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
2014-12-26万国哲
摘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过多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而对话教学这一模式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分析在对话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展开对如何进行有效对话的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模式;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话容易被极少数的学生垄断或仍然由教师主导
如果教师不注意,一些成绩较好的或本身就善于表达表现的学生很容易就将课堂上的对话机会垄断,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上沉默不语,一些学习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和指导。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还是习惯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样学生在课堂中不论是学习还是对话都是被动的。
2.对话流于形式
有些示范课上,课堂活动又多又热闹,但仔细听了就会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只要死记就能很好地解答,这种经过了“包装”的课堂对话,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问、学生齐答的对话也很常见,这种对话模式其实缺乏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鱼目混珠,教师也无法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1.保持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平等性
参与、投入、互惠这三个规则决定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当中的主体。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对话时,教师与学生的身份是平等的,并且想出更多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也参与到对话中来。教师的积极投入和真诚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表现自己,也能更好地融入学生当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自是不必说了。
举个例子,在课堂上有学生对“一枝红杏出墙来”提出了疑问,他觉得春天的时候应该是红杏满墙,怎么会才“一枝”呢?如果要想表达更浓更美的春色,改成“万枝红杏出墙来”岂不更好?在短暂的诧异过后,我先表扬和肯定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敢于提出和别人不同的观点,敢于质疑,这一点非常好,然后抛出一个问题给学生:“那你们说说看,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后,给出了以下的观点:“红杏其实有很多,但是被墙给挡住了,诗人就看到一枝。”“诗人是想让读者能够在读到这句时产生联系和想象,这样既增加了神秘感,又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浓浓的春意。”……学生的讨论越发热烈,于是我顺势又提出另一个问题:“那如果你们就是那一枝探头墙外的红杏,想想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这时学生的发言就更积极了:“我会看到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红红的太阳。”“我会看到美丽的田野,蜜蜂和蝴蝶在翩翩起舞。”……
由此可见,在对话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多多肯定学生的不同的想法,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发散性,那么这样的对话,就是有效的。
2.创设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
在课堂中,不但要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还要重视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其实就是在和作者进行沟通,并在阅读中会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这样就能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一层的或者更独特的理解。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在教师将诗句简单解释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创设出与诗句相符的情境并进行对话,如果能表演成一个小品那更好。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在对话中就理解了诗句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形成了他们的价值观。在这样的过程中,因为少不了学生之间的讨论,所以无形中也加强了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取长补短”。
总之,虽然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对话教学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对话教学将会收到更为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字慧.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有效模式探究[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1(12).
[2]卓玛拥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J].新课程:小学,2013(11).
作者簡介:万国哲,男,1962年12月出生,大专,就职于陕西省旬邑县底庙镇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