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组织模式的评价与设计研究
2014-12-27张智光杨加猛陈书林
陈 岩,张智光,杨加猛,陈书林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组织模式的评价与设计研究
陈 岩,张智光,杨加猛,陈书林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林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林业绿色供应链在协同运作中同时追求资源效率、价值优化和生态保护三个重要目标。本文按照共生组织机制把供应链企业间的共生模式分为市场机制共生、弱关系中间机制共生、强关系中间机制共生、科层机制共生四类;并从资源、价值、生态三个方面设计出共生模式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粗集理论和Shannon熵的属性离散化相结合的方法对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和权重的确定。通过评价分析可知,除了市场制共生模式外,其余三种共生模式在资源绩效、价值绩效和生态绩效三方面各有优劣。本文结合林业产业的特点和各种模式的优劣提出一种适合林业绿色供应链特点的混合共生模式。
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组织机制,共生模式,绩效评价,混合共生组织模式
21世纪市场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林业产业领域也不例外。林业供应链管理是突破单个林业企业管理的界限,通过相关企业之间的战略协作,实现林业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目前,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资源的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灾难。林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所以林业供应链联盟在协同配合过程中应同时追求价值优化、资源效率和生态保护3个重要目标,即林业绿色供应链。
林业绿色供应链联盟打破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各活动环节的割裂与封闭,超越一般的分工范畴,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构成一个共生系统;在这个共生系统中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不断的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共生”概念首先出现于生物学领域,最早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bary)在研究真菌时于1879年提出[1],指的是不同生物种群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共生理论现在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领域[2]。共生模式是供应链上各个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它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共生系统可能选择不同的共生模式。众多学者基于共生单元利益关系、共生单元的紧密程度、共生媒介、共生单元的产权关系、共生组织机制等不同标准对企业之间的共生模式进行分类。按照共生组织机制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共生模式可以分为三类,即市场机制共生、中间性机制共生、科层机制共生[3]。市场机制共生是一种完全市场机制下的共生关系,供应链中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随机的、偶然的、不确定的纯粹市场交易,没有任何组织化的关联。科层机制共生表现为共生系统中的所有共生单元都内化为一个整体组织,如单体企业,形成了科层组织结构。中间机制共生是介于市场与科层两种组织机制之间的模式。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中间机制的企业共生模式备受各界关注。20世纪末以来,以企业集团、产业集群、日本“下包制”、战略联盟和美国硅谷的“模块化”为代表,中间机制呈现出由纵向一体化向纵向分离、纵向分解或供应链联盟方向演变的趋势[4]。在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下,中间性机制共生的具体模式又不相同,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动性的特征。在这里我们根据供应链中各个共生单元的联系紧密程度把中间性机制共生模式再分为弱关系中间性机制共生和强关系中间性机制共生两种。对于林业绿色供应链来说,如何为供应链选择适合的共生组织模式,以及哪种模式更有利于提升供应链的价值链、资源链和生态链绩效,是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拟从资源、价值和生态绩效三个方面设计共生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粗集理论方法对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和权重的确定;然后运用Delphi法运用约简的指标进行打分调查,最终从资源绩效、价值绩效和生态绩效三个方面对四种模式进行评价,为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并结合四种模式在资源、价值、生态方面各自的优缺点设计出符合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共生模式。
1 基于粗集理论的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组织模式的评价指标构建与约简
1.1 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组织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这里我们采用在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绩效评价中已经比较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共生模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解成资源绩效P1、价值绩效P2、生态绩效P3三类指标,指标体系详见表1 所示[5]。
1.2 基于粗集理论的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组织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约简与权重确定
我们选择的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对于共生组织机制模式的绩效评价来说是多余的,需要进行筛选。本文选用粗集理论和Shannon熵的属性离散化方法来进行指标体系的筛选,同时进行筛选后指标权重的确定。
1.2.1 运用粗集理论和Shannon熵的属性离散化方法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约简和权重确定的优势分析
粗集理论(Rough Set)是波兰华沙理工大学Z.Pawlak教授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数据分析理论,主要用于研究不完整、不确定知识和数据的表达、学习、归纳的理论方法[6]。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粗集理论已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广泛的重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数据处理方法。目前,该理论在数据的决策与分析、模式识别、信息科学、管理科学、金融等其他学科领域已经得到的比较成功的应用。运用粗集理论进行属性约简是对决策表中的条件属性进行简化,约简后的决策表与原决策表具有相同的性质,但是约简后的决策表具有更少的条件属性。
常用的属性权重确定方法主要有专家评分、模糊统计、二元对比排序等几种方法。这几种常用方法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权重的确定受专家经验知识的影响很大,有时就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甚至造成评判和决策结果失真。权重在进行评判和决策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反映了各个因素在评判和决策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直接影响的最终的评判和决策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粗集理论的属性权重确定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属性重要度来确定属性的客观权重。粗集理论对处理复杂系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它与概率方法、模糊集方法和证据理论方法等其他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理论的最显著的区别是它不需提供问题所需处理的数据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信息,充分体现了数据的客观性[7]。
由于粗集理论只能对数据库中的离散属性进行处理,而绝大多数现实的数据库兼具离散属性和连续属性,所以在运用属性约简算法之前,须先将连续属性离散成有限个语义符号。对于离散属性,通常还存在值域太广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实际分类计算中会严重影响计算效率,所以,必须对这些离散属性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属性值概括归纳,减小属性值的值域范围,从而减小问题的复杂度,提高计算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知识获取过程中所得到的分类规则的适应度。基于Shannon熵的属性离散化方法的优势在于它不需要先验知识便可完全从数据或经验中获取知识,生成离散化方案。
1.2.2 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组织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约简与权重确定
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约简与权重确定的流程如图1所示。
(1)输入共生组织绩效调查数据
图1 基于粗集理论的共生模式绩效指标的约简及权重确定过程Fig.1 Deterministic process of reduction and weights of symbiotic pattern performance indicators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
选定20位专家,利用Delphi法进行调查,专家根据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各个指标,分别对4种共生组织机制模式M1(市场机制共生模式),M2(弱关系中间机制共生模式),M3(强关系中间机制共生模式),M4(科层机制共生模式)进行等级评定。评价等级为5等: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对应的分数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1分。20位专家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四种模式进行的顺序排列。通过专家打分,将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绩效评价指标数据收集上来。
(2)生成共生组织模式绩效决策表
将打分原始数据转换为决策表知识表达系统,如表2所示。决策表中,R代表决策属性,即共生绩效状况,其他属性均为条件属性。
表2 共生绩效决策Table 2 Strategic decision of symbiotic pattern performance
(3)生成属性离散化区间
用基于Shannon熵的离散属性聚类方法对决策表进行属性聚类,生成离散化区间。本功能是通过VB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的,运行程序后生成的离散化区间如表3所示。
(4)属性离散化
根据离散化区间,可以将决策表中值离散化,只要该值在某个区间内,则用该区间的lsvalue值取代原来的值,离散化后的决策表如表4所示。
(5)属性约简
运用相似矩阵属性约简算法对表4中的决策表进行属性约简。首先生成相似矩阵,然后基于相似矩阵进行属性约简,通过约简得到的属性约简集合如表5所示。
表3 离散化区间Table 3 Discrete intervals
表4 离散化后的决策Table 4 Decision making after discretization
表5 属性约简集合Table 5 Collection of attributes reduction
(6)共生组织绩效指标权重确定
根据基于粗集理论的指标权重值的确定方法,计算出每一个指标的权重。用上述编程过程生成软件,把专家打分的80条记录读入,按照软件过程计算,最后形成如下图2所示的约简结果。
(7)共生组织绩效评价指标约简结果与权重确定
图2 粗集理论的属性约简程序Fig.2 Program of attribute reduction with rough set theory
通过上述方法做出评价指标体系的约简与权重确定的软件,通过计算得出表5的多种结果,经过专家咨询选择得出的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组织绩效评价指标的约简结果如表6所示。共生绩效评价指标从最初建立的18个指标约简为10个指标。
表6 共生组织模式绩效评价指标约简结果及权重Table 6 Reduction results and weights of evaluating indexes of symbiotic mode
2 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组织模式的绩效评价研究
通过上面约简出来的指标和确定的权重就可以用来进行共生模式的评价。查找到相应统计年鉴数据和专家打分数据加权计算,通过得出的数据比较,可以为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选择提供支持。
2.1 林业绿色供应链四种共生组织模式的绩效评价
根据上述约简的结果和权重数据,选定20位专家,利用Delphi法进行调查,将专家对综合评价系统中约简后的统计指标层各个单因素指标的打分情况进行统计加总,并与前面计算出的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各个基本共生模式方案的评价分值如下表7所示。
表7 四种共生组织模式的绩效评价分值Table 7 Scores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of four symbiosis organization patterns
2.2 绩效评价结果及原因分析
从绩效评价的综合分值来看,强关系中间机制共生模式M3得分最高,科层制共生模式M4次之,市场机制共生模式M1得分最低,见图3。通过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强关系中间机制共生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组织机制。资源、价值、生态各单项绩效表明,除了明显较低的市场机制共生模式之外,其他三种基本共生模式都有其特色之处,我们这里在资源绩效、价值绩效、生态绩效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分析。
图3 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评价分值Fig.3 Evaluation score curves of forest green supply chain of hybrid symbiotic modes
(1)资源绩效状况
从资源绩效得分情况来看,科层制共生模式M4最高,强关系中间制共生模式M3次之,而市场制共生模式M1明显低于其余3种模式。
这里我们结合具体的林浆纸供应链来分析原因,如果是科层制的共生模式,原材料供应基地作为集团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会在原材料的自给率和合作稳定性方面都明显高于其余的几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制浆造纸原材料的供给稳定性。
(2)价值绩效状况
从价值绩效得分情况来看,强关系中间制共生模式M3最高,弱关系中间制共生模式M2次之,科层制共生模式M4比弱关系中间制稍微低一些。
科层制共生模式在整个供应链的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方面是具有其它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这一模式的原材料交易成本较低,但是这一模式的集团公司如果企业规模过大的话,会导致组织管理成本的上升和管理难度的增加,也会导致集团内部利益分配的不对称性增加。
(3)生态绩效状况
从生态绩效得分情况来看,科层制共生模式M4最高,强关系中间制共生模式M3次之,而弱关系中间制共生模式M2和市场制共生模式M1明显较低。
林业绿色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如果是利益关系一致、联系越紧密的话,那么在林产品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就会比较好,在这一方面科层制共生模式的优势最明显,强关系中间制共生模式次之。
3 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选择与设计研究
通过上面的评价分数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市场制共生模式M1的综合评分和各单项分值都明显低于其余几种,在我们的模式选择中是被放弃的一种共生模式;而其余三种模式在资源绩效、价值绩效、生态绩效三个方面各有优劣。这样就需要我们根据林业产业特点和各种共生模式的优劣来进行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选择和设计。近年来中间性机制作为一种介于市场制和科层制之间的模式,集市场制和科层制的优点于一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共生模式。目前,工业企业之间的中间性机制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日本“丰田模式”为代表的所谓“下包制”组织模式;另一类是以美国“硅谷模式”即所谓“模块化”组织为代表的市场竞价模式[8]。这两种中间制模式虽然比较成熟,但不适应林业产业的特点。笔者在这里结合上面评价中各种模式的优势和林业产业的特点,设计出如下的混合共生组织模式,如下图4所示。
图4 林业绿色供应链混合共生组织模式设计Fig. 4 Modes design for forest green supply chain of mixed symbiotic organization
在林业绿色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共生组织模式可以采用多种模式共存的方式。在科层制模式中,主要是以集团公司的形式存在,一般是在林业绿色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科技开发实力和生产规模,如制浆造纸公司。由于制浆造纸生产与原料林密切关联,所以作为制浆造纸集团来说应该有自己的自营林基地;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林化、热电等子公司,这样有利于集团内部林产品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充分发挥科层制的生态绩效和资源绩效优势。在强关系中间制模式中,由于原料林生长周期长,企业自营林基地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制浆造纸需求,所以需要与周边一些林场和营林公司建立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原材料的需求;而且在整个原材料供给、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物流活动,与专业物流公司建立密切协作联系,以保证物流的顺利进行[9]。在弱关系中间制模式中,由于原料来源的拓展需要和浆纸的销售需要,还需要与林农大户、苗木公司、销售公司、印刷公司等建立一些协作,这种协作成员具有较大的独立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方针进入和退出该供应链组织,与核心企业的紧密程度相对要松散很多,核心企业也可以通过不断的调整这些成员企业来适应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变化[10]。
这种混合制共生组织模式既能充分发挥科层制模式在资源绩效和生态绩效的优势,同时避免了集团公司规模过大导致的内部管理成本的上升和管理难度的增大,同时也发挥的强关系和弱关系中间制的优点。
4 结 论
林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所以林业供应链在协同配合中应同时追求应同时追求价值优化、资源效率和生态保护三个重要目标,即林业绿色供应链。林业绿色供应链的企业之间选择哪种共生组织模式对于提升整个供应链的价值链、资源链和生态链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内容。本文按照共生组织机制的不同,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共生模式分为四类:市场机制共生、弱关系中间机制共生、强关系中间机制共生、科层机制共生。从资源、价值、生态三个方面设计出共生模式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粗集理论和Shannon熵的属性离散化相结合的方法对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和权重的确定,把评价指标从18个约简为10个,使得约简后的指标体系与原指标体系具有相同的性质,更加准确精简。运用Delphi法对四种模式进行打分和加权评价,得出四种模式的综合评价得分和资源、价值、生态等各分项得分,通过评价结果分析可以知道,除了市场制共生模式外,其余三种共生模式在资源绩效、价值绩效和生态绩效三方面各有优劣。最后,本文结合林业产业的特点和各种模式的优劣提出一种适合林业绿色供应链的混合共生组织模式。
[1] 张宪省,贺学礼.植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王兆华,尹建华.工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理论: 一个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7,(2):25-28.
[3] 朱庆华,赵清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4):22-25
[4] 朱玉强,齐振宏,方丽丽. 工业共生理论的研究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2):91-94.
[5] 张智光.绿色中国(第二卷):绿色共生型供应链模式[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6] Z Pawlak. Rough S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1982,(11): 341-356.
[7] 王洪凯,姚炳学,胡海清. 基于粗集理论的权重确定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6):20-21.
[8] 赵婷婷,冯德连.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类型与优化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1,(4):44-50.
[9] 张智光.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的林纸一体化共生机制[J].林业科学,2011,47(2):111-117.
[10] 张智光.绿色中国(第三卷)——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11] 王 达,张 强.湖南省农村户用沼气池效益估算与财政补贴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33(10):163-167.
[12] 尹少华,周文朋.湖南省森林碳汇估算与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33(7): 136-139,144.
Evaluation and design of symbiosis organization patterns of forestry green supply chain
CHEN Yan, ZHANG Zhi-guang, YANG Jia-meng, CHEN Shu-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Jiangsu, China)
Forestry undertakes the dual task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forest products supply. Collaborative operation forestry green supply chain pursues three key goals: resource eff i ciency, value promo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the symbiosis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the symbiosis pattern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symbiotic patterns of market mechanism, symbiosis patterns of weak relationship middle mechanism,symbiosis patterns of strong relationship middle mechanism, symbiosis patterns of bureaucracy mechanism. Then a symbiotic patter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designed by taking into account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value, ecological resources. Finally, the reduction calculation of the designed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was conducted by combining rough set theory and Shannon entropy to form discrete attributes, thus determining the weights of the indexes. Through the analysis, three patterns had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except symbiotic patterns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designed system is a mixed symbiotic organizational patterns that is suitable for forest green supply chain characteristics of hybrid symbiotic mode.
forestry green supply chain; symbiotic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symbiotic pattern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ixed symbiotic organizational patterns
S771.5
A
1673-923X(2014)07-0130-07
2014-03-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产业共生关系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研究”(71173107);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博导类课题:“生态与产业共生视角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2011320411005)
陈 岩(1977-),女,吉林农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林业经济方面的研究
[本文编校:吴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