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联性思考
2014-12-26孟伟军
孟伟军
汉语言文学属于语文教育的一部分,然而在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均忽视了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注,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非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无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交流与互通。基于此,从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两方面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对两者对接的思考。
语文教育 汉语言文学教育 关联 思考
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主要方式,它与人的心理及生理表现有其较强的关联性,同时具备鲜明的社会交际烙印。生活中交流的语言为口语,它属于自然形态的语言,具备有声的特征,而文学概念产生后,文字也成为了语言中的一种,即书面语。语言则是口语与书面语的总括。它是由音义结合所产生的语法与词汇体系,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媒介。语文教育则是围绕语言教学所展开的学科,是一种语言文学,它包括口语同样也是囊括书面语言,有听说、阅读、写作方面的训练内容,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属于广义语文教育中的一种,两者的共同目的均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语言表达、应用能力。
一、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人得以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它担任着信息传递的使命。其次,在人类沟通与交流过程中,语言是将其内心的心理表现与生理活动转化为外部交流语言的工具,它是对人类思维的反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语言交流锻炼其思维及表达能力,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的重要前提,在一定层面上能够促进其智力的提升与发展。开展语文课程教学则是保障学生掌握语言、合理应用语言的前提,是奠定国民教育、传承我国文明、延续母语的重要表现。因此,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始末。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主要特点
汉语言文学教育承担着传递人文风貌,提高整个民族语言文化水平的重要职责,它重视人类社会的发展意义与价值特征,属于传统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从汉语言文学自身专业特点来说,它关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重视语言教育的实用性,但其适用表现并非体现于实际应用的部分,而主要在于精神概念的影响方面。汉语言文学教育并非直接注重经济效益创造的学科,它更为注重社会效应。伴随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神话与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它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同时,也正迈向与社会文化相交的轨道中,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三、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一)教学目的一致
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均在于为社会输送专业化的应用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汉语言文学教育从属于语文教育,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理论方面存在一定的共通性,汉语言文学教学注重对学生精神面貌及文学素养的培育,而语文教学重点则在于突出其工具性特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表达方式的差异性
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与鲜明,要求所创作作品的语言能够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及其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透过语言能够感受作品中情感的表现,事物的性质等。而生动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的独特性、灵活性与动人性。但汉语言文学教育同样是将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并将教育目标的实现作为其重点目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若脱离了基础的语文教学,则无法满足普遍性教育的需求,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专业程度差异
相较语文教学来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更多的专业性知识与内容,一般设立于中专、高等院校中。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强调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学底蕴,与汉语建立深厚的情感。而语文教学,除了其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功能外,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开放性思维能力。
(四)在强调人文关怀方面有一定的一致性
无论是语文教育抑或是汉语言教育,均关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求文学进入学生的心灵,发挥文学渲染与洗涤作用,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洋溢着人文与理性的光輝。两者均重视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与情感的丰富,关注其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一)教育理念的对接
确立开放式教育理念,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建立开放的教学观点,在注重文化传承的同时,关注文学的创新与发展,以开放的目光迎接现代文化的融入与交流,实现语文教学的完善与发展。因此,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适量地注入更多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而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同样需要添加新时代开放理念与意识的教育,实现教学理念的对接。
(二)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对接
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还需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丰富课程教学形式,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以教师作为教学的指代者,展开开放式的教学方案,引入新的教学手段,为学生采集更多学习资源,包括视频节目、教育频道、课程录像等,为学生组织更多教学资源片段,围绕语言课程教学内容,纳入更多符合课程性质、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进而使学生应用能力得到强化,实现语文教学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对接。
(三)现代技术指导学习的对接
当前在部分高校已开展了开放式的远程教学模式,将课程的开展与现代技术的应用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与现代技术运用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在导学方面的能力相较传统教学而言提升明显。包括课件制作、网页设计、系统操作等,自动化程度较高。为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教学技术方面的对接,必须在广大中小学内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开放式教学,为日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思维能力的对接
语文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出勇于实践与具备创新精神的符合型人才。细化两者的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与体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学鉴赏与分析能力,同时能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为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均在于为社会输送专业化的应用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因此,为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必须从教育理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技术指导、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出发采取措施,强化两者之间的交流互通,进而提高文学对接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景宏.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64+166.
[2]杜刚.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2,(06):86-90.
[3]石华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