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公转学习中的基础作用

2014-12-26杨兴森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交角南半球北半球

杨兴森

摘  要:太阳直射点是我们学习地球公转较难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构建此内容的核心和归宿点,要理解主要部分也是很难得的,经过几年的教学体会,现总结一点自己的感悟,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地理教学;太阳直射点;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33-01

一、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

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两面并不重合,两个面的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直接影响:地球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指示不变。从而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是北纬23°26′,最南是南纬23°26′。这与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一致。

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时,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到了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这一天是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后太阳直射点北返,当太阳再次直射赤道这一天时,是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又直射北纬23°26′。这样以一年为周期,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6月22日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

数变大,而极圈度数变小。因五带的划分是以回归线和极圈为依据的,所以影响到五带范围的大小。黄赤交角变大时,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而温带的范围变小;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故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二、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公转地理意义学习中的基础应用

1、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

规律一:当直射点向北移动时(12月22日--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都在变大,到夏至日(北半球)时为最大值。反之南回归线及其以南都在变小,到夏至日(北半球)时为最小值。当向南移动时情况相反。

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之间到太阳直射时才达到最大值,只要直射点向其地靠近正午太阳高度也是在增大过程中。

规律三: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在春秋二分两天达最大值(为直射),在夏冬二至时达最小值。

2、对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影响

规律一:当直射点向北移动时(12月22日--6月22日),整个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到夏至日(北半球)时为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这一过程在南半球变化情况相反。当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各种情况亦相反。

规律二:当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反之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9月23—次年3月21日),(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半球与北半球情况相反。

规律三: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南北极圈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二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达最大。

规律四:二分日时全球昼夜等长。

3、对四季更替的影响

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两个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上面我们已经探讨了太阳直射点对他们的基础影响。因此黄赤交角是其更替的根本原因,所以不再深入探讨了。

4、太阳直射点在大气圈学习当中还有一定的应用

主要是针对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当直射点向南北移动时,气压带和风带基本也随之做相同方向的移动。

三、太阳直射点在地理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例题.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4分)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2、此时,北京时间是       月       日      时。

3、此时,A点的地方时可能是              。

4、此时,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北京的日出时间比上海早

B.东京的黑夜时间长度比悉尼短

C.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向北递减

D.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

四、结束语

工作八年来针对这一部分年年讲、年年练,但还是有许多的学生难以去理解。所以本篇文章仅代表自己的一点思考,我认为太阳直射点是学习地球公转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应用广泛且针对性强,这也使得我们每个师生都应该深入探讨做出自己相应理解。

摘  要:太阳直射点是我们学习地球公转较难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构建此内容的核心和归宿点,要理解主要部分也是很难得的,经过几年的教学体会,现总结一点自己的感悟,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地理教学;太阳直射点;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33-01

一、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

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两面并不重合,两个面的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直接影响:地球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指示不变。从而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是北纬23°26′,最南是南纬23°26′。这与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一致。

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时,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到了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这一天是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后太阳直射点北返,当太阳再次直射赤道这一天时,是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又直射北纬23°26′。这样以一年为周期,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6月22日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

数变大,而极圈度数变小。因五带的划分是以回归线和极圈为依据的,所以影响到五带范围的大小。黄赤交角变大时,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而温带的范围变小;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故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二、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公转地理意义学习中的基础应用

1、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

规律一:当直射点向北移动时(12月22日--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都在变大,到夏至日(北半球)时为最大值。反之南回归线及其以南都在变小,到夏至日(北半球)时为最小值。当向南移动时情况相反。

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之间到太阳直射时才达到最大值,只要直射点向其地靠近正午太阳高度也是在增大过程中。

规律三: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在春秋二分两天达最大值(为直射),在夏冬二至时达最小值。

2、对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影响

规律一:当直射点向北移动时(12月22日--6月22日),整个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到夏至日(北半球)时为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这一过程在南半球变化情况相反。当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各种情况亦相反。

规律二:当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反之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9月23—次年3月21日),(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半球与北半球情况相反。

规律三: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南北极圈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二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达最大。

规律四:二分日时全球昼夜等长。

3、对四季更替的影响

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两个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上面我们已经探讨了太阳直射点对他们的基础影响。因此黄赤交角是其更替的根本原因,所以不再深入探讨了。

4、太阳直射点在大气圈学习当中还有一定的应用

主要是针对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当直射点向南北移动时,气压带和风带基本也随之做相同方向的移动。

三、太阳直射点在地理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例题.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4分)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2、此时,北京时间是       月       日      时。

3、此时,A点的地方时可能是              。

4、此时,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北京的日出时间比上海早

B.东京的黑夜时间长度比悉尼短

C.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向北递减

D.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

四、结束语

工作八年来针对这一部分年年讲、年年练,但还是有许多的学生难以去理解。所以本篇文章仅代表自己的一点思考,我认为太阳直射点是学习地球公转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应用广泛且针对性强,这也使得我们每个师生都应该深入探讨做出自己相应理解。

摘  要:太阳直射点是我们学习地球公转较难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构建此内容的核心和归宿点,要理解主要部分也是很难得的,经过几年的教学体会,现总结一点自己的感悟,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地理教学;太阳直射点;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33-01

一、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

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两面并不重合,两个面的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直接影响:地球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指示不变。从而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是北纬23°26′,最南是南纬23°26′。这与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一致。

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时,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到了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这一天是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后太阳直射点北返,当太阳再次直射赤道这一天时,是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又直射北纬23°26′。这样以一年为周期,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6月22日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

数变大,而极圈度数变小。因五带的划分是以回归线和极圈为依据的,所以影响到五带范围的大小。黄赤交角变大时,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而温带的范围变小;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故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二、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公转地理意义学习中的基础应用

1、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

规律一:当直射点向北移动时(12月22日--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都在变大,到夏至日(北半球)时为最大值。反之南回归线及其以南都在变小,到夏至日(北半球)时为最小值。当向南移动时情况相反。

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之间到太阳直射时才达到最大值,只要直射点向其地靠近正午太阳高度也是在增大过程中。

规律三: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在春秋二分两天达最大值(为直射),在夏冬二至时达最小值。

2、对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影响

规律一:当直射点向北移动时(12月22日--6月22日),整个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到夏至日(北半球)时为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这一过程在南半球变化情况相反。当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各种情况亦相反。

规律二:当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反之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9月23—次年3月21日),(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半球与北半球情况相反。

规律三: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南北极圈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二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达最大。

规律四:二分日时全球昼夜等长。

3、对四季更替的影响

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两个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上面我们已经探讨了太阳直射点对他们的基础影响。因此黄赤交角是其更替的根本原因,所以不再深入探讨了。

4、太阳直射点在大气圈学习当中还有一定的应用

主要是针对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当直射点向南北移动时,气压带和风带基本也随之做相同方向的移动。

三、太阳直射点在地理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例题.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4分)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2、此时,北京时间是       月       日      时。

3、此时,A点的地方时可能是              。

4、此时,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北京的日出时间比上海早

B.东京的黑夜时间长度比悉尼短

C.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向北递减

D.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

四、结束语

工作八年来针对这一部分年年讲、年年练,但还是有许多的学生难以去理解。所以本篇文章仅代表自己的一点思考,我认为太阳直射点是学习地球公转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应用广泛且针对性强,这也使得我们每个师生都应该深入探讨做出自己相应理解。

猜你喜欢

交角南半球北半球
北半球最强“星空摄影师”开工啦
悉尼中国城:南半球华人生活缩影
跨断层埋地连续管道最佳管线-断层交角研究
澳大利亚:南半球的动物王国
南半球有个奇异国
轴交角误差对内齿轮刮齿加工精度的影响分析
南北半球天象
曲面上的一般变换与交角*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家住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