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阅读教学审美课堂的建构探讨
2014-12-26操文娟
摘 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近年来对阅读教学的重视,也体现了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和思维能力都有补益。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总结了一些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经验,从小学阅读教学审美的理论谈起,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课堂的建构进行了研究,并由此提出了一定的模式。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审美课堂;建构
小学阅读教学已经成为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新课标中对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是:“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5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不少于260万字。”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文章中都带有很大的审美价值,但是这些审美价值怎样去传递给学生,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所以,本文从小学阅读中的审美体验谈起。
一、小学阅读教学审美体验
新课程理论要求中小学教育中重视美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谓美育,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感受、欣赏,还应该有对美的创造,美育是保持人的感性自发性,保护生命的活力。在小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建立在小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中。毫无疑问,阅读能够促进小学生美感的形成,且近年来关于小学阅读的审美功能多有评述,而这种审美功能如何能够传输给学生,并且能够令学生真正在课本和段落中得到美感的获得和享受呢?那就依靠教师教学时的语言表达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的设计了。
二、小学阅读教学审美课堂的构建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课本课外的教材读物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还是抒情和叙事的诗,大部分都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但是由于小学生对逻辑的概念性不强,所以就很难去把握文章中的美感,也没法内化成自己的思维,所以也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审美体验。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构建小学阅读教学审美课堂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总结了一些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审美课堂构建的经验,如下所示。
1.形象化展示想象之美
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给予学生一种新的体会,最为重要的是勾勒形象化的画面。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不强,如果有画面,则审美体验能够来得更加直接,并且形成他们记忆中的深刻感悟。比如,在苏教版的《三亚落日》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大量融入一定的审美感受,通过课文让学生充分领略到美感,课文描写了一幅美好的画面,三亚的蓝天、白云、白鸥、椰子树、细沙,这些都构成了一幅热带地区海边的场景图,教师可以首先对其中的修辞进行分析,比如,课文中写树冠,是用了碧玉一般的描述,形象地告诉我们树冠的郁郁葱葱和绿色,这是隐喻。课文中还把细沙比喻成西面,用“软软的,暖暖的,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来体现了细沙的质感,读来很是享受。
2.细节化慢品语言之美
小学语文教师应视每篇课文为表达精湛、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来引导学生对鉴赏分析的技巧、技能进行掌握。品读中的“品”字,顾名思义,要求教师和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一字一句的咀嚼。如,在进行《青海高原一棵树》的课文教学时,这篇课文中的句子较为自然,富于沧桑感,也透露着一种崇敬。教师可首先通过诵读,来引导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本里说,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教师应该深入进行阅读后的引导来品尝文字滋味,体验文字情感,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着眼于文章的表现手法等,来引导学生对文章美感进行品味、咀嚼。
3.主体间对话引导学生审美思考
教师不是单一的讲课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有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收器”。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师不能把学生作为客体化的对象加以控制和支配,二者同为主体。教师应该与学生产生互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观点互相碰撞,就会有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学生要在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下,围绕问题,自主地、能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和思维活动,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文本(事物)的理解和思考,形成新的审美感悟。
本文从小学阅读教学审美的理论谈起,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课堂的建构进行了研究,并由此提出了一定的模式,由于时间仓促,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待日后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金春红.小学语文阅读模式优化策略[J].现代阅读,2011(05):78-79.
作者简介:操文娟,女,1979年8月出生,大专,就职于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丁香镇中心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 董慧红