统的“石瓢壶”。“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解释为吊子,是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那么紫砂“石铫壶”何时称“石瓢壶”呢?这得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3 紫砂“提梁开片石瓢壶”里的意境

紫砂壶艺,本身就是感情的艺术。一件较完美的紫砂艺术作品,必须能够抒发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以油然而生的艺术感受。艺术要有决断、要朴素、要率真,要把亲身感觉到的表达出来,以达到形、神、气、态兼备,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如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以触类旁通。书画家可以从剑的飞舞或鹅掌的拨动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筋肉感觉来助笔力,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胸襟来增进书画的神韵和气势。推广一点说,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内下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在紫砂壶的创作中,把朱先生的话作为座右铭来指导艺术创作。要使紫砂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要将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同创作实践联系起来,追求有自己特色的紫砂艺术作品来。紫砂“提梁开片石瓢壶”的设计,便是充分运用想象力的艺术结晶。此壶泥料优异,泥质沉稳厚重、色泽沉郁、光泽闪现,极富层次感。尤其是壶器上斑驳的开片就像历经千年岁月淘洗过的痕迹,使人心理上产生一种历史的沧桑美。特大圆提梁跨壶体,恰似一道长虹悬挂于空中,且骨肉均衡,气度不同凡响。那道“彩虹”犹如历经千年岁月淘洗过的时光,又透露出晶莹的色彩,充满生机。紫砂“提梁开片石瓢壶”整器气质伟建、深沉朴茂。此壶置放于各种环境中品茗观赏,都能显其神采。

经典的“石瓢壶”演绎成这款紫砂“提梁开片石瓢壶”,它的美态不仅是壶身的明润光泽,也不止是器型的优雅端庄,更在于壶器的创新、立意之美。紫砂“提梁开片石瓢壶”各部位的衔接吻合处精确到位,比例恰到好处,整器韵味十足。加上此壶色泽醇和优雅,彩虹似的提梁浑厚而自然生动,以此壶泡养之后想必也是很出彩的。

[1]许涛.紫砂壶之筋纹器漫谈[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07):72.

[2]刘红仙.浅析“山水腰圆形执壶”的美学内涵[J].江苏陶瓷.2011(05):30.

猜你喜欢

石瓢片石器型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亿年瓷片
千秋亭废剩青山韩陵片石在人间
大体积片石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亿年瓷片
“石瓢壶”探艺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小羊首圆炉
漫谈“石瓢壶”的造型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