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模式保障实施的对策研究

2014-12-26曹东波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11期
关键词:通识应用型理念

曹东波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适应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探讨了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及保障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实施的对策,以确保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保障措施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1.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劣势,学生的知识面和人文视野相对比较狭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减弱,事业发展后劲不足。

2.大学英语教学训练内容仅基于书本内容,实用性不强,与专业、就业需求脱节,难以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容易支离破碎,难以完成语言技能的提高和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

3.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大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国家对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显得越来越急切。过去以培养英语技能专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以语言技能训练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对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归结为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比如: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核心课程比重过大,忽视选修课体系的建构。对于偏重理工科的院校对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比重较小,忽视了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指通识思维能力(即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洞察力等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文理渗透,各学科之间彼此交融,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和改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其核心精神在于培养学生适当的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宏观视野、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成长的动力。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随着综合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加强及其在实践中出现的偏差,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趋重要,强化通识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才成长的必然要求;而通识相关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人全面素质提高最为直接、最基本的因素,因而通识教育课程又成为真正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到目前为止,省内外高等普通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仅局限于都是通用英语课程(GE)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课程(ESP)的结合。根据我们的调查,省内的本科大学英语虽然都在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但英语教学效率低下,与所学专业严重脱节,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师教学步履维艰。对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说仍然不懂得如何将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不懂得各学科之间彼此交融,知识面和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正处于一个由推广向深入转化的关键期,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本文探讨了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以期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保障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实施的对策

1.师资队伍的保障

通过语言技能教学的人文化,激发学生心智空间的拓展,培养其想象力、审美能力,从而提升人生的立意,滋养人文情怀,自觉地对人生境界有一种人文追求,逐渐养成了自己一生的人文品格,有事业心。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追求,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人文修养、文化比较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1)整体性:专精与宏博,本专业与跨专业知识的关系。

(2)层次性:基础知识与专深知识。

(3)开放性:动态更新。

因此建议学校应组织教師定期进行培训、进修学习,参加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充实业务知识,扩大教师的知识面。

2.课程设置的完善

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遵循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求的精神,英语教学正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完善。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划分课程领域。比如:不仅要调整原核心课程体系的知识覆盖领域,而且还要模糊系科间的界限,加大了人文类课程的比重。处理好应用性与人文性、必修与必需、必修课与选修课、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建议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自由选课。而对于老师的要求建议名师大家上基础课,青年教师上专题课。课程设置上,有些是几位教授先后或同时开同一门课,学生自由选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相互请益。

3.教学方法的革新

保障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各类网络资源及网络平台,构建课堂、课外立体化学习模式。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课外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及时沟通,这样可以全面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能和质量。

4.配套的制度与完善的管理

配套的制度与完善的管理,是通识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应设置一个对通识教育课程有权责、有公信力的专门机构,如通识教育中心或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通识教育理念目标、课程设计、课程遴选、教师开课、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与组织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主辅修制及通识课程选修规定,使学生不囿于封闭的专业范围。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应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转变学科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和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培养集扎实的专业技能与宏观的通识视野于一身的通、专融合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着眼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内在学习的需求的统一,以期待更有效地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的改革,改善英语课堂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2012全国大学外语课程及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主题:个性化 生态化 通识化[J].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李四清.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发展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3).

[3]聂爱明,咸飞.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5).

[4]吴影,滕玉梅.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课改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3).

猜你喜欢

通识应用型理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