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开放课堂的构建
2014-12-26陈广德
摘 要: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和理念的灌输,并未密切结合学生自身的特性和发展需求进行数学技能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供以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学;开放课堂;构建
数学作为一种语言、一种工具、一种文化,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类社会处处都离不开数学。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也成为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同时,数学对于学生思维的扩充以及解题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意义,尤其在小学阶段,这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是从学生的个性角度出发培养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总结规律的一种开放性课堂。它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施开放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环境封闭,学生积极性不高
尽管新课标等教育改革方案已在我国实行多年,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部分教师仍未能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依然以老师为教学主体,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学生围绕老师的思维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形式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2.知识理解不深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接收的知识只是单纯的记忆,没有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导致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往往具体表现为在老师讲解完某种类型的题目后,仅仅知道该种类型的题目怎么操作,一旦换了一种题目形式后便无从下笔了。这种缺少知识探究,未把握知识本质区别的学习方法固然只会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仅仅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次。
3.学习形式单一,学习效果不佳
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形式单一的现象十分普遍。多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输出,缺乏学生与老师的有效交流与学生之间学习探讨的有效互动。学生在输入知识后,产生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错误的理解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无论是在老師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交流互动都过少,学生在自我理解中自我消化,长此以往,产生思维定式,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4.不完善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显著的导向性。能否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的贯彻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然而,当下的教学评价机制多以老师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水平上的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尚为单一,并未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这种传统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亦是不符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
二、构建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的对策
1.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催化剂。为学生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保证。这便要求我们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变化教学形式,适时引出探索性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形状进行讲解;在学习千米、米、分米等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在讲解中与桌子的高度、尺子的长度、学校到家的距离等相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升思维能力
探究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它对于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或动手操作,体验探索过程。例如,教师在教授“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等计数单位时,可先拿出一组比较大的数据,如427628000给学生试着读一读,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不能帮助顺利读出数据时,便可引出教学内容,万等计数单位的学习。接着让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的数,当数到第十个一千是,引出问题:十个一千是多少。学生回答十千,由此教师引出万的概念,并强调万在写法上的变换;十万,千万,亿,同理教学。可以发现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学生对“万”的掌握较单纯的定义讲解比起来,理解更为深刻透彻。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出议题,引导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互帮互助,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给每位同学准备好大小形状相同的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提出如何用每一组的三角形拼出学过的形状。同时,让小组成员交流探讨,说出三角形与拼成图形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经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与交流探讨,很快发现直角三角形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锐角、钝角三角形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由此推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二的公式。这对学生于三角形面积的深入理解是十分有利的。
3.开放课堂教学形式,关注学生成长
确立学生在学习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摒弃“教师说,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并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民主和谐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于提问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思考与评论,及时出错甚至荒唐,也不求全责备。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扩散能力。
4.构建开放性的评价机制
开放性的评价机制是与开放性的课堂相适应的。开放性的评价系统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科学引导。具体而言,可以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来落实。在评价主体上除了教师对学生评价以外,还应适当加入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上,还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意识的强烈与否,解决问题有无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将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以此完善开放性的评价机制,促成开放性教学目标的实现。
开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之魂,也是适应当今开放式社会环境要求的。开放式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和谐、融洽、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有时间和机会去对知识中的奥妙进行深度挖掘与探索,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了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可以说开放性的小学数学教学是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最优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赵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卞动探究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2]马玲,张玉成.对数感特点及其教学的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
作者简介:陈广德,男,1965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盐城亭湖新区实验学校,研究方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